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常见的类型之一,可导致血栓栓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的主要类型,血栓主要存在于左心耳,采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减少左心耳中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本文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脑卒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术前检查、术中引导及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准确性,同时探讨二者发生差别的可能原因。方法119名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行16排增强螺旋CT(16CCT)及TEE检查,排除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结果16CCT发现3例患者存在左心耳血栓,而TEE则诊断7例患者存在左心耳血栓(其中2例患者与16CCT结果相符,另外5例患者,TEE诊断新鲜血栓形成者为3例,其余2例患者血栓位于左心耳入口靠近左上肺静脉处)。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16排增强螺旋CT诊断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敏感性为28.6%,特异性为99.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和95.7%,Kappa值为38.8%。结论16CCT与TEE诊断左心房/左心耳内血栓的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予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根据术中及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制定围手术期前瞻性护理措施,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 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采取前瞻性护理措施,可预防及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中国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77%[1],而且对于80岁以上人群,其发病率高达8%。大量研究证实,很多心房颤动与左心耳(LAA)血栓相关,心因性血栓的发生大约90%在左心耳形成[2]。目前临床上常用评估左心耳形态和功能,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多排CT(MDCT)与心脏核磁共振(CMR)。随着超声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给予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结果9例患者介入治疗均顺利进行,术后1,3,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包积液行左心耳切除术。结论加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甄晓闽  李东野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62-1264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自动复律后左心耳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当日和复律后第7天的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同时测定血浆心钠素、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等其他指标,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当日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35.95±5.48)cm/s,明显低于复律后1周时(63.03±5.64)cm/s及正常对照组(64.37±6.93)cm/s,复律后1周时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持续时间、心钠素是复律当13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存在左心耳功能顿抑,其严重程度同房颤持续时间及心钠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时,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心房颤动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50~59岁组慢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0.5%,80~89岁组上升为8.8%。22年随访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生率男性2.2%,女性1.7%。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是无心房颤动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  相似文献   

9.
超声心动图技术为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事件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形态结构的左心耳封堵器械。然而左心耳结构复杂多样,单一类型封堵器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业界一直在不断改进左心耳封堵器,左心耳封堵器械的临床研究也是如火如荼。而Amulet IDE临床试验作为首个把两种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进行比较的RCT研究,其研究结果对经导管左心耳封堵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增强CT在心房颤动患者拟行射频消融术前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4例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前均行经胸、食管超声和增强CT检查,分别记录下检出血栓的例数,将血栓情况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经食管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LAA血栓方面的价值。结果 194例心房颤动患者经胸超声检出左心耳血栓3例;经食管超声检出左心耳血栓51例;增强CT检出左心耳血栓17例;经临床诊断证实存在左心耳血栓33例。增强CT对左心耳血栓检测的灵敏度45%、特异度98%、阳性预测值88%;经食管超声检测左心耳血栓的灵敏度97%、特异度88%、阳性预测值62%。结论增强CT检测左心耳内血栓的特异度较高,经食管超声结合增强CT检查是心房颤动患者拟行射频消融术前左心耳血栓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增高。随着对心房颤动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了解,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房颤)最常见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以左心耳血栓形成最为常见。TEE是检查左房血栓的可靠方法,TEE作为监测心房血栓的首选,成为大部分医学中心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常规检测血栓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卒中预防是Af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皮左心耳封堵是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预防的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90%以上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脑栓死提供技术支持,逐渐成为有华法林禁忌或不能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抗凝治疗的常规选择。左心耳构造因人而异,为了准确评估左心耳构造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和植入位置,临床上多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进行评估。我院超声科与心内科通力合作,至今顺利完成3例左心耳封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容易形成心房血栓,导致脑卒中、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大部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于左心耳。因此,早期发现和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对全身栓塞的诊治和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斑点追踪成像在评价左心耳血栓形成方面的价值尚不清楚,本文旨在对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应变率显像(SRI)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变化特点,探讨病理状态下左心耳机械运动的变化。方法分别选择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和31例对照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获取左心耳超声图像,应用SRI技术对两组左心耳壁各节段应变率(SR)相关指标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左心耳壁顶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和舒张期应变率(SRD)均高于其余节段(P〈O.01)。持续房颤组中,心耳顶部SRs仅高于间隔壁及侧壁中段(P〈0.05),心耳顶部SRD,仅高于间隔壁中段(P〈0.05)。持续房颤组各节段SRs和SRD较对照组均降低(P〈0.01)。对照组中,心耳顶部SRs与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和左心耳充盈速度呈正相关(r=0.724,0.637,P〈0.001)。结论左心耳顶部SRs决定了心耳整体的排空能力,房颤患者心耳壁的舒缩功能明显降低且失去有效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引起的脑卒中显著增加了病人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最新介入治疗技术为房颤相关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了一种选择,本文对左心耳封堵术应用及护理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自动分析技术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和应变。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房颤动患者50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34例。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心房、左心耳进行自动容积和应变分析,获取经胸超声心动图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45°、135°图像的相应参数。2组患者间左心房、左心耳自动容积及应变相关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左心房应变与左心耳应变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并对不同角度的左心耳容积及应变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同窦性心律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各角度及平均左心耳容积增大,而各角度及平均左心耳排空分数减小(P均<0.05)。应变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组各角度及平均左心耳应变低于窦性心律组(P均<0.05)。平均左心耳应变同左心房应变各指标均呈正相关(P均<0.05),其中同左心房应变储备功能、通道功能、收缩功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0.667、0.78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不同角度(45°与135°)测得的左心耳容积及排空分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45°测得的左心耳容积较小[窦性心律组:(3.2±1.4)ml vs(5.1±2.8)ml;心房颤动组:(6.4±3.1)ml vs(12.0±6.3)ml],而排空分数较大[(窦性心律组:(65.8±10.7)% vs(61.2±9.8)%;心房颤动组:(38.3±12.0)% vs(35.2±11.4)%]。心房颤动组两角度(45°与135°)测得的左心耳应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7.9±4.1)% vs(9.2±4.5)%,P=0.045]。 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及应变明显降低,建议采用斑点追踪成像双平面法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及应变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被推荐用于高卒中风险、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不仅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左心耳形态和大小的观测,以及术中封堵器选择和置入过程的实时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术后封堵器位置和心功能的评估,其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已经成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必不可少的术中影像学监控手段。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静脉频谱在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心房颤动患者分成无自发显影组及自发显影或血栓形成组,测量两组患者的肺静脉血流频谱、左心耳排空流速及左心耳二维面积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发显影或血栓形成组较对照组的肺静脉Vs、S/D减低,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S/D预测无自发显影或血栓形成的AUC为0.884、截点为1.12、灵敏度为69.5%、特异度为100%。Vs预测无自发显影或血栓形成的AUC为0.832、截点为26.25cm/s、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52.4%。结论肺静脉Vs及S/D可以对心房颤动左心耳功能进行评估,预测左心耳自发显影或血栓的形成,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