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热针配合调气理筋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痛及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配合调气理筋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调气理筋推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1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标准评估腰痛程度及腰部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内热针配合调气理筋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联合细银质针导热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龙氏手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龙氏手法联合细银质针导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7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及PS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PSQI评分降幅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增幅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龙氏手法联合常规针刺相比,龙氏手法联合细银质针导热更能有效减轻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藤黄健骨胶囊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残余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KP术后残余性腰背痛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在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中药湿热敷治疗,观察组加服藤黄健骨胶囊,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血清疼痛物质(SP、NGF、NPY)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ODI评分,血清SP、NGF、NPY水平明显较低,JOA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藤黄健骨胶囊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PKP术后残余性腰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照组为单纯小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量表进行评估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及单纯小针刀治疗慢性腰痛均有疗效,而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小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壮骨舒筋汤联合骶管封闭对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单纯骶管封闭治疗,治疗组采取壮骨舒筋汤联合骶管封闭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下腰痛功能量表(JO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壮骨舒筋汤联合骶管封闭治疗对缓解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改善功能受限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操作便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PVP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残余腰背痛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骨调筋针法对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本病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刺骨调筋针刺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腰部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治疗;刺骨调筋组针刺基本同常规针刺组,不同的是,腰部夹脊穴选择棘突上缘旁开3 cm处为进针点,进针直刺抵骨,小幅度提插3次后留针。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治疗后3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评估表进行疗效分析,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2月后3组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传统针刺组和刺骨调筋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月后,对照组VAS评分较治疗2月时升高(P0.05),表明对照组患者疼痛较治疗2月时有所加重,对照组JOA评分与治疗2月时无明显改善(P0.05),传统针刺组与刺骨调筋组VAS、JOA评分均较治疗2月时明显改善(P0.01),刺骨调筋组VAS评分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95%、100%,3组有效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刺骨调筋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25)。结论:刺骨调筋针法治疗FBSS疗效确切,且在改善远期疼痛疗效方面优于传统针刺,但其起效机制仍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活血安痛电渗液离子导入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活血安痛电渗液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治疗仪专用导入液离子导入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下腰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活血安痛电渗液离子导入治疗盘源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引导下平衡针联合董氏奇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董氏奇穴和平衡针治疗。采用VAS疼痛评定法和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JOA)进行指标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0.0%(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JO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值比较,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及JOA各项评分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联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粘连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4),分别采用单纯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1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15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次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次后,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岐黄针在腰、臀、腿部位的筋结点进行治疗,对照组配穴参照《针灸学》,采用普通针刺进行治疗。采用JOA下腰痛评分量表、VAS评分等量表对其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治疗前后疾病疗效、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PRI等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0. 05);两组JOA下腰痛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有所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67%,优于对照组的73. 33%(P 0. 05)。结论: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两者比较岐黄针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深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传统功法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25 mm~40 mm的针灸针深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并配合传统功法训练,对照组采用13 mm~25 mm的针灸针浅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并配合常规体育活动,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ODI指数、JOA下腰痛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传统功法训练较浅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常规体育活动能提高JOA下腰痛量表评分,降低VAS评分及ODI指数,增加总有效率,标本兼治,奏止痛之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对照组采用刃针疗法结合中医推拿手法,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JOA评分表和VAS目测类比评分法,及患侧下肢直推抬高试验的角度(SLR)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和SLR角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JOA评分和SLR角度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和SLR角度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杵针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量表评分和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96.7%,对照组分别为36.7%和83.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下腰痛JOA评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腰痛JOA评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杵针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部练功展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运用腰部练功展筋疗法,对照组运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疾患综合评分(JOA)、改良的Schober试验(MMS)和总体疗效评价为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全程观察腰部练功展筋疗法治疗过程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疗效评定指标组间比较(JOA评分P=0.387,VAS评分P=0.94,MMS数值P=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两组JOA,VAS评分及MMS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组间疗效评定指标JOA评分、MMS数值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P<0.05,MMS数值P<0.01),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5)。两组最后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腰部展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在改善JOA和MMS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法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指地距离(FF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以及腹背肌耐力四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腹背肌耐力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温针灸与电温针(电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本病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确诊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单盲随机原则分为电针组、温针灸组和电温针组3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电针、温针以及电针配合温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2次。治疗前后采用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指地距离(FFD)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VAS、FFD指标均降低(P 0. 05),JOA问卷记分升高(P 0. 05); 3组组间比较:在总有效率、VAS、FFD与改良JOA方面,电温针组均优于电针组和温针灸组(P 0. 05)。结论:电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和温针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揿针埋针与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本科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均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各组自身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