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确定安氏II/2和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三磨牙牙胚的发育情况。方法研究主要包括46名受试者,其中安氏II/2类患者21例,安氏Ⅲ类患者25例。根据牙列的发育阶段分为两组:组Ⅰ患者处于早期混合牙列(Ⅱ/2类10例,Ⅲ类12例),组II患者处于晚期混合牙列(Ⅱ/2类11例,Ⅲ类13例),分别对其全颌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评估。结果第三磨牙牙胚多出现于安氏II类/2患者的上颌(58%)和III类患者的下颌(83%)。II类/2患者第三磨牙牙胚往往于替牙晚期发育。III类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牙胚在混合牙列各期开始发育的比率相同。结论研究证实第三磨牙牙胚的发育情况与矢状向颌关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牙源性中线偏移的患者,其中上颌牙列中线偏向一侧,下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25例;上下颌牙列中线各偏向面中线一侧13例;面中线正常但上下颌中线偏向同侧者10例.48例患者中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2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1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9例.牙列中线轻度偏移32例,中、重度偏移16例.……  相似文献   

3.
李容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24-124
目的:探讨正常颌与错颌青年第三磨牙的发育情况。方法:对相同年龄分布的青年正常颌个体197例和错颌患者286例进行临床检查与X线测量分析。结果:以人计数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正常颌个体为56.36%,高于错颌患者39.03%;以牙计数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正常颌个体31.65%也高于错颌患者的26.67%.而且正常颌个体上颌第三磨牙的缺失尤其高于错颌患者;正常颌和错颌患者上颌第三磨牙的缺失率均高于下颌;发育中的第三磨牙与颌平面的夹角,无论是正常颌和错颌患者,均为下颌大于上颌,其中男性错颌患者下颌磨牙的夹角大于女性患者及正常领男性。在错颌患者中牙列存在间隙的患者及存在其他牙齿异常者,第三磨牙的缺失率显著增高。结论:汉族正常颌个体第三摩牙缺失率高于错颌患者,上颌第三磨牙比下颌第三磨牙更易缺失,在发育过程中下颌第三磨牙比上领磨牙更加倾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男性后颅底复合体长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下颌复合体三维长度Go—Gn高于正常组(P〈0.01);女性下颌长度指标Cd—Gn、Go—Gn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最密切相关的指标具有性别差异。后颅底长度短的男性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正颌手术来纠正的可能性大;下颌水平支较长的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用上颌平斜面导板协助方丝弓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的方法、方法选择18例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的患者,在用方丝弓矫治器整平牙弓,排齐上颌牙列后,用上颌平斜面导板协助治疗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结果经过6~12个月的治疗后,18名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患者面型明显改善,磨牙和尖牙达到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用上颌平斜面导板协助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的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6.
董建勋 《海南医学》2010,21(7):93-94
目的总结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4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要求矫治的患者,使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分别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经6—9个月(平均7.8个月)的前方牵引矫治治疗。Ⅲ类错[牙合]畸形纠正,A点前移,上、下颌骨间不调改正,侧貌改善明显。结论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应用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发育、前移,抑制下颌向前方生长,能有效改善患者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牙弓宽度为(52.94±1.85)mm,基骨弓宽度为(52.31±3.03)mm,其他牙位测量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基骨弓宽度对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上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9.
王红星  杨茜  范存晖  陈杰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56-157,160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病人牙异常的表现,从而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各种牙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年龄12-49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牙进行分析研究,对BOLTON指数异常及各种牙异常,如畸形侧切牙、缺失牙、多生牙、阻生牙、易位牙、扭转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病人牙异常的发生率为50.00%。前牙BOLTON指数不调者占42.16%,全口牙BOLTON指数不调者占41.18%。上颌畸形侧切牙者占25.49%,缺失牙者占10.78%,多生牙者未见,阻生牙者占3.92%,易位牙者占2.94%,牙齿扭转约90&#176;者占7.84%。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病人牙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矫治过程中更要关注上颌畸形侧切牙与下切牙缺失以及BOLTON指数不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最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有1/4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由于上颌发育不足所致[1],部分病人同时存在下颌发育过度.前牵引上颌并刺激其生长,同时抑制下颌向前生长,是临床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方法.我们对15例因上颌发育不足(其中6例伴有轻度下颌发育过度)造成的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下颌后缩患者所引起的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分别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Holdaway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软组织面角增大明显(P〈0.01);鼻下点至H线距增加(P〈0.05);上唇厚度、H角、下唇凸点至H线距以及下唇凹点至H线距(Si-H)均减少(P〈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可以令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下颌前移的同时减少上、下唇软组织的突度及厚度,改善前突面型。  相似文献   

12.
周立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53-1756,1760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牙畲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接诊的正畸病例3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选用Twinblock矫治器改善颌间关系,再用直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矫治咬合关系。对照组直接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比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为(26.8±1.2)个月,少于对照组(32.5±1.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别在矫治后磨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稳定,前牙覆合覆盖正常。但观察组治疗后下颌骨发生明显前移,同时下颌骨长以及下面高度均比对照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在矢状线上和在垂直线上各指标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时,能够对下颌生长产生刺激,同时矫正颌骨矢状关系,易于取得患者配合,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简化后期固定矫治,治疗时间短,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价同一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发育及萌出状态特征,探讨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关系。方法选取近3年口腔科门诊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其中男32例、女42例,牙龄11岁(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将患者分为骨性Ⅰ类(28例)、下颌骨骨性Ⅱ类(23例)和上颌骨骨性Ⅲ类(23例)3组。观测、描记、测量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确定第二恒磨牙发育状况(Nolla评价)及萌出位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结果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别上下第二恒磨牙发育阶段(Nolla评价)及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PP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1=0.284,P〈0.01;r2=0.288,P〈0.01;r3=0.233,P〈0.05),而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角度呈负相关(r=-0.236,P〈0.05)。GM长度和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r1=0.309,P〈0.01;r2=0.328,P〈0.01)。11岁牙龄ANB角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0.205,P〈0.05)。结论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儿童,第二恒磨牙发育早晚、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差异。11岁牙龄儿童PP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萌出高度越高、角度越小。GM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11岁牙龄的儿童ANB角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直丝弓技术矫治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牙列早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直丝弓技术矫治后其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患者11例,采用直丝弓技术治疗,治疗时间为(3.3±1.5)年(2.1~4.4年)。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用常规头影测量结合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头影测量各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矫治后ANB角显著增加(P〈0.05),但未达到I类骨面型;下前牙显著舌倾,L1-MP角平均减少6.62°(P〈0.05),建立正常覆殆覆盖关系;上唇角LsSn—SN及上下唇基角Sn-N’-Si显著减少(P〈O.05),下唇突点Li至E审美线的距离平均减少1.85mm(P〈0.05)。结论直丝弓矫正技术能够成功矫正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能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跨Vater壶腹放置胆道支架的近期安全性。方法选择84例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按照支架植入方式不同分为A、B 2组。A组37例为跨壶腹放置,B组47例为非跨壶腹放置,分别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总胆红素及白细胞变化情况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总胆红素及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2周总胆红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白细胞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及胆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12例(32.4%)患者出现发热伴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B组患者中5例(10.6%)出现发热伴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Vater壶腹放置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支架植入方式,对累及壶腹部的肿瘤患者可以考虑常规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37例哮喘患者分为有夜间症状组(NA组)和无夜间症状组(NNA组),根据控制情况分为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33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轻-中度组与重-极重度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并分别测定上午8时与下午4时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上午8时皮质醇水平哮喘组较COPD组显著下降,NA组较NNA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和〈0.01);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重-极重度组COPD患者与轻-中度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午4时皮质醇水平除NA组较NN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哮喘组与COPD、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重-极重度组与轻-中度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PD患者上午8时平均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下午4时,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患者上午8时与下午4时的平均皮质醇水平接近甚至倒置。结论哮喘患者较COPD患者可能存在更明显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和昼夜节律的紊乱,哮喘夜间症状的发生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AngleⅡ-错[牙合]患者的错袷机制、颅面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方法随机抽取在枣庄市口腔医院就诊的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位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将X线片扫描人电子计算机,通过winceph7.0X线头影测量软件系统进行定点、描图,使用Steiner分析法对颅面部的相关点、线、角进行测量,并将所得的各项测量数据与正常拾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与正常殆进行比较,SNB、ANB、SND、1-NA(mm)、1-NA、1-1(-)、GoGn—SN、SL(mm)的8项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枣庄地区青少年AngleII^1错[牙合]患者上颌基本正常,下颌相对上颌明显后缩,上切牙前突,上下切牙位置明显唇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TIA患者137例分为观察组8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9%,对照组为7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和健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侧ACA及MCA的血流速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CA、MCA的血流速度也有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改善TIA患者病灶侧MCA和ACA的血流速度,联合尿激酶可以提高治疗TIA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行为干预对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服用奥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奥氮平及二甲双胍联合行为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用奥氮平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入组前和治疗后第4、8及12周末测定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FBG)、血脂,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治疗12周末体质量增加>7%的人数比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体质量、BMI、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各时间点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体质量、BMI在4周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BG、TC、TG、HDL、LDL在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治疗组有10例(16.7%)患者体质量增加>7%;对照组有36例(60.0%)患者体质量增加>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行为干预疗法可有效减轻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致的体质量增加及血糖、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