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指导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NICU病室收治的19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对象,按照患儿出生后生长速率是否≥15 g·kg-1·d-1,将患儿分为正常生长组和缓慢生长组。其中:正常组患儿76例,缓慢生长组122例。统计患儿出生胎龄、出生时体重、氨基酸开始日龄、氨基酸总量、脂肪乳开始日龄、脂肪乳总量、开始喂养日龄、总热卡达120 kcal·kg-1·d-1日龄和奶量达150 mL·kg-1·d-1日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因子。结果患儿在出生第1周体重下降,从第2周开始体重一直增长。单因素结果表明:出生时体重、氨基酸总量、脂肪乳总量、开始喂养时间、奶量达标时间、总热卡达标时间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速率的显著性因素(P<0.05)。至于出生时胎龄、氨基酸开始日龄、脂肪乳开始日龄则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取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患儿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NEC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于20 min后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使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及生长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开奶时间、2周后平均日增长体重、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C、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的营养及生长具有较大的有益作用,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产儿早期不同的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宫外发育迟缓)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共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胃肠内外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管饲的同时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取晚喂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喂养过程中未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和生后2d内、7~9d、13~15d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结果 1)观察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7.28±6.25)比(10.8±5.07)d,(11.16±4.32)比(18.43±9.72)d,(8.21±3.72)d比(13.84±5.46)d],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16.82±2.2)d比(19.91±2.3)d,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40.30%比65.38%),生后2d内及7~9d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348.6±177.6)pg/mL比(246.3±95.6)pg/mL,(492.3±235.8)pg/mL比(342.2±141.5)pg/mL],13~15d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75.2±12.9)pg/mL比(58.9±16.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体重增长速度和生后2d内及7~9d测得的胃泌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胃肠内外营养可有效降低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2例危重新生儿按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其中32例早产儿中,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为16例;40例足月儿中,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20例,所有危重新生儿在生后8 h内开奶,按微量喂养0.1~4.0 ml/(kg.d)和按需喂养[开始10~20 ml/(kg.d),以后每天增加10~15 ml]分成两组,观察比较两组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发生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无论早产儿或足月儿,微量喂养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提倡生后8 h从1∶1稀释奶或母乳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 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以减少胃肠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萍  许卫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0-4261
为了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对48例早产儿中2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外20例给予单纯经胃肠内喂养。观察两组体重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血生化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1〕,系我院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胎龄(31.9±2.01)周,出生体重(1601.25±260.87)g;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胎龄(32.4±1.93)周,出生体重(1580.32±280.27)g。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及心肺疾患儿。治疗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 ml.kg-1.d-1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 ml.kg-1.d-1的乳量喂养,72 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 ml.kg-1.d-1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 ml.kg-1.d-1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 ml.kg-1.d-1。喂养期间记录不同喂养添加量下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计算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及NEC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外营养的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 ml.kg-1.d-1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在不增加早产儿喂养的相关并发症的基础上,还可促进早产儿尽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和肠外营养的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早期喂养方式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与胃肠损害反生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2例VLBWI进行临床分析。随机分为十二指肠喂养组(18例),微量喂养组(12例)和按需喂养组(22例)。所有VLBWI均在生后6小时内开奶,十二指肠喂养组[初始奶量为1ml,每2小时一次,每日每次增加2-4ml,推注奶汁速度缓慢1—3ml/min,当十二指肠喂养量达15—20ml/次时,要根据患儿耐受情况及时改变喂养方式];微量喂养组[生后6小时给予配方奶或母乳稀释成1:1奶0.1—4ml/(kg&#183;d)],每2—3小时一次,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按需喂养组[生后给予配方奶或母乳1—2ml/(kg&#183;d),每2—3小时1次,以后每天增加1—2ml/(kg&#183;d),48—72小时后逐渐过渡到全奶],观察三组喂养方式对VLBWI胃肠损害的发生情况。结果(1)十二指肠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P〈0.01),十二指肠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生后48小时内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48小时以后(P〈0.05)。(3)出生体重850g-999g组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1000g-1499g组(P〈0.01)。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宜过早开始按需喂养,生后48小时内、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尤应慎重,提倡鼻胃管微量喂养尤其是十二指肠喂养,以减少胃肠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持续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早产儿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患有胃肠动力障碍的6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间断胃管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及对症治疗;红霉素治疗组29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霉素,即静脉滴注红霉素20mg·kg-1·d-1,3天后改为3mg·kg-1·d-1.结果 红霉素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1.38%(12/29)和86.21%(25/29),高于对照组9.38%(3/32)和43.75%(14/32)(P<0.05);住院期间,红霉素治疗组患儿日进奶量为115.78±26.64mL/kg,高于对照组101.16±26.04mL/kg(P<0.05).研究中未观察到治疗量红霉素对患儿肝功有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胃肠动力障碍的早产儿,红霉素治疗可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发生情况,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第1次排黄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喂养出现腹胀、胃残留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时给予新型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0例(胎龄≤32周,体重≤2 000 g)随机分成3组各30例,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结果:各组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各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可以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早产低体质量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常规性的早产儿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非营养性吮吸、喂养以后俯卧位以及腹部抚摸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并将其进行流程重组。结果观察组鼻胃管留置时间为(12.7±6.4),与对照组的(16.3±8.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显著性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流程重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胃肠道功能成熟,缩短喂养时鼻胃管留置时间,加快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80例根据入选标准纳入研究,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强化母乳实验组40例[住院期间母乳量占喂养总量的75%以上,母乳均来自患儿自己的母亲,母乳喂养量达80 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母乳不足部分由早产配方奶补充)],早产配方奶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全部早产配方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院内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5.22±4.37) d,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7.38±5.44)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7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15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院内感染2例,对照组院内感染7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强化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系统化健康管理制度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至8月份湖南省妇幼保健院NICU接收母乳喂养的188名早产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4名。两组早产儿均采用母乳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制度,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系统化健康管理制度,分析不同管理制度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母乳喂养率为59.57%,较对照组的总母乳喂养率30.85%明显增高(χ2=15.549,P <0.05);观察组母乳喂养总适应率为73.40%,较对照组母乳喂养适应率51.06%明显增高(χ2=13.273,P <0.05);观察组早产儿日均体重增长量为[(18.34±2.48)g·kg-1·d-1],较对照组日均体重增长量[(13.46±2.67)g·kg-1·d-1]明显增加(t=9.653,P <0.05);此外,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母乳喂养不耐受、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10.736、14.874、9.735、13.852、11.542,均P <0.05)。结论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系统化健康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NICU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适应性,降低母乳喂养不耐受、贫血、NEC及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单氏小儿推拿手法结合辨证经穴刺激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胎便排泄延迟的作用. 方法 选择早产低体质量儿60例,按随机化数字表法分为推拿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早产儿护理,推拿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单氏小儿推拿手法进行经穴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的首次排胎粪时间、每日排便次数、胎便转黄时间等. 结果 推拿组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黄疸持续天数、接受光疗天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95±2.20)h、(51.63±6.12)h、(3.02±0.88)次、(5.20±2.73)d、(2.56±1.35)d、13.33%、(12.20±0.40)d,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0.46±3.06)h、(59.37±8.66)h,(2.06±0.75)次、(9.06±4.55)d、(3.84±2.29)d、36.67%、(15.10±0.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皮黄疸指数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早期单氏小儿推拿干预,可以促进患儿胎便排出和辅助退黄,并且可以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格生长、视网膜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4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0.5 g/(kg·d)[0.5 g/(kg·d)递增],48 h内予20%脂肪乳0.5 g/(kg·d)[0.5 g/(kg·d)递增]。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生后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与视网膜发育、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生后1分钟Apgar评分、禁食时间、开奶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日龄、住院期间平均头围与身长增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重下降幅度比B组低[(6.12±1.15)%vs(8.85±2.35)%,p=0.032];摄入能量达120 kCal/(kg·d)日龄比B组早[(10.02±4.99)d vs(14.79±6.04)d,p=0.029];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比B组早[(9.0±3.5)d vs(12.5±4.5)d,p=0.023];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高于B组[(20±5.2)g/kg·d vs(14.1±34.6)g/kg·d,p=0.002);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短[(30.9±10.5)d vs(40.5±13.5)d,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胆汁淤积、医院感染、需要机械通气及时间、氧疗时间与喂养不耐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34 w时视网膜不成熟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氨基酸等积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早产儿生后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视网膜成熟和与减少ROP的发生,并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全身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需间断胃管喂养的早产儿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予以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记录两组喂养不耐受和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7天后,喂养不耐受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6.1%(35/46),对照组为43.5%(2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治疗组的开奶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开奶量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9、4.82、4.11,均P<0.05)。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头围增长幅度以及14天时体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16、3.65、5.04,均P<0.05)。结论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显著降低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并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对早产儿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方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出生体重1000~1800g、出生24h内人住本院的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氨基酸起始剂量均为1.5g/(kg·d),研究组每天增加1g/,kg,对照组每天增加0.5g/kg,终点目标达到3.5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本院静脉营养方案执行。研究遵循双盲原则。结果共纳入早产儿37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19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国等人口学特征相似,宫内感染、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静脉营养5d内两组早产儿氮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5,P=0.652),但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7.23±2.48)d显著早于对照组(9.42±2.03)d(t=-2.090、P=0.044)。其他指标包括完全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机械通气、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剂量氨基酸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每天的热量摄入无影响(F=1.893,P=0.218)。结论早产儿需尽早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宜高于1.5g/(kg·d),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未影响早产儿早期的氮平衡状态,但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且不增加并发症和住院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