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功的策略.方法 选择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6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病率为29.9%.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胎龄、使用氨茶碱、胃出血、开奶时间、宫内窘迫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关(P<0.05).Logistic回归确定使用氨茶碱、胎龄、胃出血、开奶时间、宫内窘迫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众多,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外部医疗环境与患者本身内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能是控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8例和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指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9.29%。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开奶时间、氨茶碱使用情况、胃出血、宫内窘迫、窒息和并发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奶时间晚(OR=2.575)、分娩孕周小(OR=2.444)、产时有窒息(OR=2.132)、出生体重低(OR=2.203)和使用氨茶碱(OR=2.020)是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产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203例早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38%。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较非喂养不耐受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治疗率喂养不耐受组分别为65.48%、48.81%、46.43%、44.05%,显著高于非喂养不耐受组39.50%、25.21%、25.21%、29.41%(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和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熟的策略。方法选择东莞市横沥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6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再按早开始(<3 d)和晚开始(≥3 d)胃肠喂养分成2组,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喂养耐受和不耐受2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日龄、达80 kcal/(kg.d)日龄、体质量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喂养组和晚喂养组两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达80 kcal/(kg.d)日龄、经胃肠达80 kcal/(kg.d)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和住院天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3d内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胎龄小于等于32周早产儿102例和胎龄大于32周早产儿36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某些高危因素(母体异常、胎盘脐带异常、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分娩方式、产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围生期感染、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等)与不同胎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结果小于等于32周组早产儿与大于32周组早产儿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41.18%和22.38%,两者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小于等于32周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有: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大于32周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有:胎膜早破、围生期感染、呼吸暂停。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临床防治工作中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2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7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28.4%。喂养不耐受与出生体质量、胎龄、有无窒息史及开奶时间相关(均P〈0.01);出生体质量越小、胎龄越小、有窒息史及开奶时间越晚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结论胎龄、体质量、开奶时间以及有无窒息史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存在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促进排便和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均有利于提高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奕怀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2):1846-1847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总结有利于胃肠喂养成熟的因素。方法对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且痊愈出院的33例婴儿的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为喂养不耐受和耐受两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开始胃肠喂养时间的早晚分为早胃肠喂养组和晚胃肠喂养组,比较两组胃肠喂养的不耐受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总的不耐受率为48%(16/33)。胃肠喂养耐受和不耐受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胃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的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日龄及氨茶碱的使用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LBWI的胃肠喂养不耐受率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胃肠喂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NICU室2001年8月-2004年8月住院的240例早产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调查及分析。结果47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19.6%,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胃内咖啡样物、胎粪排出延迟和奶量不能完成等。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等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产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体重越轻,胎龄越小,越易喂养不耐受,有窒息史的早产儿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若早产儿生命征平稳,在出生后6天内应尽可能开始胃肠道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且能很好地耐受胃肠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功的策略。方法: 对130例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开始喂养日龄等与喂养不耐受发生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30%,出生体重≤ 1500 g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出生体重>1500 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 34周与胎龄>34~36周,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2天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开始喂养日龄≤ 2天组(P<0.05);早产儿是否窒息、有无并发症及母亲有无妊娠合并症与喂养不耐受无明显关系。结论: 早产儿开始喂养过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早期合适的喂养可减少对静脉营养的依赖,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对本院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时孕龄为(33±3)周。按是否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30%、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2次分为喂养不耐受组或耐受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开始胃肠喂养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后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