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纳米Ag-TiO2抗菌剂结合金属Ag+与纳米TiO2的抗菌性能,具有抗菌广谱、长久性、耐高温、安全、经济等特点。 目的:评价Ag-TiO2抗菌树脂基托对人体的生物安全性。 方法:①口腔黏膜刺激实验:将含0(对照),0.5%,1.0%,1.5%,2.0%,3.0% 纳米Ag-TiO2抗菌剂的牙托粉缝合于成年金黄地鼠颊黏膜中14 d。②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接种于含0(对照),0.5%,1.0%,1.5%,2.0%,3.0% 纳米Ag-TiO2抗菌剂的牙托粉浸提液中培养。 结果与结论:①黏膜刺激实验显示,与不同浓度抗菌树脂基托接触的颊黏膜与对照组切片无差异,未出现过敏或炎症反应。②细胞毒性实验证实,各浓度Ag-TiO2抗菌树脂基托无细胞毒性,毒性反应为0级。说明Ag-TiO2抗菌树脂基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及相关的医药行业标准,对人体安全、无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作为一种新型无机抗菌材料,纳米银不仅具备超强的抗菌效果,且对人体更为安全。目的:就纳米银材料的结构特性和抗菌机制、生物安全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一概述,以期纳米银材料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7-01/2010-03关于纳米银抗菌机制及生物安全性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nanosilver;antibacteria;biofilm;bio-saft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纳米银抗菌机制、细菌生物膜、以及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共得到12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2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纳米银材料由于其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特性,容易与病原微生物密切接触,从而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应,因此具有抗菌范围广、持续杀菌时间长等优点。其抗菌广谱抗菌作用机制的深入,将为研制安全有效的广谱抗菌的纳米抗菌药物和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人类细菌感染的广谱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纳米银凝胶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阴道炎及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以及高频电波刀环切术结合纳米银与单纯高频电波刀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 “纳米银;纳米银凝胶;阴道炎;宫颈炎”为检索词,检索2006-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纳米银凝胶治疗阴道炎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5篇文献为主进行分析。 结果:纳米银凝胶是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将单质银制成粒径约25 nm左右粒子,由于其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特性,易于吸收,效果较好。纳米银凝胶可在阴道和宫颈部位形成层保护膜,从而杀灭致病微生物。可减少阴道排液及缩短阴道排液时间。 结论:纳米银制剂具有安全、广谱、高效的抗菌、杀菌作用,易于为患者接受,但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娜  韩冰  张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2):1953-1957
背景:口腔正畸患者口内通常存在各种活动和固定矫治器,容易发生牙周炎。无机抗菌剂因具有安全性高、耐热性好、作用时间长、不易产生耐药性、抗菌谱广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的:综述无机纳米抗菌材料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和CNKI数据库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有关无机纳米抗菌材料在口腔正畸治疗相关领域应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rthodontic,antibacterial agent”,中文检索词为“正畸,抗菌”。 结果与结论:无机纳米抗菌材料对口腔常见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抗菌材料。通过对无机纳米抗菌材料的改性,可以使托槽釉质粘接剂、活动矫治器树脂材料、托槽等在发挥矫治作用的同时具有抑菌作用,降低龋坏等并发症的发生。但纳米抗菌材料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改性后的材料颜色问题、物理化学性能、生物安全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纳米银是利用现代纳米技术制造的新一代抗菌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抗菌杀菌活性及在伤口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医学生物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已有一些纳米银产品应用于临床,如纳米银抗菌凝胶、纳米银敷料、纳米银心血管支架、纳米银导管、纳米银骨水泥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银的长效、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源于其对微生物复杂而特异的抗菌机制.尽管纳米银不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是人们期望中的理想抗菌材料,但研究人员对其毒性机制依然不甚了解.本文就纳米银的合成、抗菌机制、毒性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做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采用纳米复合技术改良细菌纤维素赋予其新性能的研究越来越多。 目的:综述细菌纤维素与纳米银复合制备创伤敷料的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PubMed数据库及2007年1月至2015年4月CNKI数据库有关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及其复合方式与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Bacterial Cellulose、Nano-silver,细菌纤维素、纳米银。” 结果与结论: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物的方式主要有溶液浸渍、原位复合及生物复合3种。溶液浸渍法可降低纤维矩阵中纳米银的离子浓度,使银离子释放高度可控,但遗传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有待测试。原位复合法减少了对纤维素网状结构的破坏,使银离子牢固地结合在其表面,减少对细胞的毒害作用,但使用的还原剂毒性较高,还原剂在纤维素内的残留问题不易解决。生物复合工艺中无有毒物质生成,对环境友好,合成的生物材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少且反应高度可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纳米银已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它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研究的现状,认为虽然根据ISO 10993系列标准进行试验的结果也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从对其它含银医用产品的研究总结可以发现银能够以银离子(Ag )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其它的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当达到一定的剂量后,会对人体产生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毒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发生.纳米银的尺寸仅比银离子大1~2个数量级,而且已有报告显示纳米银可以在体内迁移,因此有理由怀疑纳米银是否会和银离子一样产生毒性.另外,已有一些体外试验显示纳米银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人们还不了解纳米银是通过其自身释放的银离子还是纳米银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后与其它亚细胞器反应而产生的毒性.所以,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存在隐忧.  相似文献   

8.
背景:羟基磷灰石是骨的主要成分,具有诱导成骨细胞的功能。纳米银具有广谱和高效的抗菌效果,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既有生物活性又具有抗菌特性。目的:研究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评价钛基表面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浓度0,0.5,1.0 mmol/L银溶液制备钛基表面沉积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样品,将其浸提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材料共培养,进行体外抗菌定性分析。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生物材料相容性检测标准,对健康成年昆明小鼠、新西兰兔进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综合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钛基表面沉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涂层材料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复合材料中银含量越高抗菌作用越明显,且动物实验中未出现明显的热原反应、溶血反应、急性毒性反应、皮肤刺激反应,与不含银的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相比,生物相容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钛基表面沉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银复合材料,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制备采用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石墨烯基纳米银复合材料(AgNP/rGo-PEI),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其方法是首先制备AgNP/rGo-PEI,然后通过与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的纳米银(PVP/AgNP)的比较,分析其稳定性、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纳米银(AgNP)在AgNP/rGO-PEI表面的分布相对均匀,其质量分数为4.5%,粒径为6~13nm。在无光或光照强度为3 000lx的低温光照仪环境下储存10d,PVP/AgNP聚集作用较为明显,而AgNP/rGO-PEI则分散性良好,聚集作用不明显。AgNP/rGO-PEI具有更加良好的抗菌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相对较低的生物毒性。因此AgNP/rGo-PEI质量可靠,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上传统治疗创面感染主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敷料,但长期使用会诱导细菌耐药;同时纳米创伤敷料生物相容性差,无法降解,不宜长期覆盖创面。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伤口敷料,并表征分析其生物学性能。 方法:采用缩醛化反应制得含纳米银/聚乙二醇的壳聚糖/聚乙醇酸海绵,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能、表面形貌、体外释放及抗菌性能。 结果与结论:制得的纳米银粒径小,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银粒子可持续不断地从辅料释放出来,作用于细菌。含纳米银/聚乙二醇的壳聚糖/聚乙烯醇海绵孔隙致密均匀,大小孔相互贯通;吸水性大、保湿性高、透气性适中;吸水率和透气率都随聚乙烯醇1799含量增加而增大;保湿率基本不变;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变伤寒沙门菌5种实验菌种均有良好杀菌效果。表明该敷料物理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及杀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细菌感染是影响伤口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伤口渗出液里含有的大量炎症因子、蛋白酶和自由基都会减缓伤口的愈合速度。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的研发对治疗外科感染伤口有重要的意义,是创伤敷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的:观察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的抗菌活性、吸湿能力及细胞毒性。 方法:将纳米银材料添加到海藻酸钙中制备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并通过使用平板计数法、MTT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法观察敷料的抗菌活性、吸湿能力及细胞毒性,再与银离子海藻酸钙敷料和海藻酸钙敷料进行对比,以期显示出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的具有强抗菌性及低细胞毒性的优势。 结果与结论:与银离子海藻酸钙敷料和海藻酸钙敷料相比,添加纳米银的新型复合生物抗菌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更强的抑菌作用(P < 0.01),细胞毒性较低(P < 0.01);3种敷料的吸湿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此添加纳米银的海藻酸钙敷料的具有强抗菌性及低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等特点,是目前口腔无机抗菌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研究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机制,为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研究多种口腔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常见病原菌如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以及粘性放线菌等的抗菌性能,其中包括最低杀菌浓度以及抗菌率等,同时进行对比分析。并且研究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机制,明确其优点与不足。 结果与结论:口腔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最低杀菌浓度较低,而抗菌率较高。但是同一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不同的病原菌,其最低杀菌浓度不同,抗菌率也不同,而不同的纳米载银无机抗菌材料对同一病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也不相同,抗菌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背景: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且易加工成形,但聚氨酯制造的人工器官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 目的:观察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聚氨酯抗菌性能的影响。 方法:将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2,按0%(空白对照组),0.5%,1%,1.5%,2%,2.5%,5%比例添加到聚氨酯中。采用薄膜密着法检测抗菌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并分析比较抗菌剂添加比例与聚氨酯抗菌性能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添加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抗菌剂添加比例0.5%~5%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0.23%,91.32%,95.23%,99.19%,99.87%,99.93%,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6.70%,86.96%,92.92%,95.43%,99.34%,99.87%,显示抗菌性能随抗菌剂添加比例的上升而明显提高。表明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添加赋予了聚氨酯优异的抗菌性能,且从抗菌角度出发,推荐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在聚氨酯中的添加比例不应低于1.5%。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胆管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胆管各种良恶性狭窄的姑息治疗,临床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由于支架再狭窄而受到限制。 目的:研制新型纳米银/聚氨酯胆管内支架复合抗菌涂层并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原位还原法用纳米银、聚氨酯制备纳米银/聚氨酯抗菌材料,采用抑菌环试验法分别测定实验组(纳米银/聚氨酯)、阳性对照(硝酸银纸片)和阴性对照(普通聚氨酯材料)3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并记录分析数据。 结果与结论:纳米银/聚氨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抑制效果,与硝酸银纸片相比,抑菌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纳米银/聚氨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口腔正畸过程中,陶瓷托槽存在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不足的情况,容易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出现,影响正畸效果。 目的:观察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的抗菌与力学性能。 方法:制备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并进行涂层表面定量抗菌实验。将50颗离体人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25)粘接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对照组(n=25)粘接普通陶瓷托槽,检测两组抗剪切强度。 结果与结论: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整体结构有序,均匀致密,羟基磷灰石具有多孔状结构,孔径属于微纳米级别,其中均匀分布大量纳米银颗粒。定量抗菌实验显示,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率均在95%以上。实验组抗剪切强度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纳米银羟基磷灰石涂层陶瓷托槽具有良好的抗菌和力学性能,满足临床正畸过程中力学变化的需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橙汁提取物生物制备银纳米颗粒产量最大化的条件;评价其银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检测反应体系在不同pH、温度与反应时间等条件下银纳米颗粒产量变化,探索最佳反应条件;通过CCK-8试剂盒、扫描电镜和抑菌实验评价银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 结果 在pH=8.0、0 ℃、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银纳米颗粒产量最高。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呈球形或椭球形,平均粒径为15.54 nm,Zeta电位为-34.46,分散良好。浓度介于6.25~50 μg/ml的银纳米颗粒对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红细胞均无毒性作用。在12.5 μg/ml及以上浓度银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100 μg/ml及以下浓度银纳米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 在pH=8.0、0 ℃、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利用橙汁提取物制备银纳米颗粒产量最高,这种银纳米颗粒粒径小、分散均匀、不易团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  相似文献   

17.
Nanocomposites of cross-linked methacrylate polymers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coupling photoinitiated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dimethacrylates with in situ silver ion reduction. A polymerizable methacrylate bearing a secondary amino functional group was used to increase the solubility of the silver salt in the hydrophobic resin syst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revealed that the silver ion redu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vinyl conversion of the methacrylat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measurements showed an increased silver concentration at the composite surface compared to the expected concentration based on the total amount of silver salt added. Furthermore, the surface silver concentration leveled off when the silver salt mass fractions were 0.08% or greater. Composit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of silver salt (< 0.08% by mass) exhibited compar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o those containing no silv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confirmed that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med within the polymer matrix were nanocrystalline in nature and primarily ≈ 3 nm in diameter, with some large particle aggregates. Composites containing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shown to reduc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with as little as 0.03% (by mass) silver salt, while additional amounts of silver salt did not further decrease their surface colonization. With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bacterial growth and minimal effec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in situ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in methacrylate materials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synthesizing antibacterial nano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