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选穴规律。方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2型糖尿病针灸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选用腧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选用最多,常用穴位分布在背部,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占优势;关联规则分析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气海-胃脘下俞-足三里;聚类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群。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穴位的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选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选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CNKI、CBM、维普中文数据库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中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的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使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穴位处方,运用Python,SPSS Statistics,SPSS Modeler进行描述性分析、系统聚类规则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CytosCape3.7.0绘制复杂网络图。结论: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所选穴位频次最高的是三阴交,膀胱经所占比例最高,聚类分析可将常用穴位分为三阴交-太冲、脾俞-肾俞-膈俞-肝俞、气海-关元-内关-膻中-百会、其他穴位为一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太冲-三阴交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穴特点。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Clementinel 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用腧穴47个,总频次600次。所选经脉以足阳明胃经选用频次最高(195次),其次为任脉(119次)与膀胱经(88次);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为足三里穴(101次),中脘(84次)、内关(63次)、天枢(50次)、太冲(35次)次之。特定穴占总腧穴的85.11%(40/47),其中募穴的使用占优势(189次),用穴个数多,集中在中脘、天枢、期门等;其次是五输穴、交会穴和下合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57次、136次和12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中脘。结论:总结了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近20年运用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针灸处方的主穴数据库,在Windows8操作平台采用SPSS 17.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的是三阴交-血海-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个有效聚类群为:陷谷-内庭-行间、血海-合谷-曲池、太白-隐白-大都-丰隆、筑宾-支沟-公孙-八风。结论:本文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和配穴规律,可为其针灸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2007-2016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07-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CQ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针灸治疗PMS的临床文献,建立PMS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明确针灸治疗PMS的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PMS所选穴位频次位居前五位的是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和神门。所选经脉频次前四位的是膀胱经、任脉、脾经和督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MS的5个核心用穴群为(1)三阴交;(2)肾俞和关元;(3)百会、神门、足三里、肝俞和太冲;(4)太溪、脾俞、心俞、气海和内关;(5)四神聪、中脘、合谷、印堂、风池、中极和肺俞。重点用穴为三阴交、肾俞和关元。辨证用穴群为(1)合谷、中脘和四神聪;(2)肺俞、中极、风池和印堂;(3)心俞、脾俞、气海、内关和太溪;(4)肝俞、足三里、神门、太冲和百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对配伍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和三阴交;穴组支持度最高的为肝俞和肾俞配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PMS文献的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理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能够反映出PMS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针灸治疗PM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主穴运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收集近15年针灸治疗RA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RA针灸处方的主穴数据库,在Windows 7操作平台采用SPSS17.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足太阳膀胱经的选用频次最高,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为足三里,特定穴的选用占有绝对优势;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命门-足三里;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和核心主穴对10对。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RA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RA提供了思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针灸取穴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其结果可较为直接的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CNKI建库以来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三阴交,选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支持度最高的是足三里-三阴交;通过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聚类群:曲池-合谷、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太冲-太溪、肝俞-胰俞-肺俞、悬钟-昆仑-涌泉-后溪;核心穴位对有:气海-关元、环跳-飞扬、八风-八邪、委中-承山、昆仑-悬钟、后溪-涌泉、梁丘-伏兔。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穴包括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和合谷,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剖析临床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完全可行,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寅森  陈灵巧  林良才 《新中医》2024,56(6):105-1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2年1月—2022年1月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临床文献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运用SPSS Statistic26.0及SPSS Modeler14.0等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1篇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穴位处方112张,涉及腧穴73个,治疗方式排名前3位的是针刺、火针、刺络拔罐,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为肺俞、膈俞、曲池、血海、肝俞,特定穴以背俞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手阳明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两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脾俞,三连线关联群是曲池-三阴交-血海,四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肾俞-脾俞-肝俞。对使用频次≥5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3类。第一类为阿是穴。第二类可分为2组,百会、外关、委中为一组,心俞、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一组。第三类可分为2组,阴陵泉为一组,其余穴位为一组(包括曲池、三阴交、血海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取穴规律。方法:从CNKI、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收集1980年1月—2018年6月的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论文,建立慢性支气管炎的取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肺俞、定喘、肾俞;所选经络的频次最高为足太阳膀胱经;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肺腧—定喘;聚类分析将所用穴位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对其中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特定穴属性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05篇文献,共涉及108个腧穴,其总出现频次为862次。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和头颈部腧穴最为常见,特定穴以交会穴运用最为广泛。④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印堂-水沟-悬钟-本神-大椎-风府、合谷-太冲-丰隆、血海-中脘-足三里、神门-内关-三阴交。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太溪-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取穴、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补益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相关临床治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①最终纳入文献52篇,腧穴84种,腧穴总频次490次。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攒竹、足三里、阳白。③重用阳经,取穴以足三阳经腧穴为主。④腧穴多位于面部和四肢部,选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⑤关联规则显示:阳白-攒竹、足三里-攒竹支持度均为最高。⑥聚类分析显示四组核心穴对:丝竹空-鱼腰-攒竹-阳白、申脉-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太冲-合谷、太阳-百会-四白-瞳子髎。结论: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时重用阳经穴位,重视局部取穴与“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核心穴组及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上的电子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处方,利用Access 2010、Clementine 18.0、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8类各有侧重的针灸治疗方法,均选用膀胱经、督脉、任脉调和营卫祛风以治其表,大肠经、脾经、胃经健脾祛湿和血以治其里。用穴趋势集中,频率最高的前5位腧穴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膈俞,注重合穴、背俞穴、原穴等经气丰盛的特定穴的应用。腧穴配伍存在固定搭配,经穴置信度最高关联群是曲池-血海-大椎、耳穴则为肺-神门-风溪-肾上腺,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三阴交-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等12个聚类群。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发现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规律,深化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认识,为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痛经""经行腹痛""针刺""针灸"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痛经针灸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针灸处方114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和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三阴交-太冲,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三阴交-关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治疗痛经可以使用三阴交-太冲-关元组合,并结合具体情况搭配足三里、次髎、中极等穴位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运用《中医针灸信息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54年至2018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应用《中医针灸信息库》内相关分析软件进行计量分析,SPSS23.0进行聚类分析,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曲池、肩髃、外关、足三里、阳陵泉;应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应用频次最高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针康结合;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支持度最高的关联群为阳陵泉、足三里、外关、肩髃、曲池和合谷,此6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组可分为3类,合谷、曲池、外关、手三里、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解溪归为第一类,此9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委中归为第二类,太溪单独归为第三类。结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以阳经选穴为主,以拮抗肌选穴为多,治疗方法上以针刺、针康结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近16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以"痛风"或"痛风性关节炎"和"针灸""针刺"或"电针"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其选穴进行整理,分别分析主穴及配穴使用频次,并对主穴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118篇,涉及主穴共67个,总使用频次630次。常用主穴有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归经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腧穴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的聚类群,配穴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2012—2022年针灸治疗TKA术后的临床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 18.0和Gephi 0.9.2软件对腧穴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2篇文献,提取82条针灸处方,涉及60个腧穴,使用总频数453,其中足三里运用频数最高,其次为血海、梁丘等。所使用经脉中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特定穴共计34个,以五输穴应用频数最高,其次为下合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梁丘和足三里,梁丘和血海;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显示血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等16个腧穴为针灸治疗TKA术后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TKA术后所选核心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周,在腧穴配伍方面多选用近部配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用穴特点。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原发性痛经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Python编程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用腧穴74个,总频次1072次。所选经脉以脾经选用频次最高(325次),其次为任脉(260次)与膀胱经(158次);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为三阴交穴(174次),关元(111次)、地机(79次)、次髎(73次)、气海(67次)次之。特定穴占总腧穴的66.22%(49/74),其中交会穴的使用占优势(393次),用穴个数多,集中在三阴交、关元、中极等;其次是五腧穴、募穴和原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95次、195次和99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三阴交。聚类结果显示,存在8个核心用穴群。结论本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夜尿症的选穴思路与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夜尿症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归经、特定穴及分布部位,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0版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3篇文献,87个选穴处方,涉及8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06次。关元的使用频次居首位,其次为气海、肾俞;所选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腹部、背部和下肢。关联规则中,气海-关元、气海-肾俞-关元与肾俞-中极-关元为核心腧穴组合,聚类分析中,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中极为主要核心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夜尿症多常用关元、气海、三阴交、中极、肾俞和足三里穴,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多集中于腹部与背部,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为常用特定穴,多采用经络与脏腑病位辨证相结合、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POAS)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POAS的针灸临床文献,建立其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1.0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究针灸治疗POAS的腧穴运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对纳入的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OAS最常用的干预措施为电针;所选腧穴以特定穴为主体,注重上下配穴;腧穴配伍存在固定搭配,经穴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足三里-内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聚类群。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针灸治疗POAS存在一定规律,特定穴是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为针灸治疗POAS的主要腧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以足少阳胆经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腧穴为: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特定穴的选用具有绝对优势,占总频次的79.52%;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阳陵泉-足三里。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发现,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以循经取穴和沿神经走行取穴为主,同时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可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