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史旭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3998-3999
目的:为了及早诊治外伤性脑内迟发性血肿,探索CT复查的合适时间。方法:搜集颅脑外伤后CT复查时发现迟发血肿的CT资料30例,分析发现脑内迟发性血肿的时间及临床表现。结果:颅脑外伤后7h~48h为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的高峰,占迟发血肿的83%。结论:颅脑外伤后2d内CT复查的最佳时机,伤后7d内积极复查,CT能及早发现颅内迟发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的机制、出现的时间、某些早期征象及CT特点。方法:对63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过程进行跟踪,对脑内迟发出血的时间、大小、部位及CT影像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出现时间大多为外伤后18小时左右,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以额、颞叶多见,首次CT上有较重的脑水肿,局部挫伤,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占位特征明显者,容易发生迟发性脑内血肿,须随访、定期复查CT。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首次CT检查和复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首次CT检查在外伤后0.5~3.0h,主要CT表现: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5例;脑室、脑池变窄,中线结构偏移20例;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外血肿2例。(2)外伤后12~72h复查CT,迟发血肿位于额叶20例,颞叶9例,顶叶3例:血肿直径0.5~5.0cm,其中小于3.0cm者28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及血肿出现时间有其特点,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的发生机理、CT特点及复查时间。方法 收集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主要对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发现时间、部位、大小等进行分析。结果 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发现时间多在伤后12~24h之后,血肿一般不大,多居脑外围,额叶居多。结论 发现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最佳CT检查时间为伤后12~48h。对临床症状持续或加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5.
郑文斌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209-2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及临床表现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例迟发性脑肿出现时间、CT及临床资料。结果20例迟发性脑内血肿在外伤后出现症状和体征,首次颅脑CT平扫均未见脑内血肿。伤后0.5h至数小时甚至几天才出现脑内血肿。其中30~60min者4例,1~3h者10例,3~24h者5例,24h以后者1例。首次扫描颅内可未见异常,可见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展形成。结论多次CT扫描可发现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相似文献   

6.
庾汉华  钟升院  陈汝华  谭卓 《吉林医学》2009,30(17):1924-192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可能的首次检查的CT表现的特点及应该复查的时间。方法:收集40例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无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出现时间为24h之后,主要表现包括: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血肿。结论:外伤后首次CT检查,当出现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应在24-48h内进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外伤患者外伤当时出血较明显,但也有9%人血肿形成较晚。笔者对20例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首次CT检查及复查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发现早期CT检查时有预期诊断迟发性脑内血肿意义的征象,以利于外伤性脑内迟发血肿的早期诊断与冶疗。  相似文献   

8.
符之刚 《海南医学》2011,22(7):106-107
目的探讨CT结合颅骨平片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均行多次CT结合颅骨平片扫描。结果 7例患者入院30min内首次CT有明显血肿,25例患者入院后30min内首次CT均未发现明显血肿;对无明显血肿的患者按12h、24h进行CT检查,18例患者12h再次复查时发现脑血肿存在,5例患者24hCT复查又出现其他部位出血,2例患者24h内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血肿。颅骨平片发现线性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7例,多发性骨折7例,正常2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出现在外伤后24h内,早期CT检查可以出现预警的征象,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复查CT,及时治疗,而颅骨平片检查骨折程度可作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预警征象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方法:25例DTIH患者,伤后30 min~6 h完成首次CT扫描,1~10 d复查CT.结果:25例患者,复查CT发现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4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的重要类型,如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就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这对于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迟发性颅脑损伤28例CT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迟发性脑挫裂伤/血肿的l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8例颅脑损伤致迟发性脑挫裂伤/血肿的CT表现及发生机制。结果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数小时内首次CT检查未见脑挫裂伤/血肿,复查CT时可见典型脑挫裂伤/血肿,外伤着力点对冲部位脑表面的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先兆,脑肿胀及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应引起高度重视。结论颅脑损伤患者首次CT检查未见脑挫裂伤/血肿,经临床处置后仍处于昏迷状态或症状加重者,应短期复查CT,警惕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宏  汪平  王安生  韩建林  常树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04-1105,1123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潜在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伤后凝血机制障碍的减速性损伤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加剧伴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结论:老年男性,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凝血机制障碍的减速性损伤是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潜在高危因素。临床动态观察,警惕潜在高危因素及早期临床征象,及时复查CT是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正保  覃川  晏怡  李柏成  张彪  胡建刚  杨秀江 《重庆医学》2015,(9):1206-1207,1210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出现睡眠障碍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IEGEL量表对200例轻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睡眠质量测评,随访3个月,结合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发生睡眠障碍与脑外伤部位的关系。结果200例TBI患者发生睡眠障碍105例,有71例出现在患者清醒后1周内。其中,脑干、额叶、基底节受伤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相关性高于其他部位受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障碍是轻度TBI的常见临床症状,与脑干、额叶、基底节等部位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额叶底部脑挫裂伤的检查方法、发生机制、影像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隐匿性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124例,对CT、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理基础及解剖学机制。结果本组124例病人第1次CT检查在伤后5h内进行,46例疑有脑挫裂伤,随行层厚、层距3mm薄层扫描,发现相应区额叶底局部脑沟变浅平;22例侧脑室前角稍变小;18例隐约可见斑点样出血;38例未见异常。65例病人于12h、57例于24h以后行影像复查,均发现有明确脑挫裂伤,46例出现脑内血肿。动态CT观察,发现挫裂伤病灶扩大、融合;27例血肿比较稳定;19例血肿范围扩大;24例侧脑室前角和基底池受压变形;2例患者由于影像检查较晚,病史提供不准确,被误诊。本组病例中48例患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有硬膜下出血,8例有硬膜外出血,67例有颅骨骨折,23例有额窦积液(血),11例合并筛窦内积液(血)。16例CT不能确诊的病例于10h内做了MRI检查,发现额底局部信号不均匀,可见稍长T1、长T2信号,7例发现有小出血点。结论薄层CT、MRI检查能弥补隐匿性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早期常规CT检查的不足;复查的最佳时间为伤后12~24h;及时定期的影像跟踪检查是确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检查评估不同社会支持度轻度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外科及神经外科就诊的mTBI患者99例,按照入院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得分(≥20分设置为区分点)分为高社会支持度组(54例)及低社会支持度组(45例),评估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对其进行DTI检测,记录其各项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进行对比。 结果 ①高社会支持度组患者MMSE及MoCA量表得分均高于低社会支持度患者(均P<0.05);②低社会支持度患者两侧额叶、两侧颞叶、胼胝体膝部FA值出现下降,与高社会支持度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低社会支持度患者额叶左侧白质、额叶右侧白质、颞叶左侧白质、颞叶右侧白质、胼胝体膝部ADC值高于高社会支持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不同社会支持度mTBI患者认知状态、认知功能会存在明显差异,同时DTI检测FA及ADC值也有部分差异,认知障碍可能与额叶、颞叶、胼胝体白质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变化,探讨FA值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18例MCI患者(MCI组)和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应用GE Signa Excite 1.5T核磁共振系统进行头颅DTI检查,分别测量2组双侧颞叶白质、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额叶及顶叶内侧皮质下白质的FA值,并对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MCI组双侧侧脑室前角旁白质、右颞叶白质及右顶内侧皮质下白质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双侧额内侧皮质下脑白质、双侧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左侧颞叶白质、左顶内侧皮质下白质及脐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侧脑室前角旁白质、右侧颞叶白质及右顶内侧皮质下白质FA值降低可以作为早期诊断MCI的影像学指标,对于早期干预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正常表现脑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4例RRMS患者(RRMS组)及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KI扫描,获得DKI相关参数,测量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后肢,包括FA(fractional anisotropy),MD(mean diffusivity),DR(radial diffusivity),MK(mean kurtosis)及KA(axial kurtosi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额叶(0.39±0.06)、顶叶(0.40±0.05)、枕叶(0.43±0.07)、颞叶(0.42±0.06)白质及内囊后肢(0.69±0.04)FA值明显降低(P<0.05),而额叶[(0.97±0.08) μm2/ms]、顶叶[(0.93±0.08) μm2/ms]白质、内囊前肢[(0.95±0.10) μm2/ms]、内囊后肢[(0.91±0.05)μm2/ms] MD值显著升高(P<0.05),内囊前肢(0.89±0.09)、内囊后肢(1.13±0.11)MK值显著降低(P<0.05),额叶[(0.76±0.09)μm2/ms]、顶叶[(0.73±0.07)μm2/ms]、颞叶[(0.77±0.08)μm2/ms]白质、内囊前肢[(0.58±0.06)μm2/ms]、内囊后肢[(0.47±0.05)μm2/ms]DR值及顶叶(0.95±0.07)白质MK值显著升高(P<0.05),额叶(0.74±0.07)、枕叶(0.71±0.06)、颞叶(0.65±0.06)白质及内囊前肢(0.65±0.06)、内囊后肢(0.57±0.06)、胼胝体膝部(0.48±0.05)、胼胝体压部(0.46±0.07) KA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 DKI可评估RRMS正常表现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早期CT征象、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 对1992年1月~2003年1月期间的68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68例患者,手术治疗47例,保守治疗21例,痊愈43例,中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7例,死亡率25%,3例自动转院。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应考虑有DTICH的发生,应尽早复查CT,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白质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及意义。方法收集13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AD患者,其中6例有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7例无BPSD,健康对照10名。对所有入组者进行脑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检查;应用统计参数图(SPM2000)对PET图像进行以像素为基础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AD患者存在广泛的白质葡萄糖代谢低于健康对照者,较为明显的区域有右侧额叶皮质下白质、左侧额叶上中回皮质下白质(P=0.001);(2)AD患者左侧额叶内侧回皮质下白质、左侧枕叶楔回皮质下白质葡萄糖代谢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3)伴有BPSD的AD患者在左右枕叶中回、左侧枕叶楔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叶梭形回、左侧额叶内侧回等脑区的皮质下白质葡萄糖代谢高于不伴有BPSD的AD患者(P=0.001);而左右额叶中央旁回、右侧额叶上回和中回、左侧颞叶上回等脑区的皮质下白质葡萄糖代谢低于不伴有BPSD的AD患者(P=0.001)。结论AD脑葡萄糖代谢有广泛的白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额、顶、颞叶皮质下联络区白质代谢较低,额叶内侧回及枕叶楔回皮质下白质代谢较强,而且BPSD症状与相关部分脑区代谢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刘忠岩  刘群  包雪鹦  范佳 《吉林医学》2003,24(2):107-109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至2001年以来收治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痴呆、二便失禁、智能障碍为主,CT及MRI提示额、顶、颞、枕叶皮质下白质、半卵圆中心与脑室周围白质密度降低,两侧苍白球对称性类圆形低密度影,治疗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供氧、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预后良好。结论: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及预后与急性期吸入CO的浓度、昏迷时间长短、年龄、是否积极恰当治疗、既往身体状况、有无并发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