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发汗"加工方法对杜仲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为杜仲加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总黄酮含量。结果与生品比较,传统"发汗"加工方法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发汗"加工方法差异显著(P﹤0. 05或P﹤0. 01)。与传统"发汗"加工方法比较:阴至半干后"发汗"对总黄酮含量影响显著(P﹤0. 05);晒至半干后"发汗"、烘至半干后"发汗"、煮后"发汗"和蒸后"发汗"对总黄酮含量影响极显著(P﹤0. 01)。结论临床应用以杜仲总黄酮的药理作用为主时,建议采用蒸后"发汗"加工方法的制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绿原酸含量的影响,为杜仲的合理化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绿原酸含量有影响:同一干燥方法,未发汗杜仲绿原酸量高于发汗杜仲;同一性状,烘干、晒干与阴干三者绿原酸量存在显著差异,以60℃烘干含量最高;不同性状,60℃烘干绿原酸量存在显著差异,板片状高于宽丝状。结论:临床应用以绿原酸的生物活性为主,杜仲采用板片状、不发汗、60℃烘干工艺加工,其绿原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多糖含量的影响,为建立和完善杜仲的合理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多糖含量。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多糖含量有影响:同一干燥方法,杜仲发汗与未发汗多糖量存在显著差异,未发汗杜仲高于发汗杜仲;同一性状,不同干燥方法,微波干燥后晒干和烘干多糖量与阴干和晒干存在显著差异,多糖量以微波干燥10 min后晒干最高;不同性状,微波干燥10 min后晒干多糖量板片状与宽丝状存在显著差异,板片状高于宽丝状。结论临床应用如以杜仲多糖的生物活性为主,建议杜仲采用板片状、不发汗,微波辅助干燥后晒干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4.
宁文 《广西中医药》2003,26(5):56-57
目的 :考察菊花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方法 :按常规方法测定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结果 :菊花各炮制品中挥发油含量在0.40 % -0.57%之间 ,与生品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绿原酸含量在0.36% -0.39%之间 ,与生品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菊花在炮制过程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不大 ,而挥发油经炮制后含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杜仲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的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杜仲粗皮占杜仲干燥树皮的质量分数及去粗皮前后浸出率的比较,粗皮与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的比较,新鲜树皮发汗前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的比较等进行研究。结果粗皮占杜仲干燥树皮质量分数为12.7%(n=3);去粗皮前后的醇溶性浸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水溶性浸出率比未去粗皮高11.26%(P<0.05,n=5);粗皮残留有害物质较高而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较少(0.0504%,n=3);发汗前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未发汗生品>未沸水浸发汗样品>沸水浸发汗样品,三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5)。结论杜仲在原产地加工中"去粗皮"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发汗"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却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炮制对杜仲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附录XA所载醇浸出物测定法测定杜仲4种不同炮制品的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去皮盐制品的醇浸出物的含量最高(22.8%),去皮生品次之(21.51%),未去皮盐制品和未去皮生品的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3.15%和11.09%。结论去皮和盐制对杜仲醇浸出物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故在产地采收加工时宜先刮去粗皮,堆置“发汗”处理后再用盐水炒制,才能确保其高品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7,(11)
目的:建立木瓜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炮制品中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lnertsl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13∶87);流速0.8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0μL。结果:没食子酸的含量高低顺序为: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盐制品酒制品;绿原酸的含量高低顺序为:生品炒黄品酒制品盐制品炒焦品。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炮制的温度、时间和辅料对木瓜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花椒炮制后其挥发油、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量花椒及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分析花椒生品与炮制品间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存在的差异。结果花椒经炮制后其在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上均有较大差异(P 0. 01),生品挥发油含量最高(6. 23%),清炒品、醋制品、盐制品、酒制品挥发油含量均有所降低,挥发油含量分别为3. 67%,3. 33%,3. 67%,2. 67%;总生物碱含量盐制品(13. 88mg/g)与生品(15. 69mg/g)相比降低,清炒品(20. 58mg/g),醋制品(20. 10mg/g),酒制品(21. 33mg/g)与花椒生品相比总生物碱含量均升高。结论花椒经炮制后对其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且炮制后质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法、热板法比较生品及各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透骨香生品、盐制品、醋制品、酒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结果 透骨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提高肿胀抑制率(P<0.05),其作用强弱顺序为:醋制组>清炒组>盐制组>生品组>酒制组.生品组、醋制组、清炒组、酒制组均有镇痛作用(P<0.05),生品组作用较强,清炒组在药后1h作用最强.炮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与生品比较均降低,其中酒制含量较高,盐制含量最低.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透骨香用于镇痛抗炎宜采用清炒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杜仲生品及6种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的含量:盐蒸制>盐制砂炒2>盐制砂炒1>盐炒制2>盐炒制1>清炒>生品。结论: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有影响,且以盐蒸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产地加工一体化与传统加工黄柏饮片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差别,探讨产地加工一体化黄柏饮片的优势。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产地加工一体化和传统加工黄柏饮片的生品及其盐制品药液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4 h后加入脂多糖刺激,培养24 h后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6、IL-10和NO含量,并观察巨噬细胞对中性红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同剂量各组与传统加工的生黄柏饮片组相比,黄柏盐炙品以及产地加工一体化黄柏组的TNF-α、IL-6、IL-10和NO水平显著性(P0.05)或极显著性降低(P0.01),吞噬能力增强。结论:产地加工一体化黄柏饮片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加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9,(3)
目的:考察生杜仲及炮制品盐杜仲与甘草、续断不同比例配伍后,杜仲中3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制备生杜仲、盐杜仲、甘草、续断单煎液和生杜仲-甘草、盐杜仲-甘草、生杜仲-续断、盐杜仲-续断配伍的合煎液,采用HPLC法检测其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计算各组煎出率并绘制有效成分煎出量与配伍比例的关系曲线。结果:杜仲盐制后,水煎液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煎出量均增加。生杜仲-甘草大部分配伍组中京尼平苷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煎出量随甘草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绿原酸的煎出量逐渐下降。盐杜仲-甘草配伍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绿原酸的煎出量大部分随甘草占比增加而显著减小,而京尼平苷酸的煎出量逐渐增加;生杜仲-续断配伍和盐杜仲-续断配伍后,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煎出量变化趋势相近,均随续断的占比增加而增加。结论:杜仲盐炒及配伍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杜仲、盐杜仲与甘草、续断联合用药时需注意配伍比例以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建立杜仲药材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3种原型入血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LC-MS/MS检测技术确定大鼠灌胃杜仲提取物后吸收入血的药物成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23批杜仲样品中入血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口服杜仲提取液后,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均以原型入血;以杜仲药材中的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为对照品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100.8%,98.39%.该方法简便可行、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烘制法、杜仲炭与砂炒法对不同产地杜仲的指示性成分的影响分析,为中药材杜仲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比分析烘制法、杜仲炭与砂炒法对不同产地杜仲的损耗率、醇溶性浸出物、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以及绿原酸含量发生情况。结果各类炮制杜仲与生品杜仲之间的损耗率、浸出物、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以及绿原酸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川和湖南产地杜仲的损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杜仲炭、砂炒法和烘制法(P0.001)。四川产地的杜仲在经过砂炒法和杜仲炭之后,耗损率明显高于湖南产地杜仲(P0.001),而在经过烘制法之后,耗损率低于湖南产地杜仲(P0.05)。四川产地杜仲浸膏得率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制法、杜仲炭和砂炒法(P0.001);湖南产地杜仲浸膏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制法、砂炒法和杜仲炭(P0.001)。四川产地的杜仲在经过烘制法之后,浸膏得率明显高于湖南产地杜仲(P0.001),而在经过杜仲炭和砂炒法之后,杜仲的浸膏得率低于湖南产地杜仲(P0.001)。四川产地的杜仲在经过烘制法和砂炒法之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明显高于湖南产地杜仲(P0.001),而在经过杜仲炭之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低于湖南产地杜仲(P0.05)。四川产地杜仲绿原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制法、砂炒法和杜仲炭(P0.001),湖南产地杜仲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制法、杜仲炭和砂炒法(P0.001)。四川产地的生品杜仲以及经过烘制法、杜仲炭和砂炒法之后,绿原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湖南产地杜仲(P0.001)。结论杜仲的烘制法优于砂炒法和杜仲炭法,同时根据医院自己使用炮制方法的不同,采购不同产地的杜仲,使炮制杜仲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桃叶珊瑚苷含量的影响,为杜仲的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桃叶珊瑚苷量,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溶液(10∶90),检测波长203nm,柱温25℃,流速1.0m L/min,进样量10μL。结果:不同加工方法杜仲桃叶珊瑚苷含量有差异。同一干燥方法,未发汗杜仲桃叶珊瑚苷量高于发汗杜仲;同一性状,烘干、晒干、阴干三者间桃叶珊瑚苷量具显著差异,以烘干最高,晒干次之,阴干最低;不同性状,板片状以100℃烘干、宽丝状以60℃烘干含量最高。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桃叶珊瑚苷含量影响显著,临床应用如以桃叶珊瑚苷的生物活性为主,结合实际生产,建议杜仲采用趁鲜切宽丝,不发汗,60℃烘干的产地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褐毛忍冬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的 HPLC法含量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比较黄褐毛忍冬花蕾、白花、黄花生晒品及蒸晒品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反相HypersilC18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 黄褐毛忍冬花蕾、白花、黄花生晒品绿原酸含量分别为0.54%,0.81%,0.57%;蒸晒品中绿原酸含量分别为2.14%,1.65%,2.04%。结论 蒸晒法较生晒法炮制的黄褐毛忍冬中绿原酸含量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杜仲不同炮制品(生品、盐品与炭品)的水提液指纹图谱,从整体水平表征杜仲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为杜仲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0. 3%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 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建立10批杜仲不同炮制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同时运用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杜仲炮制前后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建立了杜仲不同炮制品的水提液指纹图谱,生品标定了7个共有峰,盐品标定了7个共有峰,炭品标定了8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HCA和PCA模式识别能够明显区分杜仲不同炮制品。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能够有效地区分杜仲不同炮制品,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测定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称取一定量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清炒、酒制、盐制、水煮、生品不同方法对粗粉进行炮制,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药材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影响。结果:测量结果显示菟丝子药材生品的平均脂肪油含量为5.46%,药材经过炮制后其平均脂肪油含量为4.83%~6.37%;脂肪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盐制品脂肪油含量6.37%最高,水煮品脂肪油含量4.83%最低,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盐制品(6.37%)酒制品(6.17%)清炒品(5.63%)生品(5.46%)水煮品(4.83%)。结论:菟丝子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脂肪油含量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酒制品、盐制品中脂肪油含量较高,临床中可选择最佳炮制加工方法以控制脂肪油含量进而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小鼠出血、凝血时间及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探讨生品及不同炒炭方法对铁苋菜止血作用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剪尾法及玻片法测定小鼠出、凝血时间;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品及各炒炭制品对小鼠的止血作用均有显著性(P0.01);与生品组比较,中火炒炭制品对小鼠的止血作用具显著性(P0.05),文火炒炭和武火炒炭制品比较无显著性。铁苋菜生品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炒炭制品随火力增加没食子酸含量逐渐降低。结论铁苋菜炒炭宜选用中火炒制,可发挥更好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GB/T 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测定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氨基酸含量,记录金银花的外观、水浸出物、酸不溶性灰分和总灰分。结果:微波杀青后低温干燥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外观性状,经微波杀青低温干燥处理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氨基酸含量之和最高(P 0. 05),微波杀青低温干燥的总灰分均较低(P 0. 05)。结论:微波杀青低温干燥法是合适的金银花加工方法,值得在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