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骶骨肿瘤、结核、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常需要显露骶骨。由于骶骨形态的复杂性及骶骨毗邻结构的特殊性,前侧入路需进入腹腔-盆腔或腹膜外途径,对骶骨上部前侧病变较为适用;而对于骶骨及骶后部病变,后入路则较为适用;对于骶尾下部病变,由于从前方显露困难,从后方术野浅表且可以将骶前组织分离推向前方,所以选择后入路为佳[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髂骨开窗入路行骶髂关节感染手术的优势及可行性。 方法 2013-2015年,我院采用经髂骨开窗入路治疗5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其中3例骶髂关节结核,另2例骶骨感染累及骶髂关节。依据CT测量骶髂关节在髂骨外板的投影数据,结合病灶的具体位置确定髂骨开窗位置,充分暴露病灶行清创手术。术后随访感染治疗效果及该入路对骶髂关节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骶髂关节感染消除,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平片及CT检查未见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征象。 结论 经髂骨开窗入路显露充分,避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及前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减少对关节稳定性影响,手术风险小。与经典的前、后侧入路相比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骶髂关节手术入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的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的前侧。采用传统的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及描述,探讨入路的安全性及安全操作空间。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体标本,对每具骨盆标本经双侧腹直肌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腹膜、髂外血管、髂腰肌、闭孔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重点观测L4、L5、S1神经与闭孔神经位置,测量分析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 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骶髂关节、腰骶干、S1神经根、骶骨翼等结构。 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与骶髂关节距离左侧为(23.56±4.30)mm,右侧为(23.69±3.41)mm,L4神经前支与骶髂关节在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的距离左侧为(17.97±1.58)mm,右侧为(17.49±1.49)mm,腰骶干外缘在其形成汇合点平面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4.34±2.51)mm,右侧为(13.81±2.21)mm,平骶岬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2.19±1.98)mm,右侧为(12.22±1.55)mm。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用于复位固定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安全的操作空间,且经该入路的操作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探查松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作者在我院教学使用的骶骨标本中,发现有两块骶骨特殊,这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现报道如下:形态观察: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都各有5对骶前孔和5对骶后孔。与最常见的骶骨比,都多出了一块骶椎,多出了1对骶前孔和1对骶后孔。由于多出一块骶椎,所以,骶曲曲度与常见的骶骨明显加大。测量数据:第一块,如图一、二所示。从腹侧面测量(图一),骶岬中部至第六骶椎腹侧缘中部直线距离为11.7cm,沿骶曲弧线测量的距离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国人骶孔形态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骶孔形态特征,为骶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60例骶骨标本男女性各30例,测量骶孔深度,骶后孔下缘和内侧缘分别到同侧骶角和后正中线的距离,骶后孔的横径和纵径,骶前孔和骶后孔的外侧缘及下缘的相对关系,骶角到同侧耳状面下缘的距离。结果 得出了各骶孔深度,各骶后孔横纵径,骶角到耳状面下缘的距离,改进了一种定位骶后孔的方法,初步得出骶前孔外侧缘和下缘相对骶后孔的位置。结论 本实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并初步了解骶后孔与骶前孔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针灸以及骶骨手术的后入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骶骨肿瘤的入路和相关技术问题。方法:手术治疗骶骨肿瘤31例,其中脊索瘤23例,骨巨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平滑肌肉瘤1例。采用单纯后入路23例,前后入路8例,腰骶骨盆重建4例。结果:术后随访1—5a,平均32个月。围手术期感染2例,1例历经2年感染而死亡;5例手术后12个月内先后复发,其中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肺部转移衰竭而死亡。4例行腰骶段重建,植骨愈合良好,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周密的术前计划、合适的入路选择、术中充分的瘤体外分离、骶1~3神经的保护、术后营养与引流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侵犯骶1以上及骶髂关节时需腰骶骨盆重建。  相似文献   

10.
骶骨的X线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例干燥骶骨,摄取骨盆正位和骶尾骨正侧位片以及腹部平片,观察正常骶骨X线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50例有骨盆骶骨病变的X线片。结果显示骶骨的正常X线解剖在常规正位片上,骶孔线,椎间盘线及椎间孔线共同形成倒置的宝塔表,可根据上述结构的X线改变来确定骶骨各种病变时异常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在 5 8具骨盆标本上 ,对第 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 10具标本上 ,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 ,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骶交感干、第 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 ,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 1骶神经粗 (11.0± 2 .8)mm (6.0~ 17.0mm) ,腰骶干粗 (7.6± 2 .2 )mm (3 .0~ 12 .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 0°~ 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 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 ,骶骨外侧沟内有第 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 ,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 :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 ,5点 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骶骨不稳定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骶骨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骶骨Ⅰ、Ⅱ及Ⅲ区伴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的不稳定骨折,分别应用骶髂螺丝钉、骶骨棒、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骶骨骨折,采用螺丝钉固定耻骨上支骨折,对模型腰5(L_5)椎体施以500 N的轴向应力,计算固定后骶骨及耻骨上支处的位移,并将加载下的骨应力分布同正常骨盆加载下骨的应力分布进行比较。结果三种固定中,骶髂螺丝钉的固定效果最佳,锁定加压钢板的固定效果同骶骨棒相似,三种方法固定后加载下应力分布均同正常骨盆相似。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骶骨不稳定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有髂骨翼骨折的骶骨不稳定骨折或骶骨Ⅱ或Ⅲ区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2~18岁青少年骶骨前孔、骶骨后孔等解剖结构的CT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探讨骶骨前孔、骶骨后孔的解剖学结构意义和发育规律及增龄变化特征,为青少年骶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少年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患者30例,双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扫描范围为盆腔,将获得的骶段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骶骨前孔和骶骨后孔的高、宽和骶前孔内缘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各孔径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骶骨前孔各孔径线和骶孔间距随着椎序的增长呈递减趋势,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青少年骶前孔、骶后孔等相关结构解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过程,临床应用时须结合个体化影像学结果及组织工程逆向成型技术及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才能使骶骨内固定技术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5.
骶骨前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直肠手术防止伤及骶骨前间隙内的结构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盆部标本上测量骶骨前筋膜的厚度,观测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横静脉的数目、位置,并测量其外径.结果:骶骨前筋膜的中点厚度为1.75mm.骶横静脉的中点外径:第1骶骨为4.0mm,第2骶骨为3.5mm,第3骶骨为1.6mm.骶骨前间隙位于骶尾骨的盆面与骶骨前筋膜之间.间隙内有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同时观察了骶交感干及骶前神经节、盆内脏神经解剖位置等.结论:行直肠手术时应不破坏骶骨前筋膜,才能有效地保护骶骨前间隙内的诸结构,特别是第1、2、3的骶前静脉外径均在1.6mm以上,它们相互之间常吻成为骶前静脉丛,避免损伤,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根据坐位承重情况,对比研究相关应力分布。结果成功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对其在坐位时承重情况进行加载分析,证明:(1) 完整骨盆受到外力后,力的传导沿腰椎→骶骨→双侧骶髂关节面→髂骨→坐骨支的传导途径,力的分布比较分散, 相应节点上受到的压强平均,最高压强局限;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在受到外力后,由于丧失了大部分的骶骨,使得力的传导受限。(2)去掉骶骨后,骶髂关节周围和坐骨支处的节点受到的压强超过完整骨盆,即骨盆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骨盆完整性的改变。结论建立骶骨肿瘤切除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完整骨盆模型对比,说明其稳定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指征.方法 2004~2006年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病人共18例.在C型臂透视下,将骶骨钉经过髂骨、骶髂关节、椎弓根固定到骶1椎体上.结果 18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4.4%,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对这组患者的治疗,认为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特点,手术指征为:(1)骶髂关节损伤、脱位或骶髂韧带损伤致骨盆不稳定;(2)骶骨骨折不稳定;(3)骶髂关节脱位伴骶骨或髂骨骨折,合并骶髂韧带损伤不稳定;(4)耻骨联合分离(>2.5cm);(5)分离、移位明显的耻骨支骨折伴骨盆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保留骶神经骶骨分块切除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单纯后路骶骨分块切除术治疗的2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尽可能保留骶神经,且均进行髂腰重建。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骶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77.96±77.23)min,术中出血量为(1 382.61±1 163.32)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3±24.48)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骶神经功能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骶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骶骨分块切除术能够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尽可能更多地保留骶神经,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