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从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可达心脏,淋巴管也可受累[1]。该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因此文献多为个例报道。我院于2005年6~8月连续收治2例IVL患者,由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于雪梅 《现代护理》2007,13(32):3159-3160
子宫平滑肌瘤组织生长进入静脉管或淋巴管内,称为脉管内平滑肌瘤(intravascular leiomyomatosis)。进入前者的称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临床上非常罕见[1]。此病多见于女性,往往合并有普通类型的子宫肌瘤。在少数病例中附于静脉壁沿血管伸展,进入  相似文献   

3.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281-2282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组织学形态良性的,但具有明显侵入脉管内生长的平滑肌瘤,此肌瘤向子宫脉管内生长成或由脉管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向子宫外脉管腔扩展,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所以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我院2002-09~2005-04共收治子宫肌瘤2 986例,其中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36例,发生率为1.20%,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期性带涤纶套双腔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种新的血管通道,是传统以动静脉内瘘为主要透析通路的有效补充。临床上,对于血管条件差、内瘘堵塞而致再次造瘘困难或年龄大、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造成的分流等患者,置入长期性带涤纶套双腔导管是建立透析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熊伯芳  李娟 《护理研究》2007,21(3):255-256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装置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维持性斑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但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但血管条件差且不能移植血管或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尿毒症病人来说,则需选择一种较为长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替代动静脉内瘘,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了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取得一定效果,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郑国娣  汪巧萍  滕月萍 《护理与康复》2011,10(11):1003-1004
静脉内平滑肌瘤是少见的疾病,是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脉管壁本身平滑肌组织增生突向管腔内的肿瘤,容易复发、转移。累及右心房时患者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一系列症状,如心悸、气短、下肢水肿、肝肿大、腹水、胸水以及心脏杂音等,严重者出现微循环障碍致晕厥或猝死。手术是治疗静脉内平滑肌瘤最主要的方法[1]。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夏娟  周奕箐  徐宏 《护理与康复》2005,4(3):204-205
长期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血管通路包括各种内瘘和中央静脉留置导管,以自体动脉、静脉内瘘为首选,但由于部分患者的血管条件或全身情况差,动脉、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近年来,具有涤纶环的永久性双腔导管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推崇。自2001年1月以来,本院肾病科使用永久性双腔导管对不适于建立内瘘或建立内瘘失败的慢性肾衰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近年报道采用具有涤纶套的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逐渐增多,认为可以作为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2002年以来,作在动静脉内瘘失功或自身不具备动静脉内瘘血管条件而无法建立长期稳定有效内瘘的患中,采取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涤伦套双腔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1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血管条件不好不能做内瘘、内瘘未成熟或病情危急需要透析的患者则需留置静脉双腔导管.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在不透析时不会增加心脏的额外负担、无心肺再循环等优点[1],其在临床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0.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十分罕见 ,1991年Mingoli收集世界文献共141例 ,加上梁发启报告的3例共144例 ,均为个案报告[1]。国内1987年中国医大报告1例[2],1993年解放军总院报告4例 ,本院1例 ;年龄33~64岁 ,平均48.2岁 ;略低于文献报告[3]。国外报告好发于50~70岁女性 ;26 %伴子宫肌瘤 ,推测与内分泌有关。肿瘤可生长在下腔静脉上、中、下不同部位 ,根据生长方式可为完全静脉外型、完全静脉内型或壁内型 ,腔内外生长占33 %。本例病人为腔内外生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 ,女 ,64岁。因右腰背部酸痛伴乏力消瘦于2001年12月30日入院。…  相似文献   

11.
子宫平滑肌瘤组织生长进入静脉管或淋巴管内,称为脉管内平滑肌瘤(intravascular leiomyomatosis).进入前者的称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临床上非常罕见[1].此病多见于女性,往往合并有普通类型的子宫肌瘤.在少数病例中附于静脉壁沿血管伸展,进入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甚至经三尖瓣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当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心力衰竭导致死亡.发生机制大多数情况下与子宫平滑肌瘤有关,为一个或更多的子宫平滑肌瘤广泛血管侵袭所致[2]临床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效果良好.本病在国内外文献中记载有200余例[3],而累及右心系统的病例不超过100例[4].……  相似文献   

12.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超声误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分析7例IVL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组织学特征和临床发病特点对照,分析超声误诊原因.结果 7例IVL患者中位年龄40岁,5例患者曾接受子宫全切手术,平均复发间期13.8个月.7例IVL伴血管内生长,3例延伸至右心房,3例蔓延至下腔静脉,1例局限于盆腔静脉内.7例IVL声像图特征:子宫实性病灶伴血管内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实性占位伴血管内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腹部大血管及心腔内占位病变.主要误诊原因:声像图特征与子宫肌瘤相似,难以鉴别;IVL发病率低,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血管内病灶.结论 超声对IVL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IVL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式,检查时应该特别注意病灶与静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翠琴  郝瑞红 《护理研究》2007,21(12):3252-325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技术的先决条件,也是慢性肾衰竭病人的生命底线。要想保证及时有效的透析效果,必须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上肢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目前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临床上一些病人由于头静脉闭塞或者管腔狭窄而无法行常规内瘘术。对于这些病人选择一条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至关重要。我院2006年9月-2007年6月为4例尿毒症病人成功实施了移植大隐静脉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处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星星  袁匀 《新医学》2002,33(6):357-358
1引言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犤1犦。妊娠可加速子宫肌瘤的生长,易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临床症状以急性腹痛为主,需与急腹症相鉴别,同时要顾及母婴的安全,处理上有一定难度。2000年2月~2001年7月,我们成功收治了2例妊娠中期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病例,2例患者在治疗子宫肌瘤同时顺利结束妊娠,母婴平安,现报道如下。2病例报告例1患者36岁。因停经16周,持续性下腹痛3日入院。患者于早孕时已发现合并子宫肌瘤。入院前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下腹痛,部位较固定,无阴道流血。婚育史:已婚,孕1产0。…  相似文献   

15.
<正>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临床罕见的沿静脉生长的平滑肌瘤疾病。疾病多源于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疾病有着类似恶性肿瘤的独特生长方式,即肉眼可见沿血管腔扩展,延伸累及右心房,具有潜在致命性,是一类病理组织学良性但生物行为学恶性的肿瘤。下腔静脉瘤栓是肿瘤延伸转移至下腔静脉血管腔内,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诊断时有远处转移。这种瘤栓相当独特,大多沿着腔静脉延伸而不累及静脉壁[1],最常见于肾细胞癌患者,  相似文献   

16.
正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具有不良生物学行为的特殊类型子宫肌瘤,其中有10%~30%的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右心腔及肺动脉,成为心脏内平滑肌瘤病(intracardi-ac leiomyomatosis,IVL)~([1])。以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病变为首发症状,该病发展极为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非常困难~([2])。本科于2015年6月收治1例静脉内平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累及右侧心腔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累及右侧心腔的IV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在4例累及右侧心腔的IVL中,均有子宫肌瘤病史,1例子宫切除。胸片心影增大2例。超声检查,于髂静脉至右心腔探及连续性低回声区,其中右心腔内低回声团块,随心脏搏动而移动。CT平扫表现为下腔静脉增粗2例,右心房增大2例。增强后髂静脉至右心腔见连续性充盈缺损,其中子宫静脉受累3例,以右心腔内病灶为最大,最大径在3.0~9.8 cm之间,其与管壁分界清,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静脉内病灶见条状血管影。重建后表现为游离于管腔内的充盈缺损,呈“萝卜根”样改变。结论:累及右侧心腔的IVL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IVL患者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特征。结果 2例患有子宫多发肌瘤,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超声显示平滑肌瘤累及右侧(n=4)或双侧(n=2)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直至右心。结论超声可显示IVL累及外周血管及心脏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章云英 《临床医学》2006,26(6):91-92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病人的存活期得到延长,而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长期透析的基本保证。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无法长期维持,留置带有涤纶环的深静脉双腔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成为最佳方法之一,而且价格比人造血管便宜,动静脉内口距离较远,透析效果好。但如何预防和减少导管并发症,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问的关键。我科自2002年1月~2005年10月,对使用永久性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出现的导管并发症,进行了积极的预防和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平滑肌瘤病子宫外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减少对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漏误诊。 方法选取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3例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住院患者,均伴有超声可见的静脉内占位。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点,主要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的大小、长度、累及范围、回声类型以及病变内部血流信号等特点。43例均为女性,其中27例既往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20例子宫全切术后),另外16例既往无相关妇科手术史。 结果临床症状:1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呼吸困难和心悸,11例出现腹胀和腹痛,6例出现下肢水肿,5例发现盆腔包块,2例出现发作性晕厥,2例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例出现大小便频繁,另有5例无任何症状。超声表现:43例患者中均可于下腔静脉或者髂静脉内见条索样低回声占位,其中术前超声正确诊断血管内平滑肌瘤病者42例。病灶长度不一,最长者从盆腔经由髂静脉到下腔静脉延伸至右心房,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低回声病变与静脉管壁之间可见细条状血流信号。31例心脏受累的患者中,右心房内可见低回声团块,1例伴右心房、右心室同时受累。36例伴有盆腔或子宫肌层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病变。 结论血管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当病变超出子宫时,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熟悉血管平滑肌瘤子宫以外的超声表现,有助于提高超声对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