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证明,Baumann角与提携角存在显著负相关,肱骨骨折复位时通过测量Baumann角可以预测提携角,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观察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过程中测量并纠正Baumann角及三维移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效果.方法: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尺偏型49例,桡偏型16例;屈曲型3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a角,术中、术后应用x射线片测量与健侧Baumann角的差值,结果评估参照Flynn标准.结果:68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6.1个月.最后1次随访,患侧Baumann角平均73.4°,健侧平均72.4°提携角患侧平均7.7°,健侧平均9.6°,12例提携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患侧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6.5(屈).68例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根据Flynn评估标准,术后3 d内测量68例患儿中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2°者46例,优良率为95.24%:2°≤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17例,优良率为85.71%: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5例,优良率为20.0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x2=22.7121,7.3634,P<0.05).结论:在C臂X射线机透下整复纠正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aumann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钊固定,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肘内翻,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后中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内固定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的GartlandIII型髁上骨折的患者32例,治疗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所有骨折尽可能的解剖复位,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全部病例随访3~13年,平均5±1.3年,提取患者术后的肘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的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23例III—A型骨折的患者的提携角平均丢失15°±4.4°(6°-29°),9例III—B型骨折的病人提携角平均丢失8°±0.5°(6°-10°)。III—A型骨折和III—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根据Flynn标准,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23例ⅡI—A型骨折的患者中,12例为良,11例为差,9例ⅡI—B型患者均为良。结论III—A型骨折和III—B型骨折相比,前者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III—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III—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改进的内外三点压垫法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 ,从而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 :3 7例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 ,改传统的内外二点压垫法为内外三点压垫法 ,以纠正尺偏成角 ,并以患肘Bau mann角与健肘作比较 ,恢复Baumann角或矫枉过正。结果 :3 7例患儿 ,正常肘关节Baumann角的平均值为 ( 70 .45± 5 .3 1 )° ,健肘C角为 ( 1 0 .47± 4.5 8)°;初诊时患肘Baumnn角平均值为 ( 87.2 9± 6.65 )° ,C角为 ( 4 .5 1± 3 .72 )°;复位后Baumann角平均值为 ( 70 .75± 5 .2 5 )°,拆除外固定时B角为 ( 71 .1 3± 7.1 4)°,C角为 ( 1 1 .3 5± 5 .1 6)°。复位以后均使B角恢复到正常或矫枉过正 ,随访发现C角为 ( 1 0 .78± 4.1 9)°,复位后及拆除外固定后的B角与健肘B角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访时的C角与健肘C角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仅 1例 (占 2 .70 %)出现了肘内翻。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是尺偏成角 ,成角移位用三点压垫法 ,从这个角度设计治疗方案 ,既能在复位的早期有效恢复肱骨干的正常轴线 ,也能在固定过程中防止再发生尺偏成角 ,从而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江林  江涛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63-1864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0例2~10岁的肱骨髁上骨折急儿进行闭合复位尺骨鹰嘴牵引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其中伸直型588例,578例为Ganland Ⅲ型,10例为GanlandⅡ型;屈曲型12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参照黄德军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骨折达解剖复位,无畸形,肘关节屈伸活动完全恢复正常者510例,占85%;骨折接近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较健例减少10°~15°者66例,占11%;出现肘关节畸形,关节活动较健侧减少30°,提携角减少者24例;遗留肘内翻畸形8例,内翻角度均小于15°.14例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4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闭合复位尺骨鹰嘴牵引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无需特殊设备,方法容易掌握,临床效果良好,特别是对GanlandⅢ型骨折可避免手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置入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常出现远端旋转畸形,利用C形臂X射线机并以健侧NH角(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作为参照物,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是组织构建修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应用技术。方法:实验于2003-11/2006-05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20例保存完好的人尸体股骨标本由河北北方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选取2003-11/2006-05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股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1~65岁。②实验分组:将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第1组26例,第2组30例。③实验过程:将20例股骨标本分别水平置于检查台上,观察股骨髁及股骨近端的C形臂X射线机侧位图像。股骨髁部X轴方向与股骨干长轴垂直,近端则与股骨干长轴呈30°、45°及60°的夹角。第1组患者,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的位置上;第2组患者,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④实验评估: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NH)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AV)比较评估其准确性。术后3d~2周CT扫描测量患者的双侧股骨前倾角,判断骨折远端旋转畸形的程度。结果:①股骨标本NH角与AV角数值测量结果: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NH角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高度一致(0°~5°,平均2°)。②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和旋转移位:第1组旋转移位<10°者占42%(11/26),>20°者占15%(4/26);第2组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10°。结论: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X射线透视设备可以客观地明确骨折远端的旋转角度,而以健侧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位、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痂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7例,随机分为闭合组24例和切开组23例,闭合组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组行切腹位+克氏针内固定。比较闭合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Baumann角、肘关节功能活动及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闭合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组,Baumann角小于切开组,肘关节活动度大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能缩短住院时间,加快骨折愈合,且肘关节活动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36例桡骨远端骨折,X线片显示骨折位置后,采用切开复位术治疗,并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优22例,良8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3.3%。骨折愈合时间6~27周,平均8.2周。腕关节背伸平均53.2°(健侧平均值的83.1%),屈曲平均46.2°(健侧平均值的73.3%),旋前平均83.5°(健侧平均值的95.9%),旋后平均80.2°(健侧平均值的92.2%)。术后X线片提示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在1.5 mm以下,掌倾角8°~17°,尺偏角16°~22°,未见桡骨轴向短缩。术后未见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钢板断裂、创伤性关节炎等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复位维持良好,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辅以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肘内侧切口治疗Gartland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肘内侧入路手术切开复位后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随访6~18个月,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根据Flynn功能评定标准,综合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患儿术后平均住院6d.3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骨折4~6周均临床愈合.术前神经损伤者术后3个月均恢复.无一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及肘内、外翻畸形.综合屈伸功能评价结果:优23例,良9例,一般2例,优良率94.12% (32/34).结论 Gartland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内侧切口切开复位为一种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11-2010-06收治的24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采用闭合穿针治疗,按照Gartland骨折分类方法,根据Flynn评分系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平均18)个月。穿针固定丧失6例,4例肘内翻,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和骨化性肌炎。结论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患侧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9例术后24 h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2例术后2周出现尺偏移位,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随访8~18(10.5±3.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其中内侧穿针出现尺神经症状3例,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后症状消失;5例遗留内翻畸形,因肘关节功能较好,内翻角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家长拒绝再次手术。与健侧比较,患侧提携角、肘关节伸直及屈曲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疗效评价优40例,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90%。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与预后结构及功能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 =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 =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 =0.455 > 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 =0.036 < 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 =0.002 < 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χ2=0.502,P =0.479 > 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 =1.000 > 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χ2=7.636,P =0.006 < 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与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而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的分型及有无并发症作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并获得1~2年随访的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评定其疗效。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方法。操作时应注意Baumann角测定以预测提携角,调整固定。结果:55例中,疗效优40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为98%。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是近年来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新兴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准确、无切口瘢痕等优点。患儿及家属易接受,且不受条件限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肩峰前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三角肌劈开入路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20例,年龄32~74岁,平均(56±10.64)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6例,其中包括合并肩关节脱位7例和臂丛神经损伤1例及脑血栓后遗症2例。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检查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75±4.7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0.78±4.47)周,未发生腋神经损伤及肱骨头坏死和肩峰撞击综合征,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外展25°~90°,平均81.53°±12.35°,前屈上举30°~180°,平均146.11°±35.52°,外旋-10°~45°,平均35.97°±11.45°,内旋达T10水平(T7~L4)。Neer评分为60~95分,平均(89.75±8.96)分,优26例,良6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为88.89%。肩关节外展功能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  相似文献   

15.
乐国平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9-1212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0.455〉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0.036〈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0.002〈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r=0.502,P=0.479〉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1.000〉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x^2=7.636,P=0.006〈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  相似文献   

16.
詹宏钢  何春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2):1295-1295
正常人肘关节有轻度外翻角称为携带角,若这一角度减少,甚至成反向角,即称肘内翻。肘内翻其病因有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等。以肱骨髁上骨折多见,文献报告最高可达57%,平均发生率30%[1]。肘内翻影响功能及外观,肘内翻>10°有手术指征,作者自2000至2004年对因肱骨髁上骨折所致肘内翻23例采用截骨矫正克氏针交叉固定加功能位石膏固定,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6.5岁;肘内翻角度均>20°,骨折后7~9个月,骨折牢固愈合,畸形未加重。行截骨矫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加石膏固定。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肘后外侧小切口有序骨折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2007年,对76例手法复位失败、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术中采取有序的骨折复位方法,先复位固定肱骨远端外侧柱,后复位固定肱骨远端内侧柱。术后患肢石膏托外固定2~3周并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6年)。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优61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无肘内翻发生。【结论】肘后外侧小切口及有序骨折复位固定适用于闭合复位不满意但不伴有明显神经、血管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本术式具有解剖关系简单,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便于骨折复位、固定,能有效防止骨折远端内移、内旋、内倾及预防肘内翻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并评价28例采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n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经过和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8.6个月,参照Flynn标准,优50.0%,良28.6%,可14.3%,差7.1%;优良率78.6%,满意率929%:术后未见创口深部感染,无一例肘内翻及骨化性肌炎并发症,也无其他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保留伸肘装置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术中损伤以及提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肱骨下端内侧柱的复位可降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维手法整复改良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2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三维手法整复改良闭合穿针治疗,并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愈合,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骨折再移位.参照Flynn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总优良率88.9%.本组无一例有肘内翻畸形,总优良率88.9%.结论 采用三维手法整复改良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该方法实用、简便、可行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用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20例肘部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屈伸肌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患肘屈伸肌群的峰力矩60°/s、120°/s和180°/s时均较健侧显著降低,患肘的总作功量、平均功率和力矩加速能量亦显著下降。患侧屈伸肌群的峰力矩比值较健侧虽有增高,但未见明显差异,废用性肌肉萎缩和关节源性肌肉抑制是导致肌肉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肘关节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中,应加强肘关节屈伸肌力的训练,以改善肘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