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患。鉴于我国高山、高原面积辽阔,特别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相对最多的高原,因此高原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自50年代初开始对高原病进行探索及临床观察,近十年来科研工作取得较明显进展,形成一些独特的观点和防治措施,本文加以概述。命名及临床分型高原病又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症,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建议统一称为“高原病”,因其概念简单明确。高原病具有以下特点:(1)在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琳  马慧萍 《医学综述》2013,19(8):1352-1354
急性高原病(AMS)是人快速进入2500 m以上高原、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具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功能紊乱及相应的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随着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进入高原的人逐年增多,高原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已成为制约高原经济发展和影响驻地军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AMS病理生理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对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高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Sicknees,A M S)是暴露于高原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根据病情程度和预后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称为急性轻症高原病(AcuteMildAltitudeDisease,AMAD),重型包括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相近海拔高度但不同气候微环境的两地移居人员慢性高原病发病率及部分生理指标,了解除海拔高度以外高原不同气候微环境对移居人员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平均年龄、人员结构、平均移居高原时间、居住地海拔高度(甲地4 270 m、乙地4 295 m)相近,但气候微环境不同的2组移居人群[甲地(甲组)106人、乙地(乙组)为145人],进行慢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慢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采用2004慢性高原病青海国际标准。比较2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指甲凹陷症发病率及指端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值。结果 甲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为31.13%,乙组为1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指端氧饱和度为(87.99±3.33)%,乙组为(89.61±3.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高原指甲凹陷症发生率为30.19%,乙组为9.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高血压发病率为2.80%,乙组为1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心率为(82.61±14.15)次/m...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玉树地震期间志愿者高原病发病特点、救治经验。方法对2010年4~6月在玉树地震救援期间确诊的34例高原病病例临床特征、治疗转归、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4例病例中,男30例,女4例,发病年龄19~45岁,平均31.4岁。其中28例来自于平原地区,均为初次进高原。西宁市区6例,均为长期在西宁生活、工作10年以上者。所选病例均既往无特殊病史,其中高原肺水肿14例,高原脑水肿9例,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6例,高原不适症5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者6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2例,死亡2例。结论高原病的发生主要与受凉感冒、缺氧、高海拔等因素相关,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胡宗海  胡娟  高建丽  曾平 《四川医学》2006,27(5):446-447
目的探讨应激肽在筛检高原病易感者及在高原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高原世居健康者及高原病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用快速检测方法对应激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0例健康对照组应激肽含量为(77.3±16.5)mg/L,高原病病人(包括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病人)治疗前、后应激肽含量分别为(98.8±20.3)mg/L(、79.5±17.2)mg/L,高原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应激肽含量恢复至健康水平。结论在高原病易感者人群的体液中发现低氧应激肽含量升高,经治疗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为判断高原病病人的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倩  马慧萍  李琳  贾正平 《医学综述》2013,19(3):395-397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当人进入高原地区时,机体因为环境的改变,会发生代谢失调,出现一系列的"高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高原病",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全世界有超过14 000万人居住在高原地区,因此对于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极其重要,该文就高原病分子水平发病机制进行初步论述,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对200名身体健康者,移居海拔3600米高度、大气压力(PB)493mmHg、氧分压(Po_2)103mmHg地区后。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探讨了高原低压缺氧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而为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一、被检对象、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高原康胶囊对大部队急进高原急性高原病预防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们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常见病,是严重影响急进高原者劳动能力及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高原康胶囊是我院研制的一种专用于防治AHAD的药物,为了探讨其在大部队急进高原后AHAD 预防中的作用,我们通过试验对2 150名快速进入高原的新兵AHAD发病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机体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红细胞过多增生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海拔5000m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雌激素用于治疗HAPC已有多年的历史,与扩血管治疗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1].研究证实雌激素可抑制红细胞增生[2],因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多见于成年男性、少见于女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一直是高原医学工作探索的难题.研究显示氧化应激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慢性高原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3].  相似文献   

11.
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文静  高芬 《医学综述》2009,15(14):2153-2154
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m以上并对缺氧不完全适应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血清p53和Bcl-xL蛋白的表达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本文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CE),又称脑型急性高原病,是一种恶性高原急病,是人体急速进入3500米以上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或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如过劳、上感、剧烈运动)的诱发下,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由于脑缺氧而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晕、频繁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精神萎靡或烦躁,甚至昏迷的一种高原特发病,属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类型之一,重者须及时救治.现将HACE的诊断及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拔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等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14.
青藏线铁路职工慢性高原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英 《铁道医学》1996,24(6):366-367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拨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高原病(曾用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的世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女性Hb≥19g/dl,男性Hb≥21g/d)。当病人移居到地海拔后,其症状消失,如果再返高原则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原病是因机体快速进入高原而导致的高原特有急症,极大的影响了进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既往我国在急性高原病的药物防治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较少,用药缺乏证据支持。本文针对近些年来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急性高原病防治药物,就其研究结果与药物效果的对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何渝梅 《四川医学》1993,14(6):352-353
我县地处川西北高原,海拔2800~4300m,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高原流动人员增加,急性高原病发病增多。我院从1987年2月至1991年10月共收治急性高原病70例,其中高原肺水肿34例,占48.6%。我们采取以氧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就地抢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72岁,平均34.1岁,其中17~55岁26例,发病季节2~10月份,其中5~9月28例,与旅游高峰季节一致。初次进入高原者30例,世居或久居高原去内地居住15天至2月后重返高原者4例。 34例均在进入高原后2日内发病,其中21小时内发病29例。23例有明确的受凉感冒史。既往病史中有慢支炎4例,高血压病1例,右肺叶切除术后1例。  相似文献   

18.
由吴天一院士主编,汇集我国高原医学专家李素芝、欧珠罗布、边慧萍等合著的《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为世界高原大国和具有最大的高原人类群体,高原病的防治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为此,该书共分12章,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故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华医学(CASS)、环境症状问答计分系统(ESQIII)、国际高山医学会路易斯湖计分系统(LLSS)和视觉模拟测试计分系统(VAS),各有特色及优  相似文献   

19.
由吴天一院士主编,汇集我国高原医学专家李素芝、欧珠罗布、边慧萍等合著的《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为世界高原大国和具有最大的高原人类群体,高原病的防治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为此,该书共分12章,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故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华医学(CASS)、环境症状问答计分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海拔5374 m高原实地环境下,急性缺氧对家兔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作用,为临床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高原缺氧1天组(GQ1)、高原缺氧3天组(GQ3)和高原缺氧5天组(GQ5),每组10只.高原缺氧各组动物在海拔5374 m的高原实地环境分别生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