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真菌性鼻-鼻窦炎62例,CT诊断后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后联合抗生素及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窦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痊愈,无复发,且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联合抗生素及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术前鼻窦CT检查皆发现上颌窦不均匀密度增高,有明显钙化影,7例上颌窦内侧壁部分骨质破坏吸收。12例病人均治愈。结论术前鼻窦CT检查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1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2010年172例住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例手术后随访1到6年,15例失随访,5例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治愈,其余均一次手术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以中年女性痰中带血为主诉多见,应与鼻咽癌、鼻腔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CT扫描发现鼻窦钙化点团块状阴影有助于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荷兰菲利普公司的螺旋CT ,对临床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并在ESS术后对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6例患者 ,CT诊断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窦口 -鼻道复合体闭塞 ,与临床诊断及术中诊断基本相符 ,并经病理确诊 ,符合率为 93%。结论 :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对于显示窦口 -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异常、诊断鼻息肉、确定鼻窦炎的病变范围 (分型分期 )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5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表现、CT改变、术中所见予以记录,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经CT诊断,47例为鼻窦炎症,其中37例均于术前即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71.15%,其余10例表现为慢性上颌窦炎,同时合并鼻息肉,或者单纯慢性鼻窦炎,鼻窦占位性病变共5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典型征象为窦腔内存在斑块状钙化软组织填充,虽然病理学检查真菌性鼻窦炎准确性高,但是术前诊断中CT诊断仍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能够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单侧异常CT影像与术中所见的关系.方法:对55例CT显示单侧鼻腔鼻窦病变并接受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比较,评价其影像诊断的意义.结果:38例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诊断一致;真菌性鼻窦炎10例,1例误诊;3例恶性肿瘤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其中2例术前误诊.此外,CT检查不能完全反映组织学改变.结论:慢性鼻窦炎各窦腔病理改变不一致,但CT仅显示窦腔均匀密度增高.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与程度.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CT影像无明显骨质破坏,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分型与鼻内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02年1月~2006年2月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32例(34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54个月,全组病例获得治愈。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易误诊;术前CT、MRI检查可助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对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鼻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并具有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93例治愈,2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疗效肯定,术后随访鼻窦冲洗也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97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7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90例治愈,5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7.9%,2例手术患者术后未定期鼻腔局部用药和鼻内镜下鼻腔清理,临床症状复发,行第二次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曲霉菌感染。结论:鼻腔局部的解剖异常和病变是引起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原因,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或MRI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最为有效的方法,术后综合治疗是防止疾病复发确保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与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46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开放鼻窦,扩大鼻窦开口,并大量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腔.术后随访1~5年.结果46例中,鼻-鼻窦真菌球34例,术后1~5年复发率0.02%(1/34),该例复发者经2次手术后治愈;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6例,随访1~3年复发率为0.16%(1/6);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鼻窦炎2例,随访2~4年无复发;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4例,随访2~5年无复发.46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式,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11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表现、CT检查、鼻内镜检查表现、检查及其预后等。结果所有患者均以鼻塞、流脓涕、鼻腔异味及涕中带血为典型临床表现,CT检查了显示鼻腔及鼻窦内有高密度的不规则软组织阴影,鼻内镜检查鼻甲肥大,中鼻道真菌团块,部分患者伴有鼻息肉。全部患者均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未出现1例手术并发症,经过6个月~3年的随访,9例复发,在表面麻醉下鼻内镜下再次清除病变后,每周换药时予氟康唑注射液局部术腔冲洗,全部治愈。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炎及鼻窦炎临床表现独特,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的诊断,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炎及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15例,采用高分辨率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应用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进行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清除病灶,改善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均治愈。[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避免抗真菌药对肝肾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汤素琴  王耀洪 《中外医疗》2010,30(17):35-36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结合鼻腔冲洗3个月,术后随访1年,分析其疗效。结果 31例患者术后3~6个月术腔上皮化,1例半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随访1年后复查鼻内镜及鼻窦CT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结合鼻腔冲洗促进愈合,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48例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鼻窦CT病变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经分析发现,鼻窦CT扫描结果 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术后随访可知治愈率为89.58%,显效率为10.42%.结论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中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7.
邵军 《海南医学》2012,23(23):73-74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4例经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随访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33例患者术后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4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结果 .结果31例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2.1%,10例患者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慢性上颌窦炎伴鼻息肉,2例患者误诊为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CT表现为上颌窦内壁发生吸收受损、上颌窦骨壁有增生硬化、筛顶骨壁吸收受损等骨质变化,同时病变窦腔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CT可对病变范围、鼻窦解剖结构予以显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全部治愈或好转,无二次手术。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明显,创伤小,术后定期鼻内镜清理及鼻腔冲洗可减少术后复发,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56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56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全部行鼻窦CT检查,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局限于上颌窦39例,累及筛窦17例,累及蝶窦6例。1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CT影像学技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