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恶性脊柱压缩骨折的诊断中MRI和C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MRI和CT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良性骨折中69例患者中82个椎节中椎体形态主要以楔形为主,椎体后缘多见成角畸形。而39例恶性骨折中,47个椎节中椎体形态以倒楔形最为多见;椎体后缘成角畸形少见、多见为后缘膨隆;椎弓根正常形态改变;椎管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良性骨折69例中,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占67例,CT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是椎体及小梁密度增高、附件骨出现骨折线、骨折碎片侵入椎管、椎体前后缘出现双边征或骨皮质断裂、椎体内出现明显的骨折线。恶性压缩性骨折39例CT影像表现主要包括椎体软组织病变侵入椎管、椎体边缘发现软组织肿块影、椎体的高度下移、骨质破坏区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诊断良性脊柱压缩骨折准确率高于恶性骨折准确率(P<0.05)。结论 MRI和CT对于良恶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病因的诊断都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BMFH的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例BMFH中,位于长骨4例,扁骨及不规则骨3例,X线、CT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其中5例呈地图样、虫蚀样,2例呈无结构的溶骨性破坏,5例骨皮质中断,4例骨髓内软组织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密度与周围肌肉相仿,髓外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溶骨病变,软组织块内均未见钙化,2例骨鞘完整,5例不完整。MRI表现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骨质破坏区,其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T2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周围大片状软组织水肿。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若中年人出现单发长骨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且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不明显但大范围水肿时应考虑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3.
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及X线、CT与MRI检查资料.结果 X线平片无阳性发现者5例,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者4例,骨质疏松伴骨质破坏者6例.11例CT检查4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7例表现为骨质疏松伴溶骨性或穿凿样骨质破坏.14例MRI检查1例表现为骨质疏松,13例显示椎体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所致异常信号,分别呈局灶型、弥漫型和不均匀型.结论 X线平片对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敏感性较低,CT和MRI易于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尤以MRI显示效果最佳,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法.诊断时需与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及单纯脊柱骨质疏松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的表现特点,对其CT和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该病病例31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31例中,单骨型17例,多骨型14例。CT表现为囊状膨胀样、磨砂玻璃样及硬化型改变,其特征性CT表现为磨砂玻璃状改变;因其病理成分为纤维及纤维样组织,组织成分不同,MRI表现亦不同,如果病灶伴有出血、囊变等,相应信号则随之发生变化。结论该病影像学表现多样化。CT能够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MRI则能够做出病理学层次的判断,二者对该病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鼻窦黏液囊肿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副鼻窦黏液囊肿CT及MRI表现,讨论其CT及MRI诊断依据及鉴别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副鼻窦黏液囊肿临床、CT、MRI资料。结果10例患者11个黏液囊肿,分布在筛窦4个,额窦3个,蝶窦和上颌窦各2个。CT表现:11个黏液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窦腔膨大骨壁变薄,轮廓光滑,4个黏液囊肿窦壁骨质吸收缺损,黏液囊肿突入到邻近结构内;6个黏液囊肿CT表现为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1个为高密度。MRI表现:4个黏液囊中2个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个为短T1长T2信号,1个为短T1短T2信号。结论CT和MRI结合既能准确显示骨质改变又能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对于黏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4例中病灶位于颈椎5例,跟骨3例,耻骨和顶骨各2例,肩胛骨、蝶骨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14例,CT平扫10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结果所研究病例病变骨均表现出典型的软骨帽,10例可见瘤体骨皮质和骨小梁与患骨相连续,4例可见病灶内有斑点状或片状钙化,5例MRI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改变。结论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迷路炎的螺旋CT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观察17例19耳临床提示为迷路炎同时存在异常CT表现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网像,总结其内耳在HRCT图像上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进行HRCT扫描的19耳中,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表现为密度增高者5耳,密度增高且发生变形者7耳,单纯变形者1耳,内耳迷路内腔局部或完拿硬化消失者6耳,合并内耳骨质缺损者2耳。结论HRCT可以较好显示迷路炎的异常改变,对迷路炎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有x线摄片,其中5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检查。结果14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髋臼9个,月骨3个,腕舟骨、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远端各1个。16个病灶的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伴薄层硬化边。5例6个病灶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病灶中心CT值38HU左右。2例2个病灶在MR表现为长T1、长12信号,其周围可见较薄的长T1、短他信号边缘。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罗文军  郭伟  殷富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3,(9):1329-1330,133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射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骨巨细胞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11例;腓骨近端,尺、桡骨远端3例;肱骨近端2例;髂骨及椎体2例。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偏心性、膨胀性及皂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薄而完整。溶骨型者,骨皮质可中断,骨嵴减少或消失,可见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射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MRI能够显示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组织结构,MRI显示骨巨细胞瘤周围软组织块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增加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大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院经临床证实的14例大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及MRI资料。结果 14例中累及膝关节6例,踝关节5例,肘关节2例,髋关节1例;CT及MRI表现为受累关节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9例伴有不同程度关节间隙狭窄,3例出现关节畸形及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9例显示数目及大小不等的痛风结节,位于关节滑膜或关节腔,CT呈等或高密度,MRI T1呈低或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CT对细微的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及钙化性痛风结节显示较清晰;MRI对于病变早期的滑膜肿胀、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及非钙化痛风结节显示较佳。结论 大关节痛风性关节炎以膝关节和踝关节较多见,CT和MRI对早期的病变显示较清晰,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方法 2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位于长骨干骺端,其中股骨10例,胫骨6例;15例X线表现偏心性溶骨性改变;23例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略低密度软组织密度肿块;25例病灶强化不明显;28例MRI表现边界清楚软组织密度肿块,23例T_1加权像呈不均匀中等信号,T_2加权像呈高信号;24例病灶强化不明显。讨论 CT、MRI强化不明显对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2014年本院25例脊柱结核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CT及MR表现:所有病例椎体均有变形、骨质破坏。伴有死骨18例、椎旁脓肿14例、椎间盘破坏10例、附件破坏8例,脓肿环状强化10例。结论 1脊柱结核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椎体变形、变扁,骨质破坏、大部分破坏区内可见小死骨,部分椎间盘及附件破坏、椎间隙变窄、常累及多个椎体,椎旁脓肿形成。2 CT及MR能早期发现脊柱结核,提高其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葛湛  谢长浓  潘恒  吴永峻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31-303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X线、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及MRI表现,其中12例子X线平片检查,11例子cT检查,5例予MRI检查。结果发生在软组织的pPNETs共8例,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部分肿瘤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相邻骨皮质及部分骨髓腔为软组织影替代;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发生在骨的pPNETs6例,X线及CT表现为范围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骨的周围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肿块,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pPNETs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分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体尾癌累及脾动、静脉导致的脾梗塞、脾脓肿等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胰腺体尾癌继发脾梗塞及脓肿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6例均累及脾动、静脉脉,表现为脾动脉、静脉被推压、包绕,管径变细或粗细不均、边缘毛糙、血管强化程度降低及胃脾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影等征象,8例直接浸润脾脏,表现为胰尾、脾脏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14例出现脾梗塞,表现为脾脏外围楔形低密度无强化灶,4例出现脾脓肿,表现为类圆形或蜂窝状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 胰腺体尾Ca累及脾脏的螺旋CT表现多种多样,加深对其的认识能提高胰腺体尾Ca诊断正确率、全面性,减少误诊,为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血管瘤的首选方法,超声、CT、MRI、血管造影、核医学广泛应用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它们各具优点,相互补充.目前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我院经综合影像学及临床最后确诊的肝血管瘤60例,对其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的影像学变化特点,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越点。方法 收集75例全身骨静态扫描(ECT)检查有阳性表现的40~80岁的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患者,追查其中进行过CT或MRI全脊椎检查的病例60例,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方法诊断前列腺癌脊椎转移的敏感性。结果 1 60例CT和MRI显像后的骨质改变表现:呈成骨性破坏者48例80.0%,溶骨性破坏者有7例(11.7%),兼有溶骨及成骨破坏者病例5例(8.3%)。2 CT检查28例,阳性13例,敏感度为46.4%,假阴性率53.6%。相同照射野中,ECT比CT多检出12个病灶。3 MRI检查32病例中,阳性30例,敏感度为93.75%,假阴性率为6.25%。相同照射野中,MRI比ECT多检出15个病灶。结论 MRI对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的发现敏感度高,而CT检查在临床诊断前列腺脊椎骨转移中表现出良好的作用。因此,在通过临床观察和ECT检查严重怀疑患者患有前列腺脊椎骨转移是,建议选用MRI进行全方位检查。  相似文献   

18.
杨金晶  韦炜  刘影  邓克学 《安徽医药》2018,22(11):2108-2110
目的 分析鼻腔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16例患者中10例仅接受CT扫描,其中5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接受CT平扫;4例仅接受磁共振(MR)扫描,其中3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MR平扫;2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MR平扫及增强。结果 16例患者单侧肿瘤8例,双侧肿瘤8例。病灶局限性于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3例,弥漫分布于整个鼻腔7例。1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10例出现轻度骨质吸收,骨质改变轻微。肿瘤浸润鼻前庭、 鼻翼、 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11例。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低密度, 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均轻中度强化。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勇  陈美香 《江西医药》2010,45(6):587-58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包括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5例,脾脓肿2例,脾梗死1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9例,转移瘤7例。结果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情况,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跟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影像特点,提高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恶性肿瘤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9~72岁,中位年龄45岁。全部患者均行X线照片检查;CT检查20例,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增强扫描18例,其中16行DWI检查。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5例,纤维肉瘤及淋巴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各3例,尤文肉瘤和浆细胞瘤各2例,转移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跟骨骨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异常、钙化、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结论①跟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最常见。②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为主,瘤骨形成及骨膜异常、软组织肿块程度轻。③跟骨恶性肿瘤中,病理骨折多见且发生早,易合并出血。④跟骨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中,跟骨内肿块与跟骨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