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7例AECOPD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4组:肺动脉压正常组(PASP≤30 mm Hg) 46例、轻度PH组(PASP为 30且≤50 mm Hg) 63例、中度PH组(PASP为 50且≤70 mm Hg) 50例和重度PH组(PASP 70 mm Hg) 58例,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止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四组患者PT、APTT、INR、FIB、D-Dimer、FD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T、AT-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D-Dimer及FDP重度组均大于中度、轻度及正常组(P 0. 05),PT、APTT及INR中、重度组均小于正常、轻度组(P 0. 05)。FIB轻度、中度及重度组均大于正常组(P 0. 05),重度组大于轻度组(P 0. 05)及中度组(P=0. 05),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患者PT、APTT、INR与PASP之间呈负相关,FIB、D-Dimer、FDP与PASP之间均呈正相关。此外,感受性曲线(ROC)分析提示:FIB指标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 718(P 0. 05,95%CI:0. 625~0. 810),对应诊断界点值3. 36 g/L。结论监测PT、APTT、INR、FIB、D-Dimer、FDP等指标对评估AECOPD患者病情及合并症具有重要价值,其中FIB准确性及灵敏度较高,FIB大于3. 36g/L时,AECOPD患者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PLT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3项和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49例,健康对照者30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AT-Ⅲ。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T-Ⅲ、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且随Child-Pugh分级PT、APTT逐渐延长,而AT-Ⅲ、Fib逐渐降低。结论 3项凝血指标和AT-Ⅲ可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癌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转移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用美国Beeknlan 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60例肝癌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5项凝血指标,并进行检测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infer均升高(P<0.05或P<0.01);肝癌无转移组和肝癌转移组相比,PT延长(P<0.05),D-Dimer升高(P<0.01);肝功能轻度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FIB,D-Dimet升高(P<0.05);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D-Dimer均升高(P<0.01),FIB降低(P<0.01).结论 凝血指标PT,APTT,TT和D-Dimer在肝癌患者中均可增高,而FIB在肝癌早期,肝功能损伤轻时升高,在肝功能损伤加重时反而降低.D-Dimer水平在肝癌转移时和肝功能损伤加重时均升高.检测FIB和D-Dimer相结合,可以用于判断肝癌患者肝损伤程度、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金国江  李妍  马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2-3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26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检测其PT、APTT、FIB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肝恶性肿瘤PT、APTT结果增高,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除肝癌合并丙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的表达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脏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地震致颅脑伤患者早期血凝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判别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5月1230日,对收治的地震致颅脑伤患者按GCS评分分为Ⅰ、Ⅱ、Ⅲ组,Ⅰ组:13~15分10例;Ⅱ组:9~12分21例;Ⅲ组:3~8分9例;另择单纯软组织挫伤患者9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的指标。结果颅脑伤组PT、APTT、TT、FIB、血小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凝血功能异常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变化可以了解颅脑地震伤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颅脑地震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为肝硬化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肝硬化代偿组54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6例;另选取50例肝功能正常者为正常组。对三组对象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硬化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代偿组相比,失代偿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和AT-Ⅲ指标水平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和病情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2天、1周、2周、1月、2月的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测定,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终末期肝病病人PT、APTT、TT明显延长,Pit计数、Fg、FIX:C、AT-Ⅲ及PLG明显降低,D-Dimer明显升高,行肝移植术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病人作Plt、PT、APTT、TT、Fg、FIX:C、AT-Ⅲ、PLG及D-Dimer有助于肝移植手术病人止、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判断手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85例健康者血液标本,用Sysmex CA7000Ⅲ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分析不同人群间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健康者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T-Ⅲ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逐渐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T-Ⅲ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6项指标可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以及指导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组42例,出血性脑卒中组34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DP)、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出血性脑卒中组的D-D、FIB、FDP水平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AT-Ⅲ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检测指标比较,APTT、D-D、FDP、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提示,D-D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较高,APTT、FIB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应加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方面的监测,可及时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2天、1周、2周、1月、2月的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测定,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终末期肝病病人PT、APTT、TT明显延长,Plt计数、Fg、FⅨ:C、AT-Ⅲ及PLG明显降低,D-Dimer明显升高,行肝移植术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病人作Plt、PT、APTT、TT、Fg、FⅨ:C、AT-Ⅲ、PLG及D-Dimer有助于肝移植手术病人止、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判断手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危重(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烧伤科收治的113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值分为凝血指标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结果入院时SIRS组FIB、PLT显著高于非SIRS组(P<0.05),PT、APTT较非SIRS组显著缩短(P<0.05).死亡组D-dimer、PLT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PT、APTT较生存组显著缩短(P<0.05).凝血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危重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治疗对正常人出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对正常人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方法 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用金标法测D-D二聚体,对比上述禹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高压氧治疗可使FIB,PLG降低。D-D二聚体升高,APTT时间延长,对PT,AT-Ⅲ无影响。结论 高压氧治疗主要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同时对内凝血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下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儿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及氧饱和度(SaO2)并进行对比。结果67.1%的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儿的D-Dimer升高,治疗前58例患儿的AT-Ⅲ活性及SaO2明显降低,TT、APTT明显缩短。经肝素治疗后,37例治疗组患儿的D-Dimer下降、SaO2升高、TT明显延长、Fbg明显下降。结论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存在高凝状态,其实验室诊断标准是:D-Dimer升高、AT-Ⅲ降低、TT、APTT缩短。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是:D-Dimer下降、AT-Ⅲ活性>70%、TT、PT、APTT延长、Fbg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TAGO STA自动血凝分析仪和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50例肝癌组和100例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D-dimer,D-D)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PT、APTT、TT、FDP、D-D均显著增加(P〈0.05),而Fg、AT-Ⅲ、PLT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结合PLT计数对预测肝癌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和/或栓塞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可用于肝癌患者病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