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的168份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作为观察组,南阳南石医院实施专职临床药师工作前3a内的38份住院患者的ADR报告作为对照组。分析总结两组ADR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ARD报告率为2.6%,观察组为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了ADR的报告率,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以保证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静脉滴注用药ADR共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滴注用药ADR在临床表现方面常以皮肤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抗菌药物、中药静脉注射剂是引起静脉滴注ADR发生的主要因素;经统计,开始用药10~2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较高,为28.24%,其次为≤1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4.71%,30min~1h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3.53%。结论:加强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监测,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本院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的1 366例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 366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48.24%,中药制剂第二,占25.9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5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占31.3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1.3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认识,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日升  张雯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9):1154-1155,116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0年收集的630例不良反应报告表,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在大于60岁年龄组(23.81%);静脉滴注导致的ADR发生率最高,占71.59%;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微生物药物,为62.54%,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118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4.76%。结论引起ADR的因素有多方面,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16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2例ADR中,60岁以上老人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发生ADR的比例最高,为55.56%;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91例,占56.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有79例,占48.77%;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及其他系统的损害。结论应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ADR),用药前要严格审查患者对药品的适应症,用药时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与特点,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159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回顾性分析本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特点。结果:159例ADR报告中,年龄≤18岁的患者占13.84%,19~69岁的患者占66.67%,≥70岁的患者占19.50%,男女之比为1∶1.56,静脉给药所致ADR的百分率最高,占73.58%;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20.13%;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37.43%,消化系统损害为25.67%,神经系统损害为14.44%。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增强ADR监测意识,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李宝林 《中外医疗》2011,30(23):121-12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临床各科上报的ADR报告190例,并将患者性别、年龄、导致ADR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各项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岁人群ADR发病最高(占26.86%);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6.84%);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占68.42%);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6.84%)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分析ADR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口服药物不良反应(ADR)和药学监护要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药师参与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查房工作。对患者开展住院期间全程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治疗药物使用率、ADR发生情况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共纳入420例患者,其中60岁以上患者393例(93.57%),63.57%的患者伴有3项及以上其他疾病。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苷类的使用率分别为89.29%(375/420)、87.14%(366/420)、27.14%(114/420)、33.57%(141/420)、55.71%(234/420)、55.71%(234/420)。利尿剂的ADR发生率为10.40%,多为电解质紊乱(13例);ACEI的ADR发生率为12.28%,多为干咳(10例);洋地黄苷类的ADR多不典型,如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6例)、头晕无力(4例)。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重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DR的种类较多。对此类长期多重用药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要点也较多。临床药师有必要开展药学监护,识别潜在的用药风险或错误,减少药源性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中更为合理、安全利用阿奇霉素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使用阿奇霉素药物患者562例,回顾性分析使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过对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表现、用药方式及病症情况,对阿奇霉素药物ADR/ADE所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和探讨.结果 所选取562例使用阿奇霉素药物ADR/ADE患者资料当中,患者年龄区间在1~14岁为114例(20.28%),年龄区间在65~80岁为326例(58.01%);女性患者(341例)明显高于男性(221例);患者用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553例(98.40%),不良反应累及呼吸系统患者为112例(19.93%),累及消化系统为142例(25.26%),累及皮肤及相应附件为205例(36.48%)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区间为10~30 min后.结论 合理使用阿奇霉素对于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临床当中应对引起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给与高度重视,最大限度降低阿奇霉素药物ADR/ADE的发生率,从根本上确保相关用药安全;以此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克服阿奇霉素药物所存在的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