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 (DM )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以及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其基础的病理改变是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其中大血管病变常见于 2型糖尿病 (2DM ) ,一般指大中动脉病变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 (AS)和动脉中层钙化 ,而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机制至少有 3方面 :①高血糖 ;②脂质异常 ;③高胰岛素血症。 2DM血脂异常最常见表现在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 (sLDL)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 (HDL)的降低 ,而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浓度与非 2DM者相似。导致 2DM高脂血症 (HLP)主要原因是胰岛素不足、胰岛…  相似文献   

2.
细胞黏附分子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简  杨俊 《医学综述》2006,12(21):1307-1309
细胞黏附分子(CAM)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尤其是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和P选择素(P-selectin)等参与了AS形成的病理过程,且其基因多态性是AS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针对CAM的抗黏附调节,将可能成为AS的有效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具有补肾益气作用的中药复方软脉煎干预动脉硬化(AS)的机制,研究其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造成血管内皮细胞(VEC)AS模型白介素6 (IL-6 )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加ox LDL共同孵育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将药物血清作用于细胞模型,用ELISA法测IL-6 ,并设舒降之(辛伐他汀)组进行对照。结果:模型组IL-6显著升高(P <0. 0 1 ) ;软脉煎组和舒降之组均能十分显著地降低IL 6水平(P <0 . 0 1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 0 5 )。结论:软脉煎能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细胞IL- 6水平,从而达到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大致有三个步骤:即血浆脂蛋白在动脉内膜发生聚集、修饰;结缔组织增生和坏死形成AS斑块。大量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浓度异常升高是AS发生的前提条件,和AS、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成正比。血清高甘油三酯(TG)在AS中的作用、机理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LDL亚组份不同组成和特性,尤其是LDL中TG的含量同CHD的发生、发展、程度呈高度相关性〔1~3〕,本文就此进行了叙述。1 LDL组成与LDL亚组份的形成1.1 LDL组成 血浆LDL是一个密度为1.019~1.063g/ml,由具不同的分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尿病(DM)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亚组分颗粒直径及氧化易感性的异常特征,探讨其动脉粥样硬化(AS)高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超速离心分离30例DM患者及26例对照组的血浆LDL,采用2%~16%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法分析LDL颗粒直径及图形,并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结果①DM患者LDL颗粒直径为(26.31±0.72)nm同对照组(26.41±0.95)nm之间无差异,两组间A型、B型LDL图形亦相同。②LDL颗粒直径同血浆TG水平呈负相关(r=-0.32,P<0.05)。③DM患者LDL抗氧化能力下降。结论DM患者AS的高发生率与其LDL易于氧化的特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奥利司他对中国肥胖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影响。方法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采用3%~16 %聚丙烯酰胺梯变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血清LDL颗粒的大小。6 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患者被随机分成奥利司他组和安慰剂组,治疗2 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血清LDL颗粒的大小。结果 奥利司他治疗2 4周后,平均LDL直径有明显的增大(2 5 .3nm比2 5 .9nm ,P =0 .0 0 1) ,但安慰剂组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改变(2 5 .9nm比2 5 .6nm ,P =0 .15 2 )。LDL直径的变化值在奥利司他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0 .6nm比- 0 …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通过诱导sICAM-1、sVCAM-1的表达,促进了AS的发展。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MS个体以及具有MS组分而尚未诊断为MS的个体预防和减慢向AS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sICAM-1和sVCAM-1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AS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颜芳  林曙光 《广东医学》1997,18(12):831-832
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一氧化氮(NO)是体内重要的动脉硬化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2],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状态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提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NO的能力下降。本文采用离体血管功能实验方法探讨了LDL和ox-LDL血管内皮细胞NO释放的影响。l材料与方法1.1LDL与ox-LDL的制备:取健康人新鲜空腹血浆,采用顺序超离心法,先以30000rpm离心18小时除去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再以40000rmp离心24小时分离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康欣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mRNA(V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组(简称他汀钙组)、康欣胶囊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康欣胶囊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8只。6W后,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进行主动脉血管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TC、TG、LDL—C、V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模型组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VCAM—1mRNA表达模型组最高,高、低剂量组VCAM—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大剂量组效果为佳。结论:康欣胶囊可明显抑制AS的发生,其机制与减少兔AS血管VCAM—1mRNA表达,抑制AS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2 0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普伐他汀治疗 8周 ,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1(sVCAM 1)浓度及病人血脂变化。③结果 治疗 8周后 ,高脂血症病人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和sVCAM 1浓度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 .5 95~ 4 .912 ,P <0 .0 5 ,0 .0 1) ;并且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和sVCAM 1浓度均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 (r =0 .5 88~ 0 .72 1,P <0 .0 1)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 (r=0 .5 96~ 0 .75 3,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r =- 0 .4 6 2~ - 0 .6 12 ,P <0 .0 5 ,0 .0 1)。④结论 普伐他汀可降低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 ,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 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 ,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 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的含量 ,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发病后第 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分别为 16 2 5± 2 2 3ng/ml、172 5±2 2 1ng/ml、194 9± 2 11ng/ml、15 5 9± 2 0 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第 1天到第 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呈上升趋势 ,之后下降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 ,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血糖不仅是各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征性病变,而且长期高血糖又往往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也是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3.
朱磊  谢春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151-1154,1158
目的:研究姜黄素是否可抑制血管内皮的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加入外源性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组构造与AS发病早期相似的体外模型,用姜黄素干预后(姜黄素组)观察HUVEC形态的改变及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IL-8]表达的变化。结果:OX-LDL诱导的AS模型内皮细胞增殖减少,ICAM-1、IL-6、IL-8的表达增加,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姜黄素组可减少细胞凋亡,降低ICAM-1、IL-6、IL-8的表达,与OX-LD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能降低内皮细胞炎症损伤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 -R)的表达与神经肽Y(NPY)之间的关系 ,以阐明NPY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方法 :将第 3~ 4代融合生长的hVSMC分成10 -6mol/LNPY组和对照组 ,分别培养 6 ,12 ,2 4 ,4 8h四个时间段后 ,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染色 ,然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下 ,定量观察NPY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DL -R表达的影响。结果 :各时间段中对照组hVSMC的LDL -R表达的平均荧光值分别为 2 5 2 7.4 5± 2 0 9.2 2 (6h) ,2 4 76 .6 6± 2 10 .2 8(12h) ,2 4 4 2 .6 5±189.16 (2 4h)和 2 4 2 8.39± 191.0 3(48h) ,各时间段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各时间段中NPY组hVSMC的LDL -R表达的平均荧光值分别为 2 2 80 .6 8± 174 .5 7(6h) ,1878.81± 15 4 .18(12h) ,184 0 .78±12 3.2 9(2 4h)和 172 1.6 8± 14 3.4 5 (48h) ,与相应时间段的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 9.76 % ,2 4 .14 % ,2 4 .6 4 %和2 9.10 % (P <0 .0 1) ,且各时间段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效应。结论 :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DL -R表达受NPY下调作用的影响 ,可导致LDL -R介导途径障碍 ,从而使LDL在血管壁中沉积 ,这可能是NPY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丹蒌片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水平及高脂血症、血管内皮损伤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所致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测定血脂水平相关的指标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HDL/LDL比值,并测定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指标内皮素(ET)、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采用机械性(导管牵拉)所致大鼠动脉内皮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结果丹蒌片能降低高脂饲料喂养所致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具有明显改善机械性损伤所致动脉内皮损伤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结论丹蒌片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改善动脉内皮损伤大鼠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血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OMI患者及健康老年人 (对照组 )各 32例 ,空腹 12h后查血清脂质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OX LDL、内皮素 (ET 1)和一氧化氮 (NO)水平 ,老年OMI患者给予血脂康 0 .6 g ,每日 2次 ,8周后复查OX LDL、ET 1和NO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OMI患者治疗前血清中脂质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血清中OX LDL和ET 1水平升高 [(1171.1± 5 0 4.2 )对 (4 14.9± 10 7.8) μg/L和 (10 4.48± 32 .30 )对 (6 4.40±18.0 4) pg/ml)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4 4.78± 15 .40 )对 (77.78± 2 5 .79)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经血脂康治疗后 ,老年OMI患者OX LDL和ET 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874.2± 30 5 .0 )对 (1171.1± 5 0 4.2 ) μg/L和 (89.15± 2 0 .78)对(10 4.48± 32 .30 ) pg/ml],NO水平升高 [(5 6 .6 0± 13.6 2 )对 (4 4.78± 15 .40 )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血脂康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减低OX LDL水平 ,保护老年O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XN  Gao Y  Ye J  Wang DW  Liao YH  Ma AQ  Zhu ZM  Zhao BR  Zhao JZ  Hui RT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39-1942
目的 探讨血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sLDL)与脑卒中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 2 %~ 16 %的非变性梯度胶电泳检测经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的 2 0 4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缺血性脑梗死 10 3例 ,腔隙性脑梗死 5 1例 ,脑出血 5 0例 )的血浆sLDL水平。对照 341例 ,性别、年龄匹配并经严格检查排除了脑卒中。观察各组间sLDL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对sLDL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浆sLDL水平为 5 4 %±8%和 5 2 %± 7%明显高于对照组 (4 7%± 11% ,P <0 0 1~P <0 0 0 1) ;脑出血组的血浆sLDL水平(5 0 %± 9%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危险因素中的甘油三酯、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血浆sLDL水平 ,(P <0 0 5~ 0 0 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sLDL >5 0 %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OR值 =3 1,95 %可信区间1 6 4 9~ 5 6 91,P <0 0 0 1) ;sLDL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LDS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因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遗传背景(占发病机制的40%~50%)作用下,患者体内首先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致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物质渗透到血管内皮下并发生滞留。LDL在血管内皮下经过氧化修饰成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这是目前我们所认识到最强的致AS物质。一、AS斑块发生机制:炎症与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雄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DHEA(1,5,50μmol/L)对ox—LDL诱导的HUVECs表达VCAM-1的影响。结果ox—LDL诱导培养HUVECs后,HUVECs VCAM-1表达明显升高,预先用DHEA处理HUVECs可使VCAM-1的表达降低(P〈0.01),且这种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DHEA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钠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普伐他汀钠组、普伐他汀钠联合阿司匹林给药组(联合组)。以高脂饲料方法制备AS大鼠模型,普伐他汀钠组大鼠灌胃给药剂量为0.3 mg/(kg·d),联合组大鼠灌胃普伐他汀钠、阿司匹林剂量分别为0.3 mg/(kg·d)、0.2 mg/(kg·d),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伐他汀钠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均治疗1个月。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活性氧族(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主动脉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主动脉LDL-R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血液中TC、TG、LDL、ox-LDL、MDA、ROS和ICAM-1、VCAM-1含量较正常组与给药组均升高,SOD及GSH-Px表达较正常组与给药组均降低。通过HE染色发现正常组大鼠比模型组大鼠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的泡沫状脂质颗粒沉积。而普伐他汀钠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动脉壁内膜水肿逐渐消失,形态与正常组接近。经Western blot检测各给药组大鼠主动脉LDL-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联合用药在一定程度上比他汀类药物单一治疗AS造成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