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表现。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了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明确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脾破裂的CT表现及临床过程。结果 (1)包膜下出血主要表现为包膜下新月征和分层状影;(2)实质出血表现为脾实质内密度不均影;(3)有利于估计腹腔内出血量的估计。结论 CT能对脾破裂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细粒棘蜩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目的探讨肝脏、脾脏、肾脏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和鉴别诊断,重点的讨论少见脾脏包虫囊肿影像变现。回顾性分析新疆布尔津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经CT、B-超检查的30例初步影像诊断为肝脾包虫囊肿患者中,结合手术、病理证实的包虫病理25例,其中23例是肝肾脏包虫囊肿,1例肺脏包虫囊肿,1例单纯巨大脾脏包虫囊肿,23例肝肾包虫囊肿中,单发10例,多发10例,单纯性1例,多子囊肝包虫型2例,特别是平时很少见的脾脏包虫囊肿1例,而且是有特殊结构巨大单纯性包虫囊肿。肝脾包虫囊肿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清晰,密度均匀的水样密度,囊性病变,可见到囊型弧形、线状、间断的钙化影的3例,母囊内有分隔或大小不等的子囊,囊型很薄,子囊的密度总是低于母囊密度的2例;囊肿破裂级发感染,囊内可见纤细条状影,密度不均匀,增强CT扫描外囊壁呈轻度强化2例。结论肝脾脏包虫囊肿影像表现较具特征性,CT是诊断该病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临床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IMF)的螺旋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至2014年确诊的14例IMF病例的胸腹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14例IMF中,胸腰椎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骨小梁增粗、致密8例,胸骨、肋骨骨皮质与骨松质界限模糊,骨质密度增高,髓腔变窄3例。心脏增大,血液密度减低5例。脾肿大9例,其中巨脾5例,脾梗死2例,肝肿大合并门脉高压,门静脉迂曲,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4例。结论螺旋CT联合MRI在IMF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影像资料完整的脾血管淋巴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有3例误诊,分别误诊为脾脓肿、脾挫伤及脾血管瘤,5例患者诊断准确。结论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认真分析其CT影像表现可以明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47-149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35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及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外伤性肝脾破裂共33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性肝脾破裂主要包括肝破裂损伤、脾破裂损伤和肝脾同时损伤,不同损伤类型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结论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上,多层螺旋CT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可根据患者的CT诊断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确诊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诊断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甲状腺病变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疾病175例的CT影像特征.结果 本组结节性甲状腺肿132例,CT表现为近圆形低密度影,密度不一,病灶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不显著.甲状腺腺瘤11例,CT表现为孤立性单发低密度结节,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后的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28例,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桥本甲状腺炎4例,CT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示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准确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可以显示病变的特征及侵犯的范围,有助于术前准备,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脾破裂96例急诊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CT诊断脾破裂的准确性。方法对96例脾破裂患者的急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诊CT诊断脾破裂96例,手术证实或保守治疗复查证实脾破裂87例,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急诊CT诊断脾破裂主要征像有脾脏形态失常、脾脏实质或包膜下血肿;并发肺挫裂伤、胸腔积血、肋骨骨折、肝破裂等对诊断脾破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脏棘球蚴病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例经过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分析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例单纯型囊肿表现为肾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囊性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不强化。2例多子囊型表现为母囊内大小不一的多个更低密度子囊。2例破裂感染表现为囊膜剥离形成"双壁征"或"飘带征"。1例继发感染后囊液密度增强,囊壁及囊内容物有强化;3例囊壁弧形钙化。结论 CT影像能准确显示肾脏棘球蚴病的位置、形态等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吕艳枝  李辉 《医药论坛杂志》2013,(4):144-144,F0003
目的探讨CT检杏在闭合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8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CT主要表现为混杂高密度影像,包括挫伤、撕裂伤、实质内血肿及被膜下血肿,多伴有腹腔出血。本组58例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中,单脏器损伤49例,其中脾损伤23例,肝损伤13例,肾损伤9例,胰腺损伤4例;多脏器损伤患者9例,其中肝损伤伴右肾损伤2例,肝损伤伴脾损伤1例,脾损伤伴左肾损伤4例,脾损伤伴胰腺损伤2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结论CT检查可清晰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血肿、破裂以及腹腔积血的情况,埘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安全、准确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颅咽管瘤的CT、MRI表现的分析,评价CT和MRI对颅咽管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的分析,讨论该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28例颅咽管瘤患者中,位于鞍内4例,鞍上17例,同时累及鞍内、鞍上7例;28例患者中,22例肿瘤呈囊性,CT表现为鞍区类圆形低密度灶,灶周伴蛋壳样钙化,MRI有24例表现为长T1WI长T_2WI信号,2例短T1WI长T2WI信号;5例呈囊实性表现,CT平扫为类圆形混杂密度灶,MRI在T1WI表现为低等混杂信号,T_2WI表现为高等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行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环状强化;1例患者肿瘤为实性,CT表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灶,MRI表现为等T_1WI长T_2WI,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在颅咽管瘤的诊断中具有定性、定位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卢先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79-2481
目的通过对45例肝血管瘤的CT影像分析,进一步探讨肝血管瘤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呈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占位,边界较清楚,极少数巨大血管瘤病灶边缘可欠清晰,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性环状强化或结节样明显强化,较小的血管瘤可形成高密度结节状充填;静脉期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央延伸;延迟期病灶呈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等密度充填影,巨大血管瘤中央可见点片状或裂隙状不充填影。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C4影像特征,探讨其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对腮腺常见肿瘤重点观察部位、密度,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与其影像相关良性非肿瘤性病变C4鉴别要点。结果其中16例为原发性腮腺混合瘤,1例脂肪瘤,1例淋巴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4例形态为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6.8cm,5例呈分叶多结节形,大部肿瘤边缘清晰光整;2例内部密度不均,钙化2例,脂肪密度1例。结论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生长缓慢,短期内可迅速增大,手术复发率高,有助于诊断腮腺混合瘤;显示强化的血管团或血窦及呈簇状分布斑状钙化(静脉石)为腮腺淋巴血管瘤的特征性CT影像学特征;肿块为极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充填是腮腺脂肪瘤的特征CT表现,诊断不难,无需鉴别;鳃裂囊肿属先天性病变,CT值0~20hu,与单纯性囊肿相似,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本54例均完成CT平扫,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23行例MRI平扫。结果CT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52例,漏诊2例,CT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23例MRI全部诊断正确。结论CT对较小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即血肿最大厚度〈0.5cm)易漏诊,尤其是双侧小血肿;MRI对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子宫肌瘤CT误诊原因,提高CT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56例手术前CT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诊断资料。结果 56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子宫肥大症、宫外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癌,其中52例子宫肌瘤过大,CT检查表现为宫外肿块,误诊原因为对子宫肌瘤认知不足,密度不均;4例CT检查表现为子宫弥漫性增大,误诊原因为宫腔偏位不明显,正常子宫壁密度和肌瘤近似。结论 提高子宫肌瘤症状表现等认知,降低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3.0T MRI对外伤性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收集外伤性脾损伤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18例为车祸撞击致伤,6例为打击伤,8例为高处坠落伤,29例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其中3例CT检查可疑性挫裂伤,最后经MRI和临床确诊。结果脾实质内斑片状高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MRI检查主要表现脾实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MRI表现为脾周外缘长T1长T2的新月形包膜下血肿,脾脏内部斑片状T2WI高信号影或高低混杂信号影。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绝大多数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对于轻微的脾实质内挫裂伤,MRI独特的异常信号特征是诊断脾挫裂伤最好的检查方法,明显优越CT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7.
CT诊断脾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诊断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脾损伤CT资料。结果43例中完全性破裂26例,中心破裂5例,包膜下破裂12例。同时合并肝、肾、胰腺、小肠、肋骨等多发性损伤15例。31例手术,12例保守治疗。结论CT检查能正确估计脾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要就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过程中分别使用X线光与CT影像诊断技术的效果进行对比,以提高诊断十二指肠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入院治疗的2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其中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使用X线光钡餐造影技术对十二指肠进行诊断;另外10例患者采用CT扫描技术对十二指肠患病情况进行诊断。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平部、十二指肠软组织密度等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10例患者诊断显示有6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占总数的60%,有3例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占总数的30%,1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占10%。X线钡餐造影表现:在1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同程度狭窄;有2例患者已形成窦道样改变,10例患者均表现出局部充盈缺损或龛影、黏膜变平或破坏、消失;对照组的10例患者表现为:通过平扫后显示有6例患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另外4例患者则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结论 X线与CT影像诊断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方面具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各有特点,两种方法共同采用能够增强患者诊断的准确性,为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脾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常见,及时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因CT对急性脾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准确率达95%[1]。本文对30例手术证实的脾破裂进行分析,以提高CT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诊于苏州相城人民医院的脾破裂患者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手术明确诊断4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水肿型40例,坏死型5例,外伤型2例;胰腺体积呈弥漫性增大15例,局限性增大25例,体积无增大7例;假性囊肿2例。CT表现为肾前筋膜不同程度增厚,体积局部或弥漫增大.部分水肿型及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合并胸腔及腹腔积液。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特别增强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