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的97例下颈椎不稳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斜方肌、提肩胛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随访7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无特征性。除按White标准诊断下颈椎不稳定外,补充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之和1mm-3mm,并呈阶梯样改变者。诊断下颈椎不稳症的标准:①除外内科、耳鼻喉科疾病:②有临床症状,符合White诊断标准;④补充诊断标准是有·临床症状,影像学符合下颈椎不稳定的补充诊断标准。治疗上除休息、枕领带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用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牵引等门诊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degenerative low cervcal instabIlity))在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随着对退行性颈椎不稳诊断的深入研究,诊断标准也日趋统一.对于退行性颈椎不稳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外,一些退行性颈椎不稳者并不具备特异性临床症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稳定颈椎,减缓退变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不稳症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多无特征性,诊断、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颈椎不稳症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近4年来,我院收治了下颈椎不稳症病人118例,经牵引、休息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8例  相似文献   

5.
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14-1115
目的:探讨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22岁~42岁年龄范围之间的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椎节不稳处水平位移(HD)异常或角度位移(AD)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发病年龄年青化,与生理、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本症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失稳症与颈椎后凸之间的关联性和X线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后凸畸形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资料,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采用多种颈椎测量法测量椎体曲度改变及水平位移角度.结果 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颈椎后凸椎节失稳处椎体后切线夹角、Boren氏值、DC1-T1 值和DC2-C7 值、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均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 颈椎后凸是导致颈椎失稳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后凸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测量是诊断颈椎失稳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锥间高度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155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2mm,其中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腹胀(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220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0mm,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牵拉症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结论: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测退行性颈椎疾病患者的X线特征 ,探讨早期诊断颈椎失稳倾向及颈椎失稳的影像学手段。方法 观察并测量 4 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X线片 ,包括生理曲线的改变、过伸与过屈侧位椎体间位移和角位移的情况。结果  4 0例退行性颈椎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脊柱生理曲线变直、弧线中断甚至反折 ;当椎体间位移大于 3.5mm ,角位移大于 11°时 ,即可诊断颈椎失稳。结论 颈椎动态摄片是早期判断颈椎具有失稳倾向及颈椎失稳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临床选择处理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影像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5例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X光片、CT、MRI以及临床表现。结果:15个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6岁。X线检查:11例泪滴样骨折位于椎体前下角,骨折块较大,呈三角形或四方形,其中9例C5、2例C6;4例泪滴样骨折位于椎体前上角呈三角形,其中1例C63例C7。CT扫描:除了可见冠状面泪滴样骨折外,10例合并椎体矢状面骨折,其中合并关节突骨折3例,椎板骨折11例。MRI:所有病例都有脊髓损伤信号,其中脊髓损伤信号超过2个椎体层面的有12例。除1例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外,其余14例均表现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结论:无论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形态表现为四方形或三角形,位于椎体的前下角或前上角,均提示有严重颈椎损伤和广泛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高颈段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特点.方法分析7例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肿瘤位于颈1~2椎体平面2例,颈2~4椎体平面5例,均为哑铃形生长,沿椎间孔从椎管内延伸至椎管外,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程度破坏、颈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椎动脉被肿瘤包绕2例,推挤移位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颈椎后路植骨固定术,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颈椎及其附件破坏,脊柱稳定性受损,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行颈椎后路植骨固定,以防术后椎体不稳造成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的变化 ,探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 16例 ,观察手法治疗的效果及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 ,并和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48.6± 3.1)cm/s ,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群 (P <0 .0 5 )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39.2± 3.5 )cm/s ,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颈椎侧位X线摄片示C3 ,4间的位移为 (3.18±0 .4 2 )mm ,C4,5间的位移为 (3.4 6± 0 .2 6 )mm ;治疗后分别为 (2 .2 5± 0 .35 )mm和 (3.2 8± 0 .35 )mm ,C3 ,4间的位移明显减少 (P<0 .0 5 )。手法治疗效果评价 :10例痊愈 ;4例显效 ;2例有效。结论 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 ,其治疗机制与改善椎动脉血流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同时期的21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71.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失稳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椎体间角度及滑移长度的改变,评价颈肌功能锻炼对改善颈椎失稳的疗效。方法 70例颈椎不稳患者随机分组,针刺+理疗组作为对照组,针刺+理疗+颈肌锻炼作为实验组,各35例。治疗2个月后,观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颈椎椎体间角度及滑移长度数据。3个月后再次复查,分析数据。结果治疗2个月结束时,2组治疗前后X线片上颈椎角度、位移和症状、体征总积分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3个月结束后时观察,症状复发实验组有4例,占11.76%,而对照组有10例,占30.30%,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颈肌功能锻炼配合针刺、理疗,可以明显改善颈椎失稳的临床症状,并改善颈椎结构;同时颈肌功能锻炼可以减少临床症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通常由颈椎体、小关节退变、椎间盘和黄韧带变性 ,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 ,本文重点讨论颈椎病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防等问题。1 颈椎的解剖及病理生理1 .1 颈椎的解剖 颈椎除环、枢椎体外 ,其余相邻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相连接。每个颈椎均由椎体及椎弓构成 ,两者环绕脊髓构成椎孔 ,上下椎孔连接成椎管 ,内容颈髓。在颈椎椎体前外方有颈交感神经干 ,其上面有上、中、下三个神经节 ;由神经节发出分支分别到达椎动脉、上颌动脉、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心脏各神…  相似文献   

15.
界面固定技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赵定麟等.中华创伤杂志,1998,14(1):28]目的介绍界面固定技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症。方法应用钛金属制成的空心螺纹多孔的笼状植入物,包括螺纹式笼状固定器(TFC)、椎体间融合器(BAK)和颈椎空螺纹状固定器(C...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小儿颈椎前半脱位的X线特点。方法:对1990~1995年收治的14例颈椎前半脱位患儿下颈椎后突节段相邻椎体所成角作了测量。结果:牵引前不稳定椎体间所成角为17.2±4.9°.牵引后此角平均为5.0±2.8°(P<0.001)。结论:牵引前测定相邻椎体所成角.有助于不稳定椎体的定位诊断;牵引后复测此角.对判断牵引效果及预后评估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X线探讨和分析颈椎不稳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我院的100例诊断为颈椎不稳症的患者实施X线拍片,拍颈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及侧位过伸过曲片.结果:100例颈椎不稳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上颈椎不稳有32例,占32%,其中环枕不稳定的例数有4例,有3例为外伤引起,1例为先天畸形;环枢椎不稳定的有28例,有2例为发育畸形,炎症导致不稳定的有4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2例,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有20例;下颈椎不稳症的例数有68例,占68.00%,其中外伤引起的有45例,退行性病10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4例,炎症导致的有1例,先天性发育异常有8例.颈椎不稳定病变主要发生在下颈椎,从X线片可知,下颈椎的C3、C4、C5 发生不稳定症的机会大,它们向前的位移均超过2mm.结论:通过颈椎X线分析发现颈椎不稳定症主要发生在下颈椎,并且主要发生在C3、C4、C5.  相似文献   

18.
倪良军  薛建昌  苏勇 《农垦医学》2008,30(2):110-111
目的:探讨螺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CT确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螺旋CT影像学改变.结果:后纵韧带的骨化在椎体后缘表现为致密的高密度影,正中位42例,占70%;偏外侧18例占30%;厚度3~8mm.累及范围:累及单个椎体36例,占60%;累及2个以上椎体24例,占40%;其中合并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Luschka关节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Luschka关节在仿生理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 lspinal unit,FSU)伸、屈活动时对下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外伤致死新鲜尸体下颈段截取32个脊柱功能单位(FSU),随机抽样,将32个标本均分Ⅰ、Ⅱ两组,Ⅰ组切除双侧Luschka关节,Ⅱ组保留Luschka关节,两组标本分别进行力学测试,根据White下颈椎临床不稳诊断评分标准,研究Luschka关节对维持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结果:Luschka关节具有限制椎体向侧方移位(P〈0.05)及在下颈椎生理范围伸、屈活动时限制上椎体向侧方移位(P〈0.05)和旋转(P〈0.01)的作用。结论:Luschka关节对下颈椎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Luschka关节是下颈椎维持稳定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道路交通伤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点,为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2008年~2011年10月收治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颈椎挥鞭样损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多数患者伤后立即或较快出现症状,少数呈迟发性,总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交通伤的创伤条件,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及时诊断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