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先德 《中国药业》2006,15(11):55-56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致肾损害的特点及防治.方法收集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合理应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了解其发病机制是减少肾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首都医药》2004,11(11):29-29
本刊讯公众应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左旋咪唑等咪唑类驱虫药与脑炎综合征,盐酸芬氟拉明的心血管系统严重不良反应。这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第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披漏的。通报内容指出:近年国内外研究证实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马兜铃酸中药材的肾毒性作用与其马兜铃酸含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短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间断或持续小剂量服用可引起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物警戒》2004,1(1):54-55
1 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国内外研究证实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马兜铃酸中药材的肾毒作用与其马兜铃酸含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短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间断或持续小剂量服用可引起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服用者肾损害进展较快);小剂量间断服用数周至数月可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范可尼综合征,而血清肌酐正常.此外,还有马兜铃酸致癌的报道,人体主要诱发泌尿系统上皮癌.  相似文献   

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评价》2004,1(2):97-98
41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1.1基本情况:近年国内外研究证实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马兜铃酸中药材的肾毒作用与其马兜铃酸含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短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间断或持续小剂量服用可引起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服用者肾损害进展较快);小剂量间断服用数周至数月可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表现为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范可尼综合征,而血清肌…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性成分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选择马兜铃酸作为中药毒性成分代表,检索了含马兜铃酸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对上述专利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达到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以及毒副作用研究和结果的分析,决定加强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的监督管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引起的肾损害受到极大关注。关木通所致的肾小管间质肾病,被证实与中药的马兜铃酸成分有关,命名为马兜铃酸肾病。我们收治了11例服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0—2005年门诊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药物警戒》2004,1(2):51-5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以及毒副作用研究和结果的分析,决定加强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的监督管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梳理马兜铃酸致肝癌的客观性研究,提出风险防控策略。方法 简述马兜铃酸致肝癌的研究进展,阐明马兜铃酸与肝癌相关性再研究的科学意义,梳理本课题组关于马兜铃酸致肝癌的客观性、真实性、系统性研究内容,提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防控策略。结果与结论 马兜铃酸与肝癌发生缺乏相关性;提出含马兜铃酸中药及制剂安全用药的风险防控策略:明确风险获益比,综合分析药品研究数据做出监管决策;针对不同风险水平患者采取分级管理措施;建立科学认知和精准评价使用中药的新方法,健全安全性质量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对马兜铃酸肾病的认识情况。方法通过临床对中药细辛、威灵仙、川木桶、汉防己等药物的使用量比较含马兜铃酸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且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含马兜铃酸药物组成的认识与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情况知晓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临床应用状况。结果通过医院临床使用药物的调查以及对医师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含马兜铃酸的药物使用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马兜铃酸肾病并没有受到医师的重视。结论随着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大量使用,临床也要对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进行重视,要加强对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培养医师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兜铃酸毒理学性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马兜铃酸的毒理实验国内外均有报道,尤其国外在毒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量的实验提示: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与剂量呈相关性;遗传毒性研究提示马兜铃酸具有致突变作用;在对大鼠和小鼠的长期毒性研究中发现:动物可发生局部和全身肿瘤,且肿瘤的发生与给药时间和剂量呈相关性;并发现动物的主要毒性与人的不良反应有相关性.马兜铃酸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醒有关方面应重视马兜铃酸问题,使传统中药更好地发挥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12.
HPLC测定关木通配伍前后马兜铃酸A煎出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关木通配伍前后马兜铃酸A含量的差异,探讨龙胆泻肝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与龙胆泻肝汤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 马兜铃酸A在0.76~5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关木通单煎液和复方煎液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6%和96.5%;单煎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高于复方煎液(P<0.05).结论 关木通在龙胆泻肝汤中配伍以后可以降低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3.
应理性对待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引导正确认识及应用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方法:查阅、综述、分析近年来关于马兜铃酸及含马兜铃酸类中药的研究文献。结果与结论:对待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应当持理性态度,实事求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北马兜铃的化学成分研究——Ⅱ、马兜铃酸E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om the root of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six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one of them is a new phenanthrene compound containing nitro group for which the name aristolochic acid E is suggested. By means of spectr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chemical analysi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ristolochic acid E was determined to be 7-methoxy-8-hydroxy-aristolochic acid. The other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s allantoin, aristolochic acid A, magnoflorine, β-sitosterol and daucostero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马兜铃酸的毒理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马兜铃酸的毒理学研究进展方法: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结果: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消化道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基因毒性。结论:要辨证合理使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材。  相似文献   

16.
马兜铃酸相关中药材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静 《中国药品标准》2002,3(2):49-50,61
目的:对关木通等相关中药材马兜铃酸的含有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Platinum C18色谱柱;流动相:0.05mol/L磷酸二氢钠(含磷酸1ml/L)-腈(60:40);检测波长:400nm。结果:17种相关中药材仅马兜铃属6种可检测出马兜铃酸类成分。细辛属(Asarum)、木通属(Akebia)、铁线莲属(Clematis)、风龙属(Sinomenium)、千金藤属(Stephania)、川木香属(Vladimiric)及云木香属(Aucklandic)相关植物中均未检出相应成分。结论:初步认为仅限于马兜铃属植物含有马兜铃酸类成分。木通的品种问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因应用不当或饮食污染摄入马兜铃酸I所引起的、以进展性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急慢性肾炎称为马兜铃酸肾病或巴尔干地方性肾病。马兜铃酸I特异性损伤近端小管,而对肾脏其他组织细胞未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因此,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有机阴离子蛋白1和3特异性摄入马兜铃酸I,是马兜铃酸I发挥特异性肾毒性作用的关键。近年来对肾小管摄取马兜铃酸I的机制已明确,但参与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顶膜侧转运的蛋白鲜有报道。通过综述马兜铃酸I在肾小管的消除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We compared the short-term toxicity of toxic components of aristolochic acid in rats. Twenty-four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treated orally every 3-days with 10 mg/kg each of aristolochic acid, aristolochic acid-I and aristolochic acid-II for 19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relative ratio of liver and kidney weight to body weight, the concentrations of RBC,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in the blood, the levels of 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blood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in the plasma, and the levels of urinary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in the urin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dy weight of rats and the levels of Na(+), K(+), Ca(2+) in the urin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especially for groups treated with aristolochic acid and aristolochic acid-II.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iver and kidney also showed cell enlargement and lesions, especially for groups treated with aristolochic acid and aristolochic acid-II. The aristolochic acid exhibited significant toxicity, and the short-term toxicity of aristolochic acid-II and aristolochic acid was similar to each other. Renal but not hepatic failure induced by aristolochic acid could be prevented by pentoxifylline.  相似文献   

19.
朱光辉  王奇志  王增寿  许菲菲 《中国药房》2006,17(18):1397-1398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马兜铃酸Ⅰ、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2∶27∶1),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马兜铃酸Ⅰ、Ⅱ检测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84~13.50μg/ml(r=0.9997,n=5)、2.03~32.50μg/ml(r=0.9994,n=5),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3、0.1μg/ml。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可为临床诊治马兜铃酸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