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经用药思路与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胞宫藏泻生理,认为痛经只有实证而无虚证。胞宫气血瘀滞是痛经的基本病机,寒凝胞宫是导致胞宫气血瘀滞的最常见因素,调理胞宫气血是治疗痛经的法则,温宫散寒是治疗痛经的最常用的补充方法。在上述思路指导下自拟痛经基本方、痛经补充方和痛经外治方,取得满意效果。同时对痛经治疗中特殊情况的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介绍沈坚华主任治疗痛经经验。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胞脉,变化在冲任气血。沈氏认为痛经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血瘀阻络、阳虚寒凝、湿热下注、气血两虚,此五证常兼夹出现,治疗上当围绕主要病机,突出治疗重点,结合女性生理周期特点,全面兼顾,从整体调治,方可收效。  相似文献   

3.
正谢德聪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福建省名老中医,擅长治疗月经病,笔者有幸能在福州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介绍如下。痛经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景岳全书》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谢德聪教授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因经水为血所化生,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自无疼痛之苦,故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4.
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缺乏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或消除患者繁多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长处和优势。杨晋翔教授认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是虚、滞、热、瘀,着重于"降"、"滞"、"通",即生理特点重在"降",病理特点突出"滞",治疗用药着眼"通"。临床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强调通补、通降、泻热、祛瘀,主张综合调理,临床抓住病机,灵活辨证用药,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以月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痛引腰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以"肾虚血瘀"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调和能力较弱,对于经期及经行前后气血的急骤变化不能疏通调达,致使发生痛经。本病以肾气亏虚为本,血行瘀滞为标,临证治疗以"补肾调周、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强调以补肾为治疗之本,从化瘀血入手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翠霞教授认为痛经与冲任、胞宫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精血素亏或邪气内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虚证"或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的"实证",实证多虚证少,实证痛经又以气滞血瘀型多见,情志抑郁或动怒伤肝而致的气滞血瘀日益成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经前疏肝理气,经期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则。使用膈下逐瘀汤对气滞血瘀病因病机实者泻之,尖者削之,使气机通畅,瘀去痛止,则痛经证得愈。  相似文献   

7.
赵树仪老师认为,痛经是由胞中气血不畅引起的,通调气血是治疗痛经的基本原则。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达和平自然无痛经之苦。一旦气血虚弱血海空虚,则气失畅达;或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受阻,皆可发生痛经。为此,赵老师认为在临证中要审查病因病机,从以下几方面治疗。  相似文献   

8.
止痛散敷脐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经指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根据病因病机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五型,笔者采用止痛散敷脐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6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王玲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34-1036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实证痛经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病。祖国医学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气滞、寒滞、血滞、热滞等类型。历代医家在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在已故导师胡振洲副教授学术思想指导下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按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规律辨证治疗实证痛经112例,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对于疼痛的病机,各家说法不一,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等。但究其实质主要是由气血失常引起,大抵不越气血瘀滞,气血亏虚,气血逆乱三条。调理气血,使之和平,是治疗痛证的关键。而调理气血,又不离通、补、顺三法,用通法以治疗气血瘀滞,补法以治疗气血亏虚,顺法以治疗气血逆乱。但都不可单纯、孤立地运用,而要以  相似文献   

12.
痛经是妇女在经前、经期或经后发生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胁肋,并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或昏厥的一种病症。其病机多因气血亏虚加之寒邪侵袭或气郁血滞而阻滞不通所致。我科自2009年起,采用经验方——丁麝散敷脐治疗痛经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倪光夏教授创新病机学说,提出三焦通调失司,气血瘀滞为黄褐斑发病基本病机,应用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面部局部围刺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并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4.
卵巢巧克力囊肿又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范畴.瘀血内停是此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以调冲通督、健脾消痰、活血化瘀为主,火针疗法既可调控整体的气血运行,又能开闭决塞、祛邪以泻实;毫针则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火针与毫针相结合则经...  相似文献   

15.
刘瑞芬治疗痛经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娟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1-712
刘瑞芬指出寒凝血瘀是痛经最常见病机,气滞、痰湿或肾虚为兼夹病机。原发性痛经病机较为单纯,以实证居多;继发性痛经病机复杂,虚实错杂。刘老师重视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的阴阳、气血平衡,同时还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病理机制、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顾为原则,指导遣方用药,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病理过程复杂,然可以中医病机理论"虚气流滞"概之,乃消渴病阴虚燥热日久,阴伤气耗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久病入络致瘀血阻滞,气血失调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壅滞蓄积成毒,损伤脏腑经脉所致,概以"虚气"在先为本,"流滞"在后为标。基于"虚气流滞"的病机认识,临床以"补虚通滞"为法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根据其不同病变特点和不同阶段,将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合理运用益气、养阴、温阳、补血、理气、活血、化痰、利湿等治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阶段治以滋补肝肾、润燥明目,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或化瘀止血、化痰散结;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治以滋阴补肾或健脾益气为主,终末期治以温阳益气、通腑泄浊为主;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不同病机治以滋阴活血,补气活血或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等,共使补中有通、寓通于补,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多年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分析多年从医的医案,整理并总结本人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特色及验案,探析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血瘀、血虚、寒凝、气滞、肝郁、湿阻或素体本虚,阻碍冲任胞脉气血运行或胞宫失养,出现经期及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故治以畅通气血、荣养胞宫为主,兼顾散寒行气、疏肝解郁、化湿祛痰、补益气血,并介绍了其用药特点。在治疗上,主张辨证论治,用药精简,标本同治。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效果明显,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齐真 《江苏中医药》2012,44(8):9-10
刘华一教授在治疗胃痞方面学验俱丰,熟谙经典,同时衷中参西,继承创新。对于胃痞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形成一套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当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尤其善用"通调和中法"治疗胃痞。正如吴鞠通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脾宜升,胃宜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脾喜燥,胃喜润,平调阴阳,健脾养胃;脾易虚,胃易滞,消补兼施,补气化滞;初病气,久入络,气血同调,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20.
总结哈氏妇科治疗痛经的经验。哈氏妇科作为中医妇科重要流派之一,在痛经的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其病因病机应着眼于"不通"二字,临床上以"四通"为治疗大法,即温而通之、清而通之、行而通之、补而通之,并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