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大鼠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家兔用于制备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SD大鼠120只随机被分为4组。假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后分微囊组、细胞组、单损组。于损伤处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生理盐水。术后6,12,24h,3,7,14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细胞浆及细胞核内核因子κB表达增加,24h达高峰水平,3d后开始逐渐降低,7d基本降至正常。微囊组脊髓核因子κB阳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值均少于单损组、细胞组(P0.05)。结果提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的活性表达起抑制作用,有益于减轻核因子κB介导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损伤组又设1、3、7、14、28d5个时相点,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神经功能评分法(BBB法)评价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增加、VEGF表达下调,大鼠的运动功能缺失,经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有所改善,VEGF表达上调,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结论: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应用嗅球组织细胞和β-七叶皂甙钠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n(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移植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脊髓内GFAP及NF200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NF200及GFAP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囊组术后7、14、21 d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但微囊组脊髓内NF200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内的NF200表达并抑制GFAP表达,有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家兔预变性处理1周的坐骨神经制成组织细胞悬液,与1.5%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并喷入20mmol/L氯化钡溶液中制成微囊化的组织细胞悬液.将其植入SD大鼠脊髓损伤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SCI后各组大鼠右侧脊髓前角CGRP阳性细胞数减少,1周后均不同程度地逐渐恢复.SCI后1周,细胞组和微囊组间右侧脊髓前角CGR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较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I后2、4、8周,与损伤组和细胞组比较,微囊组右侧脊髓前角CGRP阳性细胞数增多.结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促进了大鼠损伤脊髓CGRP的表达,有利于脊髓神经元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脊髓再生,但具体作用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取家兔坐骨神经以双酶消化法制成许旺细胞悬液后,再用气体喷入法制成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同法制备不包被许旺细胞的空囊。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细胞组、空囊组、微囊组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处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许旺细胞悬液、10μL空囊、10μL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制作脊髓标本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即刻大鼠右后肢出现瘫痪;材料移植后7,14,28d,微囊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优于细胞组、空囊组(P0.05或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及胶质细胞的胞核内。材料移植后第1,3,7天,胶质细胞主要在脊髓损伤附近处表达,其中第3天表达量最大;第14天在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微囊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细胞组、空囊组;之后各组表达程度均明显下降。提示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可以抑制异种移植后免疫排斥,减轻炎症反应,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后肢功能恢复和脊髓再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参与刺激其他细胞因子和损伤介质的合成。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损伤脊髓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分别在损伤处敷含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或仅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于脊髓损伤1,48,72 h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经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后,损伤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说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段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n=25)、细胞组(n=25)、单损组(n=25)、正常组(n=5)。术前制备兔坐骨神经细胞混悬液以及将其微囊化,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在损伤处分别植入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1、0μ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2 d7、d1、4 d、21 d2、8 d(每个时相取5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组织,正常组(每个时相取1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GDNF阳性染色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2 d后表达开始上升2,1 d达到最高。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GDNF的表达,有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后,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脊髓后角内 P 物质(SP)的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结果: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第1、2周脊髓后角内 SP 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均降低,至第4、8周时逐渐同升,微囊组 SP 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细胞悬液组、单损组.细胞悬液组与单损组比较,除移植后第1周 SP 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能使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后角内 SP 的表达上调,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的感觉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丹酚酸B是中药丹参的有效单体成分,近年已被证实有保护神经、促进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清楚。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脊髓损伤大鼠许旺细胞的保护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0 μmol/L甲强龙组、丹酚酸B组(0.1,1,10,100 μmol/L)。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建立脂多糖诱导建立许旺细胞损伤模型,后2组进行对应的药物干预。以此观察丹酚酸B对脊髓损伤大鼠许旺细胞生长曲线、增殖活性、β-catenin和核因子κ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干预48,72,96 h,模型组细胞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减低(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72,96 h,丹酚酸B组(10 μmol/L)细胞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 0.05)。干预72 h时,与模型组比较,甲强龙组和丹酚酸B组许旺细胞核因子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1),丹酚酸B组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说明丹酚酸B能够改善脂多糖刺激的大鼠许旺细胞活性损伤;同时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许旺细胞核因子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β-caten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许旺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α组加入10 μg/L TNF-α;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的TNF-α作用30 min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 1 000 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的TNF-α作用30 min后,再加入终浓度18 μmol/L的核因子κB阻断剂PDTC。 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 000 mg/L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0 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增多(P < 0.01或P < 0.05),200,400,600 mg/L的川芎嗪及18 μmol/L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P < 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 < 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及进行微囊化兔雪旺细胞移植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1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微囊组、细胞悬液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4组,术后3、 7、 14及28d,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3~14d, GFAP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均增加;至第28天时则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其中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在第7天开始,微囊组与细胞悬液组、损伤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结论: 微囊化异种雪旺细胞移植能抑制损伤脊髓GFAP的表达,减轻由反应性胶质化所形成的胶质瘢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病理性疼痛及L4-5段脊髓P2X7受体的表达影响。 方法 取1只健康SD大鼠,取其嗅球组织并运用差速贴壁方法,在体外进行嗅鞘细胞培养扩增。取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control)、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组(CCI)、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及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组(MC-OECs)。术后7 d及14 d,运用行为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L4-5段脊髓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表达情况。 结果 术后7 d及14 d,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减低,L4-5段脊髓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明显增加(P<0.05);与CCI组比,OECs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增高,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明显减低(P<0.05),与OECs组对比,MC-OECs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更高。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更低(P<0.05)。 结论 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能更好地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减低L4-5段脊髓内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P2X2、P2X3受体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在L4~5段脊髓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7月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SD大鼠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并进行传代扩增,取第9代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符合要求后制作微囊化嗅鞘细胞。按随机化要求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组)、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组(MC-OECs组),每组12只。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OECs组、MC-OECs组分别将吸附嗅鞘细胞悬液和微囊化嗅鞘细胞悬液的可吸收明胶海绵置于坐骨神经损伤两侧,于术后第7、14天取各组SD大鼠的L4~5段脊髓,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对比各组P2X2、P2X3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2X2、P2X3受体主要表达于脊髓灰质中,以细胞核表达明显,细胞质内少量表达。术后第7、14天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和对照组P2X2、P2X3受体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平均吸光度均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C-OECs移植能明显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脊髓内P2X2、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具有抑制P2X2、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Sufentanil and propofol are both found to have goo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n neurological dam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pofol combined with sufentanil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Sixty-five Wistar rats were selected to make animal models of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Allen’s method. Six hours after modeling, these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combined group (injection of 2×107/L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uspension (0.5 mL) plus injection of 1.0-1.5 mg/kg propofol and 0.5 μg/kg sufentanil via the tail vein), stem cell group (injection of 2×107/L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uspension (0.5 mL) via the tail vein), or control group (injection of 30 μL of LDMEM containing 5% fetal bovine serum). S100β protein level in serum was detected in each group at 15 and 60 minutes after injection. Motor function of rat in each group was assessed by 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 scoring and incline plane test at 1, 2, 4, 6, 8 weeks after model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at 4 weeks after modeling.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was detected using western blot assay at 1 and 2 weeks after modeling. RESULTS AND CONCLUSION:After 15 and 60 minutes of intervention, S100β protein level was lowest in the combined group followed by the stem cell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At 2, 4, 6, 8 weeks after modeling, scores on the incline plane test and BBB were ranked as follows: combined group > stem cell group > model group (P < 0.05). At 4 weeks after modeling, severe damage to the spinal cord and few nerve fibers were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spinal cord hyperplasia and a few of regenerated axons and PKH-26-positive stem cells appeared in the stem cell group; while in the combined group, there were a large amount of PKH-26-positive stem cells and nerve axon-like structures. At 1 and 2 weeks after modeling, the highest protein leve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was found in the combined group followed by the stem cel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 < 0.05). To conclud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opofol and sufentanil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hindlimb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reby promoting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rats from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5.
背景:嗅鞘细胞具有促进轴突再生、为受伤的宿主细胞提供营养支持以及调节炎症反应的能力,是修复脊髓损伤具有潜力的细胞。目的:探讨通过静脉移植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移植时间窗。方法:SPF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脊髓半横断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脊髓损伤后注射嗅鞘细胞1 d移植组、3 d移植组、7 d移植组、10 d移植组及PBS对照组。应用荧光量子点标记嗅鞘细胞;分别于1,3,7,10 d时间点通过尾静脉移植应用量子点标记的嗅鞘细胞;PBS对照组脊髓损伤后注射PBS。注射后1 d取损伤处的脊髓;应用小动物成像仪测定不同时间点转移到损伤处荧光的数值,通过荧光的强度衡量转移到损伤处细胞的量;应用嗅鞘细胞Anti-p75 NGF Receptor抗体做损伤处脊髓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案经宁夏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7-073)。结果与结论:①荧光量子点可以标记嗅鞘细胞;②荧光测定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3,7,10 d时间点通过尾静脉移植的嗅鞘细胞均有细胞转移到损伤处,7 d移植的嗅鞘细胞转移到损伤处的最多;③结果说明,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注射的嗅鞘细胞均可以转移到脊髓损伤处,损伤后7 d移植的嗅鞘细胞转移到损伤处的细胞数量最多,可以作为移植的最佳时间窗。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有效促进移植入脊髓损伤组织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迁移,是目前神经修复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模7 d,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脊髓损伤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7 μL(1×109 L-1),脊髓损伤对照组移植DMEM/F12培养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1次/d,连续注射7 d,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8周取损伤脊髓组织。 结果与结论:造模2周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P < 0.05),造模4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量及迁移距离均大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损伤脊髓组织原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迁移,加速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7.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物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制成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立即进行移植,A组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纯化的OECs培养上清液,C组移植未纯化的OECs,D组移植未纯化的OECs培养上清液,E组移植DMEM/F12培养液,术后6 w内进行BBB评分和IP实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BBB评分在3w后较其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IP实验结果在4 w后较其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化培养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轴突再生及后肢功能恢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本实验采用22只雌性成年SD大鼠,并随机分成A、B、C、D 4组。其中A、B、D组行左侧T11 ~T12节段脊髓半横断手术,然后A组移植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DMEM/F12培养液;D组移植核荧光试剂(Hoechst33342)标记的嗅鞘细胞,用于鉴定嗅鞘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C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6周内,对大鼠进行BBB评分、IP斜板试验并观察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C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的潜伏期。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到横断面尾段脊髓,逆行追踪观察横断面头段脊髓及对侧中脑红核内HRP逆标细胞数,并观察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及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1)移植后的OECs数量未见明显减少,细胞核形态较好,细胞未向头、尾侧迁移;(2)移植3周后BBB评分及IP斜板,试验A、B组较C组明显低(P<0.05),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3)A、B组的CSEP及MEP潜伏期较C组明显延长(P<0.05),但A组要比B组明显缩短(P<0.05);(4)HRP逆行追踪观察到对侧中脑红核大细胞区及脊髓T9 ~T11节段逆标细胞的数量,A组明显多于B组,但A、B组均少于C组;(5)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的横截面积及直径,A、B组均较C组减少,但A组减小的幅度明显小于B组。以上结果表明OECs移植能促进半横断脊髓轴突的再生及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