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PTC患者882例,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者722例(81.86%),单因素分析显示,突变组癌灶多发、双侧、包膜外侵犯比例、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及TNM分期Ⅲ/Ⅳ期明显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数目和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突变组TPOAb、TGAb、TSH水平低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T4、FT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癌灶多发、包膜外侵犯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722、1.436,均P<0.05);原发癌灶直径>1 cm、BRAF基因突变、TGAb异常升高与PTC患者包膜外侵犯呈独立正相关(OR值分别为2.862、1.619、1.532,均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PTC易发多灶和包膜外侵犯,提示可能有不良预后;癌灶直径>1 cm、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TGAb异常升高是PTC包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至2016 年12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 cm)与非微小癌(直径>1 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参数、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所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由病理科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结果:179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61.5%.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突变的风险略有增高(OR=1.0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8例,突变率75%;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1例,突变率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且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OR=2.34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患者年龄、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0E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A组)及基因未突变组(B组),术前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探究术后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BRAFV600E已基因突变患者中,按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C组)和侧颈未转移组(D组),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肿瘤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80例患者中经BRAFV600E基因测序中50例有突变(A组)以及30例未突变(B组),术前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肿瘤位置、多灶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60%)明显高于B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BRAFV600E基因突变的50例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C组年龄≥55岁的12例(24%)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P=0.03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侧颈淋巴结转移存在20例(40%)(P=0.011)、肿瘤位置位于中上份的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38%)(P=0.049)、肿瘤直径≥7.5 mm出现侧颈转移19例(38%)(P=0.021);而性别、是否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多灶性情况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龄 < 55岁、肿瘤直径≥7.5 mm、肿瘤位于中上份、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手术的829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入组患者根据BMI的不同分为四组:较轻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5 kg/m2)、超重组(25≤BMI<30 kg/m2)及肥胖组(BMI≥30 kg/m2)。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BMI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不同BMI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病史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超重组患者与其他组相比平均年龄较大,肥胖组患者男性居多。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与肿瘤多灶性、BRAF V600E基因突变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大小、病灶分布、是否侵犯包膜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位置无关(P>0.05)。BMI正常组患者的肿瘤发生灶多为单灶(60.3%),而非正常组患者多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0)。随着BMI的增长,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提高(P=0.001)。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校正,PTC患者的TNM分期与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多灶性以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仍与BMI显著相关。结论:在PTC患者中,非正常BMI组患者肿瘤多灶的发生率较正常BMI组显著增加,且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与BMI呈正比,而除多灶性以外的侵袭性病理特征与BMI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NRAS和TERT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旨在为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指导。方法:纳入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接受BRAF V600E、NRAS、TERT三基因检测的PTC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三种基因突变状态资料,分析各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347例患者,BRAF V600E、TERT、N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9.3%、2.0%以及1.2%。TERT和NRAS基因的患者同时发现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BRAF V600E/NRAS或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率为3.2%。双基因突变患者多发病灶占72.7%,病理分型非PTMC占72.7%,淋巴结转移率为81.8%。BRAF V600E/NRAS双基因突变患者均发现淋巴结转移,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患者有71.4%(5/7)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数量、病灶位置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基因突变相关(P均<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在PTC中的突变率达89.3%,TERT、NRAS基因突变往往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同时出现,双基因突变可能与PTC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5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A组)和7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B组)的患者,用免疫组化对其肿瘤组织及转移性的淋巴结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蛋白检测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69.1%)、右侧PTMC(78.3%)、双侧PTMC的突变率(83.3%)要分别高于B组(37.1%、26.7%、42.9%)(P值均<0.05),但强阳性率(23.6%)和左侧PTMC的突变率(50.0%)与B组(11.4%、46.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A组组内淋巴结转移灶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无论PTMC在左侧(72.2%)、右侧(92.0%)或双侧(91.7%)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30.9%)上与原发灶(50.0%、78.3%、83.3%、23.6%)均无差异(P>0.05),但总的突变率,前者(85.5%)要高于后者(69.1%)(P<0.05)。结论:BRAFV600E突变是导致PTMC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或术后通过各种方法测得的BRAFV600E突变阳性预示着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影响。方法:分析882例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C合并HT和非合并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功能,分析HT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合并HT组239例(27.10%),非合并HT组643例(72.90%),两组间比较,合并HT组女性、癌灶多发、双侧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合并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原发灶直径、远处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合并HT组相比,PTC合并HT组TPOAb、TGAb、TSH水平升高,FT4、FT3水平降低(均P<0.05)。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与女性、癌灶多发、淋巴结转移呈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690、1.491、1.514,均P<0.05);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与PT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150、2.751、1.465,均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BRAFV600E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7年06月至2019年03月期间收治的77例儿童及青少年(≤20岁)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随机抽取86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发病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异同。采用ADx-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及临床相关性。结果: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病理诊断均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居多(92.2% vs 100%)。然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成人甲状腺癌患者(11.7% vs 60.5%)。两组患者在血型、病灶位置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较成人易复发,儿童及青少年组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率13%,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BRAFV600E突变率为83.1%,与成人组患者基本类似。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灶、病理诊断、以及是否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型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组AB型患者则显著多于突变组,突变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组患者(73.4% vs 38.5%,P=0.014)。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更高,多表现为多灶及双侧分布,更常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率高,但是其长期预后情况需进一步证实。BRAFV600E突变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中的突变比例及临床相关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藏族人群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69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结果:藏族人群中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 为60.9%(42/69);69例患者中多灶肿瘤占33.3%(23/69),肿瘤腺外侵犯率为30.4%(21/69),淋巴结转移率为23.2%(16/69),进展期肿瘤(III/IV期)构成比为21.7%(15/69);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多灶肿瘤(P=0.036)、肿瘤腺外侵犯(P=0.024)、淋巴结转移(P=0.013),进展期肿瘤(P=0.021)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除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而外,还与多灶肿瘤(P<0.001)肿瘤腺外侵犯(P<0.001)相关。结论:藏族人群中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较为多见,且与肿瘤多灶、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筛选高危PTMC患者的分子标记,评估预后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株中L1CAM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各32例,甲状腺癌细胞株及正常甲状腺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组织及细胞株中L1CAM的表达,观察其与肿瘤部位、直径、数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AJCC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L1CAM蛋白及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无表达(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L1CAM蛋白水平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具有相关性(P均<0.05),肿瘤直径大于1 cm、肿瘤多发、淋巴结转移及AJCC分期Ⅲ-Ⅳ的甲状腺癌组织中L1CAM表达量高;L1CAM蛋白及mRNA在BHT101、B-CPAP甲状腺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ORI 3-1无表达,在BHT101中高于其他细胞株(P<0.05)。结论:L1CAM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及转移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此蛋白的表达量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初步揭示两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致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PTC 中PTEN 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PCR法及 DNA 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0例PTC中PTEN阴性率为78.6%(55/70),与癌旁组织18.6%(13/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下调与性别、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BRAFV600E突变、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70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为60%,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无相关性。两者可能是PTC生物侵袭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评估PTC预后不良的不同肿瘤标记物。两者对甲状腺癌的临床个体化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BRAF基因属于RAF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在RAS-RAF-MEK-ERK信号转导调节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最近国外研究发现,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未来PT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现综述BRAFV600E突变与PTC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及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AF基因点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65例甲状腺病变石蜡组织中BRAF点突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2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B-ra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BRAF基因突变和B-raf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21例发生BRAF的点突变,突变率为45.7。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5外显子的1799位点,胸腺嘧啶突变为腺嘌呤(T1799A)。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滤泡状癌中未检测到BRAF的突变。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率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相关性(P>0.05)。在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B-ra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1、47.6和15.4。结果显示,乳头状癌B-raf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突变与B-raf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比较,B-raf蛋白表达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率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提示BRAF基因在乳头状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甲状腺肿瘤的病理诊断也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中Ras(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诊治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Ras,包括K-Ras(第2、3、4外显子)、N-Ras(第2、3、4外显子)、BRAF(第15外显子)及PIK3C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中存在Ras基因突变92例(46.0%),其中K-Ras基因突变87例(43.5%),主要发生在外显子2,N-Ras基因突变5例(2.5%);其中1例患者存在K-Ras、N-Ras基因同时突变。存在BRAF基因突变15例(7.5%),突变类型均为V600E,且与K-Ras突变存在排他性。存在PIK3CA基因突变9例(4.5%),可与Ras或BRAF基因突变共存。Ras(K-Ras/N-Ras)基因在年龄≥65岁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65岁者(P<0.05),其表达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均>0.05)。BRAF、PIK3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N-Ras、PIK3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Ras(K-Ras/N-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联合检测将会为提高临床靶向治疗的疗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