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有发展成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脑动脉的作用。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可观察到川芎嗪治疗前后VB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VBI患者分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29例,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4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和经颅多普勒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有效率达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能显著改善脑血管特别是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VBI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5 8例VBI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以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结果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增快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循环 ,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梁光好 《临床医学》2007,27(7):90-91
目的 探讨天麻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治疗组107例患者用天麻素注射液1.0 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103例患者用川芎嗪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观察7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天麻素是治疗VBI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常见,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不尽相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99mTC—ECD脑血流灌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星象对VBI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现将我们观察的32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VBI病人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54.7岁,TIA24例,RIND8例。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藻酸双酯钠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可塑性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藻酸双酯钠能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尚未深入研究。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研究藻酸双酯钠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按照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共有5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入选本研究。男32例,女20例,年龄51~76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和MRI检查排除颅内其他器质性病变。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藻酸双酯钠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例LA和18例BD和30例正常老年人均行TCD检查,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其中10例LA和9例BD患者行SPE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情况。结果:①单纯LA组与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98~5.64,P<0.01),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又显著低于单纯LA组(t=2.67~5.40,P<0.01),BD组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速度显著低于单纯LA组及正常对照组(t=2.69~4.80,P<0.01)。②SPECT检查发现所有BD患者均存在白质rCBF减少,而单纯LA组患者只有5例存在rCBF减少,其减少程度亦较BD轻。结论:①BD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程度较单纯LA重。②单纯LA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主要表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而BD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的脑血流低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改善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脑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脑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栓患者,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验证赛莱乐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治疗作用。方法 :VBI病人 1 3 4例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给予赛莱乐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啶加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 ,均以 1 4d为 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 :2组病人有效率、治愈病例平均治愈时间、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降低幅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赛莱乐治疗VBI病人安全有效 ,明显优于倍他啶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宾斯旺格病的脑血流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 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例LA和18例BD和30例正常老年人均行。TCD检查,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其中10例LA和9例BD患者行SPE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情况。结果:①单纯LA组与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98~5.64,P&;lt;0.01),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又显著低于单纯LA组(t=2.67~5.40,P&;lt;0.01),BD组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速度显著低于单纯LA组及正常对照组(t=2.69~4.80,P&;lt;O.01)。②SPECT检查发现所有BD患者均存在白质rCBF减少,而单纯LA组患者只有5例存在rCBF减少,其减少程度亦较BD轻。结论:①BD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程度较单纯LA重。②单纯LA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主要表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而BD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的脑血流低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和同时期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同时期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应用于脑梗塞治疗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125例VBI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应用全自动血流测定仪测定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沉(ESR)。结果本组TCD检查结果与正常老年组比较,除ACAVs、PCA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血管检测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流变学表现全血粘度呈增高现象。结论TCD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和结果可作为VBI的首检手段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状况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32例实施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贴敷术(EDAS)的儿童烟雾病患者在手术前及术后6至12个月分别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患者手术前、后颞浅动脉流速、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及远端峰值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 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脑血流状况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32例患者中,术后脑血流明显改善者26例,其中临床预后佳者16例,良7例,一般3例;脑血流无改善者6例,其中临床预后佳者0例,良2例,一般3例,差1例。脑血流状况与临床预后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CD可以检测儿童烟雾病患者EDAS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变化,EDAS术后患者脑血流状况与其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我院神经内科近年来应用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院病例诊断标准符合1989年WHO对短暂性VBI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除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入选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4~67岁,平均52.4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2~66岁,平均51.7岁.  相似文献   

15.
银杏活脑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TCD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银杏活脑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和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观察组同时加服银杏活脑胶囊,均连续15 d。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及根据临床症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TCD检测,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与70%,P〈0.05)。结论:自制中药银杏活脑胶囊能明显提高VBI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探讨TCD对VBI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0例VBI患者颈内及椎基动脉系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总异常率72%,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结论利用TCD观察颅内血流变化对VBI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VB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单纯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4/44),与对照组的11.36%(5/4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VBI,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眩晕患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多因美尼尔希综合征和脑动脉粥样硬化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引起,为了解单纯性眩晕者脑局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特对18例颅脑CT或MRI无异常的眩晕患者进行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和局部脑血流(rCBF)测定。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①对照组:正常人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7.5岁,均无心脑血管病史及体征;②患者组:受检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51.6岁,均是我院急诊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1/2004-1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经颅多普勒检测患者90例,按来检先后顺序编为1~90号,奇数号编入复方丹参滴丸组45例,偶数号编入尼莫地平组45例,复方丹参滴丸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31214)10粒(相当于270mg)舌下含服,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记录服药前和服药后(5~10min)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同时记录服药前、后的血压;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片30mg分别记录服药前、服药后30min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同时记录服药前、后的血压。结果参加试验者90例,尼莫地平组脱落7例,纳入结果分析83例。①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尼莫地平组服药前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复方丹参滴丸组、尼莫地平组服药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可迅速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液循环。尼莫地平口服后可扩张脑血管,减慢脑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药刺五加和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1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刺五加+川芎嗪组和丹参组各30例。丹参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刺五加+川芎嗪组用刺五加注射液60mL、川芎嗪注射液200mg分别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消失时间;用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共6项,每项0~4分,0分为无症状,4分为症状重,患者主动叙述,总分24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根据其改善情况(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60%为显效,下降30%~59%为有效,下降<30%为无效)评估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血液流变学(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消失时间:刺五加+川芎嗪组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症状较丹参组提前消失犤(18.56±1.62),(10.24±0.86),(30.42±3.2)h;(36.24±1.73),(30.12±1.25),(48.22±1.6)h,P<0.01犦。②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低于丹参组治疗后(5.02±4.35,18.50±4.65,9.46±4.02,P<0.05)。③临床疗效:刺五加+川芎嗪组明显优于丹参组(97%,77%,P<0.01)。④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丹参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⑤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刺五加+川芎嗪组收缩期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均明显增快(P<0.01),丹参组也较治疗前加快(P<0.05),但还较刺五加+川芎嗪组慢(P<0.05)。⑥6个月复发率:刺五加+川芎嗪组低于丹参组(40%,90%,P<0.05)。结论:刺五加加川芎嗪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急性眩晕的急性发作,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等特点,而且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