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核磁共振波谱特征。方法应用1H-1H COSY、HMQC,HMBC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头孢噻吩钠等8个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了测试。结果在对8个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1H NMR1、3C NMR信号进行全归属的基础上,对1H NMR谱偶合裂分、偶合常数及1H NMR1、3C NMR谱中取代基对化学位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核磁共振波谱的特征。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的1H NMR和13C NMR谱有明显特征,取代基的变化对质子和碳的化学位移影响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断层图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医学成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体数据可视化已从辅助诊断发展为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1],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体数据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从CT、MRI 等医学影像设备中获取的人体及其器官的断层二维序列或三维数据,在三维空间上生成三维图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为医师提供一个直观、精确的模型[2],基于获得的模型,有利于确定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形状和空间分布,给医师提供数据支撑,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安全的解决途径。可视化获得的三维图像由于其丰富的信息和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在临床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3]。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技术在糖类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糖生物活性的研究和糖生物学的兴起,对糖类结构进行正确解析成为促进糖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核磁共振技术是目前各类有机分子结构解析最重要的工具,其在糖类物质结构解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各类核磁共振技术,包括1HNMR技术、13C NMR技术、2D NMR技术等在糖类结构解析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微线圈探针技术、超高场NMR技术等的发展对糖NMR解析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NMR)学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是二维NMR(Two Dimension-al NMR)。在常规的NMR 中,横座标上既表示化学位移,又表示偶合常数。如图1(A)是滇百部碱(Stemotinine)在δ1.4~2.0ppm,区间的常规NMR,后者又可称为一维谱。对于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子,质子的共振信号在一维谱上常常相互重叠,难以解析。如果能将质子自旋偶合旋转90°,在横座标上表示化学位移,在纵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NMR)是应用无线电波来激发磁场中的某种原子核,使之发生共振吸收的一种现象。传统的NMR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化学或生物样品的结构。到1973年,人们才首次得到氢原子核密度分布的NMR图象,并开始研究人体显象。1980年以后,NMR成象在提高图象分辨率和缩短成象时间方面进展很快。目前,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成为一种引人嘱目的医学成象手段。  相似文献   

6.
刘琴 《海峡药学》2013,25(6):17-18
着重介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气相色谱(GC)法、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核磁共振波谱(NMR)法、近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等其他方法,对金银花及其枝叶的有效成分测定。  相似文献   

7.
核磁共振成像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 NMR)是继 CT 之后的又一项新的影像诊断技术。NMR 技术1946年由 Pur-cell 和 Bloc k氏首创。几十年来,一直仅作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样品方面的频谱仪。1973年美国Lauterbur 氏成功地获得了最早的 NMR 影像。1978年英国 EMI 公司研制成第一台颅脑 NMR 扫描  相似文献   

8.
张关敏  刘红  张艳华 《中国药房》2010,(14):1327-1330
<正>化学药物治疗即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药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新型的靶向药物发展。但是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的毒性作用仍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肝脏作为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肾脏作为主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法在苷键构型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i YH  Hua HM  Li ZL  Chen G 《药学学报》2011,46(2):127-131
天然苷类化合物结构测定过程中核磁共振是测定苷键构型的重要方法。利用端基质子的偶合常数和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判断苷键构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糖不适用这种方法,而需要借助13C NMR谱数据分析确定苷键构型。本文通过归纳文献数据,总结利用1H NMR和13C NMR谱的特征判断各种常见单糖苷键构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泰妥拉唑的分子结构,并对化合物的^H NMR和^13C NMR谱峰信号进行归属分析。方法:采用一维、二维等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通过一维NOESY和二维远程^1H-^13C COSY技术测定分子中结构单元的连接位置。结果:通过对泰妥拉唑的结构测定,确证了该药物的分子结构。结论:目标化合物的NMR测定分析结果与泰妥拉唑的化学结构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液相色谱(LC)是分离复杂混合物的较好方法,核磁共振(NMR)是结构分析的强有力工具.液相色谱-核磁共振(LC-NMR)联用技术是快速分离、确定结构的一种分析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LC-NMR联用技术在化学药物分析(包括未知杂质的结构分析、混合物中已知成分的定量分析)、中药及天然药物分析(包括异构体分析、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海洋生物及生化大分子、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汉防己乙素的二维核磁共振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研究汉防己乙素的核磁共振谱。方法:应用1D(^1H,^13C)和2D(^1H-^1HCOSY,HMQC,HMBC)NMR技术,结果:首次指定了汉防己乙素NMR谱中所有^1H(^13C)信号的化学位移。结论:2D NMR技术是解决汉防己乙素^1H(^13C)信号峰归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在抗生素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随着核磁共振仪器的逐渐普及与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核磁共振波谱(NMR)除了用于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外,日益成为药物定量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些已被作为药物分析的法定方法[1]。 与其它波谱方法相同,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是通过比较特定的吸收峰的强度实现的。因此,只要样品中每个组分有1个或1组特征互不重叠的吸收峰,都有可能用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NMR方法的灵敏度虽不如红外、紫外光谱或高效液相色谱,其优点为可同时测定药物制剂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简单、准确、专一性高和不破坏样品等优点。不仅已被用于定量测定大量的药理活性药物,对于药物制剂分析,赋形剂一般不干  相似文献   

14.
兰玉梅  黄红  韩璐  张伶俐 《中国药房》2012,(19):1777-1779
目的:为新鱼腥草素钠的结构确证提供波谱学依据。方法:通过红外光谱(IR)、一维(1H、13C)和二维(1H-1H COSY、HMQC、HMBC)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MS)等波谱法研究新鱼腥草素钠的波谱性质。结果:确认了新鱼腥草素钠IR信号峰;归属了NMR中1H、13C信号的化学位移;详细分析了新鱼腥草素钠MS中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结论:经波谱学研究确证了新鱼腥草素钠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磷酸铝佐剂是一种化学无定形羟基磷酸铝盐 ,它不是一种整比化合物 ,羟基和磷酸盐之间无固定比例 ,因此沉淀条件很可能影响磷酸铝中羟基与磷酸盐比例 ,为此作者设计了一种可提供连续稳定操作流程的反应器(量筒状 )。制备时将含有 Al Cl3和 Na H2 PO4的水溶液以恒定速度泵入反应器 ,Na OH溶液则由另一泵以可维持恒定 p H的速度泵入。在不同 p H( p H从 3.0至 7.5,间隔 0 .5p H单位 )沉淀条件下制备磷酸铝佐剂 ,用核磁共振 (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FTIR)、Raman光谱仪和 x射线衍射法分析佐剂的组成和结构。  感应偶合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近年来NMR技术在固相合成中的应用情况及进展。方法根据常见的用于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原子核的不同 ,对核磁共振光谱进行分类叙述。结果与结论对于固相合成 ,传统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与树脂相连的化合物 ,严重限制了固相合成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魔角自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NMR光谱法不仅可以基本满足固相合成的需要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宜德  方敏  徐从贞  罗欣  徐奎 《安徽医药》2003,7(2):128-131
目的 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新药坎地沙坦酯的结构。方法 应用HMQC、HMBC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测定。结果 对新药坎地沙坦酯的1H—NMR和13C—NMR谱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结论 通过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确证了新药坎地沙坦酯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无梗五加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为了扩大药用资源 ,研究无梗五加 [Acanthopanaxsessiliflorus(Rupr.etMaxim .)Seem .]的化学成分。方法无梗五加茎叶的水提取物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通过波谱 ( 1H NMR ,13 C NMR ,EI MS)分析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香草酸 (vanillicacid ,Ⅰ )、丁香酸 (syringicacid ,Ⅱ )、咖啡酸 (caffeicacid ,Ⅲ )、壬二酸 (azelaicacid,Ⅳ )、异秦皮啶 (isofraxidin ,Ⅴ )以及β 谷甾醇 ( β sitosterol,Ⅵ )。 结论壬二酸为首次从五加属中分离得到 ,首次通过HMBC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指认了异秦皮啶的核磁共振信号 ,并订正了文献中13 C NMR谱信号的指认错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法(NMR)测定了几种混合体系的 HLB 值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 HLB 值。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在核磁共振图谱中的积分曲线高度也具有加和性。混合体系的 HLB 值是体系中各组分 HLB 值的加权平均值。因此,对混合体系的 HLB 值可以应用 NMR 法直接测定,也可应用 NMR 法测定各组分的 HLB值,通过计算求得,计算值与实测值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MMR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45年发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光谱以来,由于该技术用于定量分析所需样品量大,灵敏度低等诸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限制了NMR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只是作为结构测定的主要工具。近二十年来,由于在仪器装置上的长足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在核磁共振领域的活跃研究,NMR也正在逐渐成为强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