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与健康老年人组的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入组的19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与健康老年人组进行抽样采血对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进行检测。结果观察颜观显示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血液流变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组(P<0.01)。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马俊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84-3386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内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8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常规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长春西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ESR、CRP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研究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周研究组患者ESR、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拜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降低患者ESR和CRP水平,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联合叶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高切和还原黏度低切,以及进行MMSE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高切和还原黏度低切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MMSE评分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并且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P0.05)。结论维生素B12联合叶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曾琦  叶炯阳 《海南医学》1993,4(3):15-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国内已报告,但腔隙性脑梗塞在CT未问世前限于诊断上的困难,报告较少,CT的问世使我们对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报告一组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共观察五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ApoAI、A-poB及血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80例脑梗塞患者和80例健康者,进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ApoAI、ApoB、ApoAI/ApoB及血细胞相关参数测定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ApoB、HCT、MPV均高于对照组,ApoAI、ApoAI/Apo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血脂相关指标及血细胞相关指标变化与脑梗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以指导临床对活血化瘀药的应用。方法同期观察脑出血和脑梗塞住院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在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聚集功能较脑梗塞组减弱,可能与渗透压、代谢状况的变化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曹亦军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76-1576,1647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血流变检测指标(RBC压积、血沉、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探讨血流变检测指标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展进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组80例,健康对照组136例,对其中6项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进行检测,并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RBC压积、血沉、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随着病情的改变,其血流变指标改变越明显。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病程进展和预后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腔隙性脑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降压降脂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血浆黏度、血浆低切比黏度、全血高切比黏度、红细胞聚合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沉均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血脂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异常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取1252名西宁地区(海拔2260m)健康人群,行静脉血采集,并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相比,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值下低切、全血高切相对黏度、血沉、Hct、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黏度、电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地区健康人群不同性别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给予对照组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50/54),高于对照组的77.78%(4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临床应用亦日趋广泛。为探讨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我们对49例腑梗塞患者(患者组)血液流变学诸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81例健康者(对照组)配对研究,以探讨血液流变学测定对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应用,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患者组49例,脑血栓形成19例,腔隙性脑梗塞30例,均经 CT 扫描及多普勒检查,按1986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杏叶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以及C组,A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B组给予银杏叶软胶囊治疗,C组同时给予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评估临床效果。结果:C组患者Qmean、Vmean、Vmax及Vmin均优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均为出现明显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结论:银杏叶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能大幅度的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配合氦氖激光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川芎嗪配合氦氖激光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9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自拟补肾疏肝化瘀方、川芎嗪配合氦氖激光治疗。治疗组治疗前有53例检测血液流变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治疗组有34人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对照组36例,采用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20%壬二酸霜外涂治疗。结果治疗组54例,基本治愈17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79.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黄褐斑患者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和血浆黏度检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中药、川芎嗪配合氦氖激光治疗后,患者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和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自拟补肾疏肝化瘀方、川芎嗪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黄褐斑,具有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作用,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患者全血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增高是脑出血患者独立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观察各组患者用药14天后,前后血液流变学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前后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改善缺氧症状。  相似文献   

16.
郭足森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18-2219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观察各组患者用药14天后,前后血液流变学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前后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改善缺氧症状。  相似文献   

17.
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改变。方法 对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有关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明显高于正常值,红细胞压积、血沉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高于正常。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有下降.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趋势,并探讨留置PICC导管对非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定37例留置PICC导管(试验组)及36例未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化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并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化疗后全血黏度值(切变率1、5、50、100、200s-1)、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均低于化疗前(P<0.05);试验组化疗后所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化疗后所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化疗后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5).结论 留置PICC导管对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血液流变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血黏度患者并发血栓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伴高血黏度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两组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了解两组服药依从性及血栓性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依从率为97.67%较对照组对照组83.72%高,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为2.33%较对照组13.95%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Fbg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高血压伴高黏度血液患者的服用依从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特性及复方丹参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老年COPD血液流变学的特性,并为改善老年COP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法采用相关仪器测定46例老年COPD患者以及3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老年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健康老年人有明显改变,血液黏度增加,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血液黏度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降低血液黏度,从而改善肺微循环,可预防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