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993年3月~1999年1月,选择收治非小细胞肺癌(Ⅰ~Ⅲ期,T1-4N0-3M0)218例,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3组(贫血组、正常组和高血红蛋白组).根据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2组(Hb升高组及Hb降低组).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予以观察、对比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肿瘤控制率;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量的升高及降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结论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3年 2月 - 1998年 1月选择收治食管癌患者 (Ⅰ~Ⅲ期 ,T1-4N0 -1M0 ) 2 39例 ,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 (Hb)浓度分 3组 (贫血组、正常组和高血红蛋白组 )。根据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 2组 (Hb升高组及Hb降低组 )。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 ,常规分割 ,对其生存率及局控率予以观察分析。结果 :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 ;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控率 ;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量的升高及降低对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3.
血红蛋白浓度对食管癌放疗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993年2月-1998年1月选择收治食管癌患者(Ⅰ~Ⅲ期,T1-4N0-1M0)239例,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3组(贫血组、正常组和高血红蛋白组)。根据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2组(Hb升高组及Hb降低组)。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生存率及局控率予以观察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控率;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量的升高及降低对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结论: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自1992年3月~1997年7月选择收治晚期(Ⅲ和Ⅳa期,T3-4N2-3M0)NPC209例,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3组(贫血组:Hb<120g/L,正常组:Hb=120~160g/L,高血红蛋白组:Hb>160g/L).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生存率及局控率予以观察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晚期(Ⅲ和Ⅳa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局控率.结论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2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先采用6/15MV X线常规外放疗DT38-40Gy,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2.5—3Gy/次.1次/d,累计量70—74GY。结果1、2年生存率分别为69.2%、46.1%,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5%、76.4%。结论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提高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并未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与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治疗不适宜手术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SBRT或IMRT放射治疗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其中,接受SBRT治疗者21例,接受IMRT治疗者24例。比较二者的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无进展生存率、远处转移控制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SBRT组对比IMRT组显著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以及无进展生存率。两者的1年、2年、3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4.4%、63.2%) vs (87.0%、52.2%、39.1%)(P=0.037)。1年、2年、3年的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0.3%、63.3%、45.3%) vs (65.5%、37.4%、 23.3%)(P=0.041)。1年、2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4%、48.5%、43.1%) vs (52.5%、21.9%、17.5%)(P=0.042)。而SBRT组在远处转移控制率,肿瘤相关性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上对比IMRT组未体现出优势。两者的1年、2年、3年远处转移控制率分别为(85.2%、64.2%、48.1%) vs (91.4%、54.9%、41.2%)(P=0.803)。1年、 2年、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81.0%、61.9%) vs (95.8%、83.3%、66.7%)(P=0.735)。1年、2年、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00%、89.5%、68.4%) vs (100%、90.9%、72.7%)(P=0.75)。治疗期间,两组间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相当,无明显差别。结论: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上,SBRT对比IMRT具有提高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优势,但在远处转移控制率、肿瘤相关性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上,两者无明显差别。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选择适合的放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结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6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总剂量为60Gy/30次,6~7周完成;B组常规放疗40Gy后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4~30Gy/10~12次,每次240~300cGy,6~6.4周完成。结果A、B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80.6%(P>0.0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和32.3%(P<0.0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77.4%(P>0.05);两组放射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1993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1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加术后放疗组的 1~ 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和单纯放疗组 (P <0 0 5 )。结论 对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人有或无肿瘤残留均应积极采用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9.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性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经组织学证实的局部晚期(ⅢA或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3例,分析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及预后因素。结果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7%、31.6%和22.4%。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其中单独放疗组16个月,序贯放化疗组18个月,同步放化疗组1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胸背痛、卡氏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大体肿瘤体积(GTV)及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值分别为0.033、0.000、0.042、0.028、0.024和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卡氏评分是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放疗前卡氏评分是影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程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53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后程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放射治疗先常规放疗2Gy/天/次,5次/周;至40Gy后改适形放疗,3Gy/天/,5次/周,共10次。化疗采用NP方案,每3周重复。结果:53例患者均完成治疗,CR5例(9.4%),PR39例(73.6%),总有效率(CR PR)为83.0%,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和42%,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5%和46%。放射性肺炎1~2级16例,3级1例;放射性食管炎1~2级26例,3级1例。结论:后程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近期疗效,并发症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技术对26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的腺上皮细胞DNA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7例囊腺型增生过长细胞核DNA含量与正常增殖期内膜相近;7例腺瘤型增生DNA平均含量介于囊腺型增生与内膜癌之间,其中2例DNA含量及细胞倍体分布与内膜癌相似;8例内膜癌DNA含量显著高于增殖期内膜细胞,非整倍体细胞明显增多。DNA含量的测定能更客观精确地反映内膜细胞的增生、分化程度,并作为探索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198 2年 1月至 1 993年 2月术后放疗颅咽管瘤 4 4例。 5年生存率为 78 9%。其中 ,成人 1 5例 ,儿童 2 9例。儿童颅咽管瘤与成人的比较 :5年生存率高 ,疗后生存质量差 ,但无统计学差异。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放疗剂量 5 6 1~ 6 0Gy组与 4 5~ 5 6Gy组比较 :5年生存率无差别 ,但疗后闭经 -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 (P <0 0 5 ) ;疗后生存质量Ⅱ~Ⅲ级的比例明显增加 (P <0 0 1 )。我们建议对儿童颅咽管瘤部分切除术后应给予放疗 ,术后放疗剂量以 4 5~ 5 6Gy/ 5~ 6周为宜。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食管贲门癌手术1547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15例,均为上腹、右胸、左颈吻合。手术方式由术中将食膈孔扩张至4指使胃通过时充分舒张,改为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结果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术后未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结论胸胃排空障碍与迷走神经切断致胃解剖位置变化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压力梯度和胃窦部功能及胃泌素分泌的功能有关,也与常规扩张食膈孔后膈肌自行回缩、膈肌重建过紧、胸胃远端呈“S”型扭曲、幽门位于膈肌以上使十二指肠呈关闭状、胃扭曲和术后粘连等机械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自1978—1984年12月共收集17例贲门癌,占同期贲门癌切除病例(320例)的5%,早期贲门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切除和五年生存率比进展期高。贲门癌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文章着重讨论国内外专家对贲门癌范围的认识,笔者使用内窥镜诊断以及外科治疗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贲门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36例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使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Cox比例危险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学类型和TNM分期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某电厂周围大气颗粒物提取物的致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惧某电厂下风顺居民区内的大气颗粒物,经二氯甲烷提取,减压浓缩制成受试物。以1,10,20和40mg/kg剂量腹腔注射于妊娠6-15d的孕鼠,然后按传统致畸试验方法处理。结果发现:所试剂量对孕鼠无毒性,对胚胎产生毒效应,20和40mg/kg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并抑制胎仔的正常生长发育,其作用与剂量有关,并在20和40mg/kg时产生一定的致畸效庆,表现为外观畸形和骨骼发育。  相似文献   

17.
南澳县食管癌减寿年数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昆  杨合磷 《癌症》1994,13(1):41-43
广东南澳县是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本文作者应用减寿数指标分析了南澳县十年来食管癌死因资料,描述该肿瘤减寿的时间和人群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120例大肠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大肠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大肠癌诊断遵循肛门指检、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步骤,对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除腹部X线片,条件允许可作钡灌肠,明确梗阻部位.采用梗阻近端肠腔充分减压,大量抗菌素溶液冲洗,尽量使吻合口“上空、中松、下通”引流管放过安全期的方法.结果 肛指检查对诊断直肠癌是可靠的,本组15例急性梗阻左半结肠癌作Ⅰ期切除吻合术,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对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按上述顺序作肛指和其他检查来提高早期诊断和术后五年生存率,按上述方法,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亲和组化法检测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明生  雷秋模 《肿瘤》1994,14(3):130-133
用亲和组化法(半定量分析法)同时检测67例乳腺癌和良性病变组织印片和石腊切片的ER/PgR状态,二种玻片的ER阳性、阴性和总符合率分别为89.5%、96.6%和92.5%;双顶阳性(ER+/PgR+)、双项阴性(ER-/PgR-)和双项总符合率分别为75.9%、92.6%和82.1%;同种方法检测157例随机乳腺癌石腊切片,发现ER阳性率为58.6%(92例);PgR阳性率48.4%(76例).157例随访资料提示,受体双项阳性者,其健康良好。乳腺癌分期同ER/PgR状态的比较,ER+/PsR+者的Ⅰ、Ⅱ和Ⅲ期病例分别为37.5%、45.3%和17.2%,无Ⅳ期病例:而ER-/PgR-者则为13.8%、22.4%和43.1%.提示,用亲和组化法测定乳腺癌石腊切片ER/PgR状态有较好的可信性。但对乳腺粘液腺癌和派杰氏病宜用切片或针吸涂片。  相似文献   

20.
小鼠着床后全胚胎培养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导昆明种小鼠着床后全胚胎培养方法。通过体内外自身对比以及对阳性对照物MMC的试验观察,表明所建方法是成功的。用该方法法对已知动物致畸物敌枯双的试验结果显示,敌枯双可诱致明显的畸形等发育毒性。该方法的建立为今后开展致畸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