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刘雪岩 《东方药膳》2004,(12):47-47
嗜盐菌中毒海产品中的带鱼、黄、墨鱼、梭子蟹、海蜇等都带有嗜盐菌,温度适宜的条件,可大量繁殖而造成食中毒。因此,在烹调海产品过程中,不注卫生操作、生熟不分、加热不彻底、里生熟或吃生鱼,均可发生嗜盐菌中毒。嗜菌中毒发病快,食后1~5小时发病。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症状外,要特点是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且日泻5~次,多的可达20次以上;开始排黄色水便,后出现洗肉水样便、浓血样便。治疗时两三天即可康复。组胺中毒有些海产品如青皮鱼(又油筒鱼)、金枪鱼等在细菌作用下发生败变质,在此过程中产生组胺。组胺可人的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溶血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 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和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中,人食用污染有该菌的海产品后可引起胃肠炎,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高居微生物性食  相似文献   

3.
电白县盛产海产品,嗜盐菌食物中毒曾有发生。为了解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探讨其防治对策,于1992年在盛产海产品的水东地区,对海产品、非海产品进行染菌情况调查。检材以无菌操作在农贸市场鱼摊档、水产站、饮食行业等单位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送检验室经6~8小时增菌后按细菌学常规检验方法检验及分型。结果:共检海产品171份,嗜盐菌阳性116份,阳性率为68%,非海产品共检135份,阳性28份,阳性率21%,前者高于后者(x~2=151.52,p<0.01)。海产品中以海鲜鱼检出率最高(84.3%)而非海产品则以生猪肉污染较严重(阳性率47.8%),其次砧板污染率也较高(附表)。本次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多为弱毒的尤氏Ⅲ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沿海地区,因食海产品引起的嗜盐菌食物中毒并不少见。现将本地区因吃熟龙虾而发生的一次嗜盐菌食物中毒,简要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调查某年11月15日晚上10时至11月16日晚上9时,本市三所医院曾先后有同样症状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多人求治。经调查,患者均是11月15日这天来湛旅客,途中在某县镇饭店进餐食过龙虾,同行者不食龙虾的不发病。此外,有5名家属吃了购回的熟龙虾,结果亦同样发病,故认为,这次食物中毒确与食龙虾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二、临床分析经调查,发病人数共55名,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5.
吃蟹子放醋已成为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但是,奥秘何在呢?原来,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主要存在于海蟹、海虾、海蜇等海产品中,这些海产品的带菌率夏秋两季可高达80%。当人们吃了生食、半生食、未烧熟煮透或是生熟交叉污染的海产品时,往往会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引起食物中毒,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之有腹泻,每  相似文献   

6.
“讲卫生”的墨鱼 墨鱼不是鱼,学名乌贼,北方也叫墨斗鱼,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出产,以舟山群岛产量最高。墨鱼等海产品可被嗜盐菌污染,尤其是夏秋季节,更适宜嗜盐菌的生长繁殖,故食用时若不注意卫生,可引起食物中毒。这主要与以下两因素有关:一是烹调时未能煮熟、炸透,不能彻底杀死嗜盐菌;二是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革兰阴性嗜盐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导致患者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该菌主要分布于沿岸海水、海河交界处及海产品中。1988年以来的报道显示,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已超过沙门氏菌,跃居首位。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嗜盐性海洋微生物,海产品等中常带有此菌,由于生食海产品或加工烹调不当或生熟交叉污染,人们食用了带有大量此菌的海产食品后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夏秋季沿海地区,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常规鉴定是分离培养、涂片镜检观察形态、嗜盐性试验、生化反应和动物试验等,检验耗时长、培养基消耗多、操作繁琐,且可因种种情况易造成漏检,不能适应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故寻找快速、敏感的检验方法已得到广泛的重视。PCR(pdymerasechainreaction)…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tas,VP)是一种嗜盐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常存在于近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在海水中可存活47d,淡水中可生存2d,夏季海产品的平均带菌率高达94.8%。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食用了带有大量本菌的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此外,食用了被本菌污染的腌菜也能引起食物中毒。近年来,由于海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由它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时有发生,因此,对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将对该菌的分离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嗜盐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尤以海产品为甚。该菌经常引起食物中毒发生,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食物中毒菌。有关该菌的分布情况、培养特性、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嗜菌体分型、致病性等方面,我们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践表明,由海产品及外环境检出的菌株多为蔗糖阳性,而由中毒患者检出的菌株则以蔗精阴性为主,因而在食物中毒暴发后,由中毒食品和中毒患者检出的嗜盐菌经常不能相互联系在一起,这给食物中毒菌的确定和追源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另外,它也提示出一个新的问题,即为什么由中毒患者检出的菌株多为蔗糖阴性,而中毒食品却多为蔗糖阳性呢?为什么中毒食品中蔗  相似文献   

11.
1993年3月8日对巴拿马籍“大盛轮”(EVER FOR TUNE)入境检疫时,船长报告,该轮一船员因涮食扇贝等海产品12小时后出现腹泻,已10余日,病情危重,要求就医。检疫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诊查,初步诊断急性嗜盐菌中毒,伴有肝硬化及脱水酸中毒等,内科危重症,急送医院抢救。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及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是一种具有嗜盐性的细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是夏、秋季沿海地区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该菌于1950年首次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成肉是用盐腌制,使瘦肉中的一部分蛋白质变成氨基酸,故食之使人开胃,同时,由于食盐的渗透作用,使猪肉中的水分减少,营养素相对增加,而猪肉的一些细菌在盐的作用下死亡,从而使咸肉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但咸肉会被嗜盐菌污染,嗜盐菌中含有与  相似文献   

14.
创伤弧菌(VV)是革兰氏阴性嗜温、嗜盐、嗜碱型致病性弧菌。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若食用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就有腹泻的可能。在浙江省,近年来也发现了由创伤弧菌导致的散发病例的报道[1,2]。我们于2010年5月-2010年10月  相似文献   

15.
前言嗜盐菌引起食物中毒已为国内外卫生工作者所证实(1)~(4)。在临床检验方面,尤锡根等(5)利用生化性状,将嗜盐菌分成五个型(Ⅰ、Ⅱ、Ⅲ、Ⅳ、Ⅴ),这个方法在国内已广泛地被应用。嗜盐菌和肠道菌一样,有O、K及H三种抗原。坂崎(6)利用O、K相结合的血清型来做嗜盐菌血清学性状的检查。为了尽快地控制嗜盐菌食物中毒,丰富嗜盐菌实验诊断方法,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茲将我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实验材料、方法和因子探索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6.
1 致病性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最早是由Fujino等于1953年从日本一个食物中毒患者初次分离得到的,又称嗜盐菌(Halophilicbacteria)。该菌因在含食盐较浓(3%~4%以上)的培养基中生长,而在不含盐的培养基内不能繁殖得名。 副溶血弧菌分布于世界各地,通常存在于海湾和海岸线区域以及海产品中。人多因食用污染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温州市生食海产品中2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预防因食用生食海产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 4789.7—2013,取增菌液划线TCBS和m CPC琼脂平板,分别挑取可疑菌落于TSA琼脂斜面,然后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菌株穿刺TSI并同时进行嗜盐性试验,符合初步鉴定结果的可疑菌通过系统生化试验进行确认。结果在759份生食海产品中检出2种致病性弧菌186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63株(21.5%),创伤弧菌检出23株(3.0%)。温州市6个地区检出率最高的是瑞安(53.3%),最低的为洞头(2.5%)。虾、牡蛎、三文鱼中2种致病性弧菌污染程度比较高,而牡蛎和花蛤中创伤弧菌检出率比较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检出率分别为27.1%、18.4%。结论温州地区生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污染率比较高,需要重点关注花蛤和牡蛎污染的问题,必须加强对生食海产品的市场监督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海蛰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张家港市卫生防疫站毛珍美副溶血性弧菌属嗜盐性弧菌群,通常发现于海岸浅水和河流入海口的水中,广泛生存于海水、海底部沉积物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是海产品或加工海产品后再污染其它食品而引起的。我市常有...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属弧菌科(Vibrio)弧菌属,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虾类、贝类、牡蛎等海产品中。人多因食用被本菌污染而又未煮熟的海产品而引起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比例高、危害大。目前,我国常规检测方法大多要经过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培养、生化鉴定、神奈川现象和血清学反应等过程。这些实验操作繁琐,需耗时5~6d,检出率低,给海产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卫生监督等带来困难,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是引起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1]。该菌也是北京市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北京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2006年7~8月对市场出售的不同类型的海产品共52件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北京市各大商场、超市及农贸市场的随机抽检样品。包括鲜活和冷冻的虾、鱼、贝等海产品共计52件。1.2材料3.5%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