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01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6例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结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64例,房间隔缺损(ASD)199例,室间隔缺损(VSD)270例,肺动脉瓣狭窄(PS)10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侧支5例。结果技术成功率98.6%(1002/1016),全组无死亡。随访1~6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或破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临床效果,评价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一2010年9月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患者有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有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有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结果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封堵成功19例,成功率90.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封堵成功12例,成功率92.3%;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封堵成功9例,成功率100%。结论在导管介入术后,随访1~3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高效、安全、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病人年龄11个月~45岁,体重5~66奴。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应用心健^TM封堵器按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动脉导管未闭2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室间隔缺损为膜周型。结果全组无死亡。即刻成功率98%(52/53),即刻完全封堵率92%(48/52)。1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血尿,经药物治疗4日后症状消失;另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6个月症状均消失。结论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最常见。随着介入治疗的进展,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10月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1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先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瓣膜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少年组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均成功封堵,风心病二尖瓣狭窄8例,均穿刺成功。成人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室间隔缺损8例,4例成功封堵,4例封堵失败,均出现头痛并发症;动脉导管未闭12例,均成功封堵;肺动脉瓣狭窄4例穿刺成功。全部120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3.3%),总有效率96.7%。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病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未成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6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64例(PDA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76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66例(VSD组)。对介入治疗未成功的7例作了回顾分析。结果:未成功率为3.40%(7/206)。其中PDA组为3.13%(2/64),ASD组为2.63%(2/76),VSD组为4.55%(3/66)。未成功原因是:对导管大小判断有误,放置封堵伞有误,输送鞘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13例的资料,男98例,女115例;年龄2~68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8例,室间隔缺损(VSD)38例,房间隔缺损(ASD)8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5例;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方法,术前和术后进行左、右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达98.59%(210/213),并发症发生率为1.41%(3/213),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复查随访,原有杂音均消失或者明显减弱,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分流。结论:利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特点,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500例使用Amplazt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5年5月5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8 例,女292 例,年龄2-65岁(平均15.5岁),室间隔缺损88 例,房间隔缺损300 例,动脉导管未闭106 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 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 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S,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的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结果 总成功率96.8%,室间隔缺损 4例失败,房间隔缺损8 例失败,动脉导管未闭4 例失败,住院时间3-7天,全组介入治疗患者门诊行心彩超、心电图、胸部X片随访1-3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确切,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同时国产封堵器价格低,封堵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进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王慧深,李渝芬自1967年Porstmann等[1]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未闭动脉导管(PDA)后,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和描述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门诊患者的分布特征。方法: 从2005年1月起,由先心病内科专家门诊负责,对先心病明确诊断的初诊患者连续登记至2011年1月,共11 780例,由26种畸形组成。统计分析26种先天畸形构成比以及其中8种常见畸形(VSD、ASD、PDA、TOF、PS、AVSD、AS、TGA)在婴幼儿、儿童和成年人等阶段比例和单病种先心病中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4种常见先心病(VSD、ASD、PDA、AS)的3种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呈现特点。结果: ①不同年龄段疾病构成比不同, VSD,TOF和TGA婴幼儿期明显高于成年人,VSD,TOF和TGA在婴幼儿和成人比例分别为53.8%和26.6%,8.6%和2.5%,5.1%和0.2%,而ASD和AS则成年人显著高于婴幼儿期,分别为41.1%和5.7%,6.8%和0.4%;②并发症呈现特点:艾森曼格综合征在VSD、ASD和PDA患者中绝大多数系成人,占97%,存活达50岁以上不足10%;心房颤动在ASD比较常见(2.4%),其次是PDA(1.1%),而VSD少见(0.2%);感染性心内膜炎在AS中较常见,发生率为6.1%,VSD和PDA分别为0.52%和0.55%。 结论: 先心病在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构成比不同;婴幼儿期或儿童期手术可预防致残或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中心共对261例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儿实施了矫治手术,依术中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将其分为二尖瓣整形组(n=139)和二尖瓣未整形组(n=122).术后随访1~28个月,主要监测心脏射血分数、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改变等指标.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二尖瓣整形组89例(64.03%)患儿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41例(29.50%)患儿反流程度无变化,9例(6.47%)患者反流程度加重;二尖瓣未整形组73例(59.84%)二尖瓣反流减轻,37例(30.33%)反流程度无变化,12例(9.84%)出现加重.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改变无差异.结论:对于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婴幼儿,术中采取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也可起到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治疗的干下型VSD病例102例,其中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5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5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52例患者中40例(76.9%)手术成功,发生并发症12例(23.1%)。外科组50例中成功47例(94.0%),发生并发症3例(6.0%)。随访2~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干下型VSD,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9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2例(PDO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6例(ASO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51例(VSO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0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9%(10/179),其中PDO为2.44%(2/82);ASO组为10.71%(6/56);VSO组为3.92%(2/51)。紧急手术率为1.12%(2/179)。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A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