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近年中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我国105个性病监测点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37.18/10万增长到2019年55.32/10万,年均增长10.44%。不同地区监测点报告发病率介于0 ~ 1 309.38/10万,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男女两性报告发病率均增长,各年男性发病率均低于女性,男女报告发病率之比由2015年0.43(22.57/10万比52.74/10万)降低至2019年0.32(27.35/10万比84.55/10万)。1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出现增长,以20 ~ 24岁增幅最大(25.81%),其次为15 ~ 19岁(22.55%);高发年龄段为20 ~ 34岁性活跃人群,2019年报告发病率达184.70/10万。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待业人群最多(32.86% ~ 38.50%),其次为商业服务(25.29% ~ 27.84%)。报告病例来源以综合医院最多(68.30% ~ 74.59%),其次为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结论 2015—2019年中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呈增长趋势,发病率较高,高发地区为东南沿海省份,受累人群广泛,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轻人群呈快速增长,高发年龄有年轻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省肇庆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肇庆市2011—2020年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X2 =730.95,P<0.01),由2011年的16.16/10万上升至2020年的25.17/10万,年均升幅5.28%。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疫情分布特点为集中在工业和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中部地区(高至62.48/10万),逐渐向西北部偏远县区(低至11.54/10万)下降的特点。女性从2011年的16.68/10万上升至2020年的40.21/10万,年均升幅10.27%,男性从2011年的15.6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0.89/10万,年均降幅为3.96%。女性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近几年发病率数倍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从2011年的0.98 ∶ 1下降到2020年的0.29 ∶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53,P<0.01)。高发年龄段为20~39岁,年均升幅最高为10~19岁(20.99%)。职业以家务及待业最多。结论2011—2020年间广东省肇庆市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青少年、家务及待业人群是重点管理对象,应加大以上重点人群的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3年性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5种性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全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0.26/10万、19.63/10万、21.55/10万、7.95/10万和49.95/10万,较2012年增减幅度分别为-0.47%、14.45%、6.48%、3.87%和13.77%。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5种性病报告数均在1万例以上。男性5种性病发病率分别为49.90/10万、32.90/10万、20.06/10万、8.88/10万和26.95/10万,女性分别为50.65/10万、4.88/10万、23.19/10万、6.91/10万和75.49/10万,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9∶1、7.49∶1、0.96∶1、1.43∶1和0.40∶1。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占总报病数的73.5%。结论:广东省性病疫情仍在增长,梅毒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本年度性病的主要发病病种,需根据疫情特点制定加强筛查等更具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8—2016年中国性病监测点尖锐湿疣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国尖锐湿疣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6年中国105个国家性病监测点报告的尖锐湿疣病例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尖锐湿疣的报告发病率从2008年29.47/10万下降到2016年24.26/10万,年均下降2.21%.不同监测点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最高可达207.36/10万,最低<1/10万.高发监测点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地区和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报告发病率较低的监测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少数农村监测点无病例报告.2008—2010年女性报告发病率高于男性,2011—2016年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0.97:1上升至2016年的1.11:1.高发年龄段为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以25~2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68.78/10万~91.12/10万).综合医院报告病例数最多,占60.44%~79.48%,其次为皮肤性病专科医院、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结论 中国性病监测点尖锐湿疣发病总体上呈稳中有降趋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一些低发地区监测点仍呈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根据其流行特定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4年性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性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全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合计报告发病率为149.34/10万,较2013年增长0.01%;5种性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2.55/10万、15.74/10万、22.09/10万、7.68/10万和51.27/10万,较2013年增减幅度分别为4.57%、-19.80%、2.55%、-3.39%和2.65%。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5种性病报告数均在1万例以上。男性5种性病发病率分别为53.79/10万、26.23/10万、20.93/10万、8.64/10万和25.86/10万,女性分别为51.21/10万、4.32/10万、23.36/10万、6.63/10万和78.95/10万,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4∶1、6.62∶1、0.98∶1、1.42∶1和0.36∶1。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占总报病数的72.17%。结论:性病仍是我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本年度性病主要的发病病种,隐性梅毒在各期梅毒中占比最大,需根据疫情发展特点制定相应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8-2017年广东省云浮市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发展趋势,为该地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8-2017年云浮市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运用Excel 2016和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08年的85.1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48.81/10万,然后重新上升至2017年的112.38/10万,年均升幅2.72%,其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梅毒大幅上升,梅毒以隐性梅毒为主;性病疫情分布特点为经济较发达的云城区发病率高,新兴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病率由2013年的20.61/10万上升到2017年的68.83/10万;女性报告发病率逐渐增高并赶超男性,女性从2008年的75.49/10万上升至2017年的138.50/10万,年均升幅6.3%,男女性别比例从2008年的1.33∶1下降到2017年的0.67∶1,其中淋病从5.21∶1下降到3.80∶1,尖锐湿疣从1.52∶1下降到0.71∶1;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逐渐减少,但≥60岁年龄段,报告发病人数又出现增加;职业以农民最多(26.47%),其次是家务和待业人群(8.61%)。结论:性病仍是云浮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根据疫情发展特点制定相应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昆明市晋宁区近5年性病流行状况,为该地区性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晋宁区(2014~2018)年报告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以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并对病例空间分布作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晋宁区共报告性传播性疾病病例67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4/10万,发病率呈波动下降。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以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9.50/10万、4.60/10万、6.30/10万、1.50/10万及2.60/10万,其中梅毒病例占比最大,为66.42%,且发病率下降明显(χ2趋势=8.103,P=0.004)。病例平均年龄为(39.54±16.86)岁,高发年龄为(20~50)岁,(10~20)岁占比呈逐年上升,60岁以上逐年下降。职业第一位为农民,占58.99%,家务/待业及学生人群占比逐年增高。全区乡镇均有病例分布,累计病例与历年病例均集中分布在晋城镇与昆阳镇,累计与历年病例分布均无空间聚集性。结论晋宁区性传播性疾病疫情呈一般水平流行,梅毒防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群体及待业人群应引起重视,病例集中分布区域为主要防制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8--2017年全国生殖器疱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全国105个国家性病监测点报告的生殖器疱疹病例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生殖器疱疹报告发病率从2008年的8.30/10万下降到2017年的6.14/10万,年均下降3.29%。不同监测点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最高可达113.51/10万,最低〈1/10万。高发地区主要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重庆和湖北,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区主要为华北和中部地区,少数农村监测点无病例报告。2016年女性报告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他年份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由2008年的1.77:1下降至2017年的1.03:1。生殖器疱疹高发年龄段为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以25—3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17.84/10万~26.89/10万)。综合医院报告病例数最多,占58.13%。76.52%,其次为皮肤性病专科医院、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结论虽然中国生殖器疱疹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重庆和湖北发病率仍较高,应根据各地疾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2011~2015)年淋病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2011~2015)年报告淋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双版纳州(2011 ~2015)年共报告淋病980例,年均发病率17.13/10万;发病率由2011年的12.26/10万上升至2015年的23.37/10万,年均增长17.50%;男性患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5.71∶1;高发年龄组为(15 ~35)岁年龄段,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4.08%;女性病例中(0~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重点人群是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结论 西双版纳州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控制本病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2015~2021)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辖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2015~2021)年CT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21)年CT报告发病率由36.82/10万增长至391.73/10万,年均增长48.30%。各年报告发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3.74。病例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2850例,占50.34%),以及家务及待业(3469例,占61.28%)。结论 辖区CT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疫情严峻。应尽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议对CT感染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工作,早期发现并治疗感染者,以控制疫情快速流行。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近年中国淋病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全国淋病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全国淋病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7.36/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0.06/10万,2019年下降至8.45/10万,总体年均增长3.51%。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约为女性的5倍。5年间15~19岁、20~2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33.67%、22.77%,其余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总体下降或基本持平。2015—2018年高发年龄段为25~29岁、30~34岁,2019年变为20~24岁、15~19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与民工最多(29.81%~33.36%),学生年均增幅最大(31.09%)。高发省份(发病率>12/10万)为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低发省份(发病率<3/10万)为河北、天津和西藏等。结论 近5年中国淋病报告发病率总体轻度上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高发年龄有年轻化倾向,农民与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东南沿海省份。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2011—2020年生殖器疱疹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分析浙江省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导出浙江省2011—2020年网络直报的生殖器疱疹病例数据,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浙江省生殖器疱疹报告发病率为4.92/10万 ~ 6.19/10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χ2趋势 = 0.03,P = 0.959);女性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5.13,P = 0.034),由4.50/10万上升至6.02/10万,年均上升3.27%;高发年龄段为20 ~ 39岁性活跃人群,但15 ~ 19岁及50岁以上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8.10%(15 ~ 19岁)、9.24%(50 ~ 54岁)、7.81%(55 ~ 59岁)、4.27%(≥ 60岁)。病例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28.38%,8 779/30 931),医务人员、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干部职员职业构成比年均增幅居前,分别为13.71%、13.14%、10.74%、9.36%、7.00%。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宁波、温州、台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及浙江中部工业经济较发达的金华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在5/10万以上;杭州市年报告发病率明显上升,年均增幅5.39%。结论 2011—2020年浙江省生殖器疱疹疫情无明显下降趋势,今后需关注女性、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监测及感染途径、接触史调查。  相似文献   

13.
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5年收集的全国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趋势分析.结果 中国麻风病发现率从2011年的0.085/10万下降至2015年的0.049/10万,年均下降12.9%.2011-2015年新发现麻风病例4 775例,其中儿童、女性、流动人口、多菌型和2级残疾病例分别占新发现病例总数的2.2%(106例)、31.4%(1 499例)、10.8%(518例)、84.6%(4 041例)和23.7%(1 134例).2011-2015年全国发现复发病例328例,其中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占复发病例总数的46.6%(153例).患病率从2011年的0.407/10万下降至2015年的0.235/10万,年均下降12.9%.2015年底,全国尚有现症麻风病例3 230例,麻风病患病率> 1/10万的县(市、区)为124个.结论 2011-2015年,全国麻风病发现率和患病率持续下降,高流行省份为云南、贵州、四川、广东,中低流行省份的麻风病控制工作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29岁组及3029岁组及3039岁组。结论:广东省性病流行趋势呈持续缓慢增长,性病报告病例地区差异大,≥60岁组构成逐渐增加,应加强性病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性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9年性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对2019年广东省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三间分布情况。结果:2019 年广东省共报告5种性病203 959例,报告发病率为179.8/10万,较2018年上升3.3%;各病种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72.2/10万)最高,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10.0%)最大。深圳市(435.2/10万)、珠海市(349.0/10万)、广州市(223.2/10万)、东莞市(216.4/10万)和清远市(209.4/10万)为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与2018年相比,男性5种性病报告发病率增长0.9%,女性增长5.2%。20~45岁年龄段为性病高发年龄,报告数占报病总数的52.0%;60岁以上老年人报告数占报病总数的32.8%。结论:2019年广东省性病疫情较上年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传统的珠三角地区疫情防控问题依然存在,粤东西北地区疫情的上升、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的增加及老年人群感染性病风险的升高等防控问题亦需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7~2011年珠海市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珠海市19个性病哨点医院2007~2011年全年上报的病例信息。结果:2007~2011年珠海市累计上报性病病例15 186例,年均发病率为203.5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种构成上,衣原体感染报告数最多,占28.32%,其次为梅毒,梅毒与衣原体感染率每年增幅最大;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1.45∶1,但有逐年缩小趋势;年龄分布上,20~34年龄段人群居多,占58.92%;职业分布上,工人、商业服务和家务待业者居多;香洲区为性病高发地区。结论:2007~2011年间,珠海市性病数逐年上升,尤其梅毒上升速度显著,应积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控制以梅毒为主的各种性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诊断性病患者尿道/宫颈中沙眼衣原体(Ct)的意义。方法 STD门诊尿道(宫颈)炎患者276例,取尿道/宫颈拭子,以LCR分析法检测Ct。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其中56例患者同时进行尿道/宫颈拭子Ct细胞培养。差异性结果由PCR法扩增Ct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来进行确认,确定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C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采用每4份标本相混合的方法分别以LCR分析法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与单独用每份标本逐一进行LCR检测比较,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以尿道/宫颈拭子为标本,LCR分析法检测Ct的敏感性、特异性高。适用于诊断泌尿生殖道Ct感染。用标本相混合的方法LCR分析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标本中的Ct,适用于Ct感染的普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云南省2009年性病流行情况,为性病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性病数据,对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性病疫情进行分析,并与2008年进行比较。结果2009年全省通过网络直报共报告性病9573例。其中男性报告病例数为4838例,女性报告病例数为4735,男女性别比为1.02:1,发病率为21.07/10万。梅毒发病率为10.76/10万,淋病发病率为4.28/10万。2008年全省报告性病病例8355例,发病率为18.39/10万。梅毒发病率为7.84/10万,淋病发病率为5.50/10万。结论2009年全省报告病例数较2008年增加了14.58%,推测与我省加大梅毒检测力度及规范性病疫情报告有关,需要进一步加强性病防治及疫情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