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随访(62.5±12.9)个月,其中44例患者接受3枚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A组),26例患者采用单纯3枚空心螺钉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结果 A组手术时间(85.45±17.16) min长于B组(71.56±15.20)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240.17±22.65) mL多于B组(136.34±20.18)mL(P<0.05),但两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0±3.48)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92±4.04)周,A组骨折愈合时间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A组(88.09±3.56)分,高于B组的(72.35±4.88)分(P<0.05)。A组无内固定失败,B组发生内固定失败3例,失败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骨不连,B组4例发生骨不连,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头坏死2例,B组股骨头坏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相对单纯3枚空心钉治疗髋关节功能更佳,术后并发症率更低,降低了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内固定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宋国涛 《医学信息》2019,(4):110-112
目的 分析早期联合治疗对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早期膝关节活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68%,低于观察组的9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0.37±4.62)ml、骨折愈合时间(152.67±10.71)d和住院时长(12.49±4.27)d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30.68±9.01)ml、骨折愈合时间(198.73±12.49)d和住院时长(19.58±4.9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早期联合治疗效果明显,有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14例,女41例; 年龄47 ~ 76岁,平均(61.2±8.7)岁; 骨折Sanders分型: Ⅱ型12例,Ⅲ型17例,Ⅳ型26例。营养不良程度:中度40例,重度15例; 跟骨骨密度T值-5.2 ~ -2.7,平均-(4.1±0.6)。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球囊”组15例、单纯球囊组12例、螺钉组8例和钢板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各时间点关节面塌陷高度及各时间点VAS评分和AOFAS评分。结果 “关节镜+球囊”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球囊组和螺钉组(P<0.01),但低于钢板组(P<0.01);而术中、术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与单纯球囊组、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钢板组(P<0.01)。“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12、24个月时“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比较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螺钉组和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康复期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在胫腓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置入的螺钉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皮质骨螺钉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64例患者采取可吸收螺钉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胫腓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胫腓骨骨折疗效优35例、良17例、中6例、差2例,观察组优46例、良15例、中3例、差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高于观察组的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可显著提高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单侧入路手术的8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外侧入路组(n=40)与后外侧入路组(n=48),分别采取股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和股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评估2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疼痛程度和大腿中段软组织肿胀情况,对比2组术后1年内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外侧入路组相比,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住院费用和总费用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大腿中段软组织肿胀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67%,高于外侧入路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组织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度、手术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91.05±4.36)d vs(114.39±4.08)d]、完全负重时间[(97.14±21.56)d vs(106.84±22.05)d]、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89.58%,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高于观察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对促进患者快速临床康复的意义。方法选择新鲜踝部骨折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3.5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1岁。由同一组手术和护理团队完成,对照组患者接受螺钉和接骨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钉板系统。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程度,早期完全负重下地锻炼时间。常规术后随访,比较1个月和3个月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5.6±9.5)min vs(65.3±12.4)min,4.7%vs 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26,P=0.000<0.01;χ^2=4.074,P=0.044<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7.5)mL vs(59.8±9.3)mL;t=0.532,P=0.426>0.05]。观察组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62、3.754、3.895,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缩短[(2.6±0.4)d vs(4.4±0.6)d;t=4.523,P<0.05]。随访两组1个月和3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个月,(82.3±9.6)分vs(80.8±7.6)分,83.7%vs 79.1%;3个月,(91.3±8.5)分vs(90.7±9.3)分,93.0%vs 90.7%;4.7%vs 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钉板系统可促进早期快速临床康复,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联合MIPPO技术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期间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6 例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膝关节镜联合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组(A组)35 例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组)4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膝关节内软组织损伤情况、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Rasmussen 放射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3、6个月时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及术后12个月时HSS评分优良率,评估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O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O组,膝关节内软组织损伤者较O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O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Rasmussen放射评分高于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3、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O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式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精准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内损伤的软组织,具有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骨折复位质量高、骨折愈合快、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是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折端加压螺钉对兔骨量减少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雌兔中随机选取30只肌注甲强龙构建骨量减少模型(包括模型组6只),另外6只为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肌注后4周,模型组和对照组行骨密度,血清P1NP、CTX,Micro-CT检测。造模成功后,24只骨量减少兔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分为S1组(单纯钉板系统,4周)、L1组(骨折端加压螺钉结合锁定钢板,4周)、S2组(单纯钉板系统,8周)和L2组(骨折端加压螺钉结合锁定钢板,8周),每组6只。骨折术后4、8周行X线、Micro-CT、生物力学测试、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肌注后4周,模型组腰椎骨密度为(216±21)mg/cm^(2),对照组为(251±21)mg/cm^(2);模型组股骨近端骨密度为(237±30)mg/cm^(2),对照组为(281±28)mg/cm^(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1NP及CTX均有提高(P<0.05)。模型组腰椎三维骨密度为(208.61±18.75)mg/cm^(3),对照组为(243.83±21.17)mg/cm^(3)。模型组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数量较对照组下降,骨小梁分离度及结构模型指数较对照组上升(P<0.05)。骨折术后X线示L1、L2组骨折愈合较快,S2组有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术后4周,Micro-CT提示L1组骨痂组织的骨体积分数更高,骨小梁厚度明显、数量较多、分离度更低(P<0.05);L1组最大载荷及弹性模量更高(P<0.05);HE、Masson及番红固绿染色显示L1、L2组更早出现成熟骨组织;TRAP染色显示L1、L2组破骨细胞数量更少(P<0.05);免疫组化提示两组BMP-2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骨量减少性长骨骨折时,骨折端加压螺钉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有助于早期形成骨痂以及骨折的快速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取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舌形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舌形跟骨骨折患者6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余下33例采用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斜置钢板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跟骨高度、Böhler角、并发症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结果 68例患者获得术后3年随访,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斜置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高度、Bö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舌形跟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相比,在纠正跟骨的高度、Böhler角和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导航下单体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PPS)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5例患者,其中35例行右侧卧位OLIF,改俯卧位行后路螺钉固定(变换体位组);30例行导航下单体位OLIF及后路螺钉固定(导航下单体位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占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变化。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2.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导航下单体位组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的生物重建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只采用自体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等级评分、腕关节功能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2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93.3%,对照组骨折愈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83±0.23)h,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1.73±0.30)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6.54±0.74)周]少于对照组[(20.70±4.73)周],术后住院时间[(14.27±2.43) d]少于对照组[(19.53±6.29)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12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周骨痂等级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Mayo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共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可促进腕舟状骨骨折愈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近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6种内固定方式在固定指骨侧副韧带撕脱性骨折中的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6对新鲜手标本的近节指骨制作成侧副韧带撕脱性骨折模型。一对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新型钩钢板固定;对照组拇指行自制带钩钢板固定,示指行微型螺钉固定,中指行克氏针固定,环指行普通钢板塑形后固定,小指行横形微型带钩钢板固定。对侧副韧带加载测试,记录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对比分析力学差异。结果 观察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近节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分别为:(62.67±5.52)N、(58.22±5.23)N、(55.63±4.17)N、(48.57±4.50)N、(48.58±1.56)N;对照组分别为:(51.13±4.03)N、(22.88±3.52)N、(24.87±3.48)N、(47.17±2.77)N、(31.90±2.83)N。力学测试中环指组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余手指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钩钢板和普通塑形钢板固定在手指侧副韧带撕脱性骨折的固定中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外侧壁破裂组42例,外侧壁未破裂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及Harris评分。结果 118例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6.2±4.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有8例(19.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外侧壁未破裂组有3例(3.9%)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7.1%,外侧壁未破裂组为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外侧壁未破裂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外侧壁破裂组(P<0.05),其中外侧壁破裂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8.6%,外侧壁未破裂组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外侧壁破裂组的疗效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应重视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防止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矫形效果,并与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联合SPO组(33例)和单纯后路矫形组(3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脊柱全长X线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与腰椎前凸角(LL)差值(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等情况,并观察随访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PJF)、内固定失败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 ~ 51个月,平均(34.38±8.6)个月。OLIF联合SPO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同时OLIF联合SPO组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术后1周6.8°±4.5° vs 12.3°±7.3°,末次随访9.1°±7.3° vs 15.2°±11.7°,P<0.05)。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PT、LL、PI-LL及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OLIF联合SPO组末次随访LL大于单纯后路矫形组(34.3°±6.4° vs 29.6°±8.9°),PI-LL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6.4°±5.3° vs 21.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联合SPO组PJK、PJF及内固定失败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8.2% vs 2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 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其能够提供坚强的前柱支撑,有效地恢复腰椎前凸,纠正矢状面失衡,并且还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小转子复位器复位固定移位的波及后内侧小转子骨块或大转子后外侧骨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Futamura A3型骨折中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或大转子后外侧骨块)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选用PFNA(AO)进行闭合复位内固定:实验组(15例)采用自行研制的小转子复位器对移位的小转子进行复位后空心螺钉固定;对照组(15例)不处理移位的小转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1±2.3)个月。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Harris评分及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