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选择 1994~ 1999年 5家煤矿进行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工伤死亡居全死因之首 ,其他依次为恶性肿瘤、肺心病、脑血管病、肺结核、冠心病。煤矿工人平均死亡年龄低于该地区工人平均数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煤矿工人平均死亡年龄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工伤等的平均死亡年龄偏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某矾矿作业工人1986—1995十年间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该矾矿职工全死因死亡率为1123.91/10万,其中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食道癌、肺癌及肝癌。矾矿工人死亡水平高于该矿所在地居民的平均水平,主要死因与煤矿工人也有区别,呈现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巨野县居民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流行分布,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巨野县2009~2012年全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ICD-10死因分类编码,使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巨野县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42.5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慢性病占总死因构成的87.45%。前五位死因顺位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总死因构成的92.06%。各主要死因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论慢性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水平呈上升态势,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由低发状态上升为常发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两个队列(石棉矿工人和煤矿工人)男性共3035人,计58188人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追踪15年(1972.1.1~1987.1.1),结果表明石棉矿工人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高于煤矿工人(SMR 1.43.P<0.05),肺癌SMR 5.72(P<0.01),肝癌、SMR2.39(P<0.05),消化道癌两队列未见差异SMR0.73,(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显示40~50岁组石棉矿工人死亡率和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煤矿工人(P<0.05),且恶性肿瘤高发年龄在40~60岁组,其发病年龄较煤矿工人为早。此外,两队列的第一位死因均为呼吸道疾患,恶性肿瘤为第二位,可见加强防尘,防毒和鼓励戒炳等措施仍是矿山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石棉是多致癌物质,国外已早有报导,国内的调查资料未证实石棉的多致癌作用,但确认石棉工人肺癌高发,消化道癌未见增高。Jacobsen(1982)对煤矿工人死亡率追踪调查26年,死因分析表明消化道癌占第二位,国内王绵珍等(1986)报道煤矿工人恶性肿瘤居死因第二位,为了比较石棉矿工人和煤矿工人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癌的发病情况,作者对1472例石棉工人和2593例煤矿工人两个队列进行了15年追踪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石英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适宜石英砂的二氧化硅检测方法.方法 运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石英砂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并对研磨时间、灰化温度、灰化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焦磷酸法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小于5μm的微粒增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相应增高,研磨到15~20 min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结果趋于稳定.灰化温度在550℃以下对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无影响;与灰化温度550℃时比较,灰化温度600℃时的二氧化硅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灰化温度在600℃时,灰化时间在1 h内石英砂样品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4.231,P值>0.05).与灰化1 h的样品比较,灰化2 h时石英砂样品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10.231,P<0.05).焦磷酸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平均为88.56%±5.75%,红外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平均为21.23%±11.25%,两者的差值为51.42%~8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7,P<0.05).红外法与焦磷酸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无相关性(r=0.411,P=0.072).结论 焦磷酸法测定石英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果明显高于红外法.建议石英砂中游离二氧化硅测定方法首选焦磷酸法.  相似文献   

6.
刘雨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836-1838
目的比较红外光谱法与焦磷酸消化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可行性。方法对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用上述2种方法分别进行测定,比较2种方法测定结果。结果红外光谱法与焦磷酸消化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0~100.03 mg范围内与吸光度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08%~95.0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21%(n=5)。结论红外光谱法可以实现高精度快速批量检测,可以逐步取代焦磷酸消化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尘肺和接尘本身对肺癌进展的关系。为此作者在一家金属矿进行了接尘工人的定群死亡率研究。该矿是以硫化铜为主的硫化矿。调查对象为1967~1988年期间在册的370名男性矿工,其中246名为接尘工人,124名为未接尘工人。死者以死亡诊断书为准,死因根据日本国内死因标准确定。该矿的游离二氧化硅浓度为10%左右。观察期间的标准人口以厚生省每年的人口动态统计中所记载的日本男性公民的死因别死亡状态为基准。SMR的计算为观察值/预期值×100。显著  相似文献   

8.
徐兴  沈洪兵  姚根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06-1107
目的探究泰兴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将数据导出,用ICD-10分类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对2010年该市居民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泰兴市死亡率为727.03/10万,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神经系统疾病。男性的死亡首位是恶性肿瘤,构成比45.85%;女性的死亡首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比为40.27%。该市的伤害死亡人数占全死因人数的9.36%。0~4岁组死因以新生儿异常占首位,达到40.91%;5岁~年龄段的死因主要为伤害,占45.84%;15岁~年龄组以恶性肿瘤为主,达到54.5%;60岁~组居民的死因构成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46.81),第2位为恶性肿瘤(31.06%),第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10.21%),前3位死因占总死因的88.08%。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该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伤害死亡比例也较高,需要扩大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及农村妇女的心理素质,加大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投入。  相似文献   

9.
266例煤矿工人创伤死因分析包头医学院卫生系(包头市昆区钢铁大街,014010)高梅海渤湾矿务局总医院高彤高继贤煤矿工人创伤死亡率高,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影响极大。为预防和减少创伤死亡的发生,对某矿266例创伤工人死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劳动卫生     
飞行负荷对民航飞行人员血脂水平的影响;通化钢铁公司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及防治方法;铅作业工人热应激蛋白70水平的分析;井下煤矿工人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现状分析;铁矿工人队列死因研究;职业接尘及吸烟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比较的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煤矿工人是一批比较特殊的职业人群,其所处的作业环境及慢性病对其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影响。本文收集了邵武煤矿从建矿至1996年6月的所有400例男性死因,从全死因分析的角度[1]就有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描述分析。1材料和方法本文调查人群为邵武煤矿建矿以来包括1958~1996年6月30日所有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人员经核查后填写矿工病死因登记表,所有死亡原因均经矿以上医疗部门确诊,按1979年国际疾病和死因分类(ICD-9)中的规则确定根本死因并进行分类,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计算各种死亡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D’;以1986~1988年福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济南市死亡个案的漏报情况,为制定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捕获一再捕获方法(Capture - Mark - Recapture,CMR),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全市各县区根据2015年度各乡镇(街道)死因监测数据质量水平,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的所有家庭均为调查家庭,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家庭的所有成员。从当地公安、民政和村(居委会)搜集人口死亡情况,再与死因登记系统已报告的死亡资料进行比对,计算漏报率。结果 2015年济南市死因监测漏报率为9.21%。其中,农村死亡漏报率较城区高2.23%(95%CI:1.17%~3.29%)。0~4岁组较其他年龄组高18.99%(95%CI:9.58%~28.40%)。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0.90%(95%CI:-5.28%~7.08%),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死亡漏报率,调整后的2015年济南市居民粗死亡率为731.45/10万,调整后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8.33岁。结论 济南市死因监测系统死亡漏报情况不容忽视,应规范死因报告管理,逐步提高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同时,使用捕获一再捕获方法可以校正低估的粗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适时开展漏报调查,是有效弥补常规监测不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煤质煤尘对尘肺患病的影响。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3种不同煤质的12个煤矿进行尘肺患病率、历年粉尘浓度、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褐煤、烟煤、无烟煤作业场所历年平均粉尘浓度(mg/m^3)分别为68.75、24.01、17.18,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别为11,07、59.77和13,78。褐煤、烟煤、无烟煤煤矿工人尘肺患病率(%)分别为0.15、6.70、1.58。褐煤矿接尘工人尘肺患病率明显低于烟煤、无烟煤矿工人(P〈0.001)。结论广西煤工尘肺患病率以烟煤矿最高,无烟煤矿次之,褐煤矿最低。不同煤质煤矿尘肺患病率差异除了与粉尘浓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有关外,还可能有其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修订煤尘卫生标准时,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煤质制订相应的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1994~1995年0~14岁儿童意外死亡前瞻性调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为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 1994~1995年对江苏省 4个市、9个县的 2 19万人口进行 0~ 14岁儿童意外死亡前瞻性调查。结果表明 :江苏省 0~ 14岁儿童年均意外死亡率为 53.0 /10万 ,意外死亡占总死亡 37.6% ,为 0~ 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 ,其中婴儿意外死亡占总死亡 15.3% ,为第 4位死因 ,1~ 4岁和 5~ 14岁儿童意外死亡占总死亡70 % ,为首位死因。全省及农村 0~ 14岁儿童意外死亡顺位是溺水、意外窒息和车祸 ,在婴儿意外死亡中有 85%是意外窒息 ,在 1~ 4岁和 5~ 14岁儿童 ,溺水是第 1位意外死因 ,分别占意外死亡的 70 %和50 % ,在城市 ,儿童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车祸。  相似文献   

15.
报道:通过对阳城县82例尘肺患者死因的初步分析,结果该县尘肺患者主要死亡于并发消化道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存活年限与接触粉尘的浓度成反比,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成正比。因此,降低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加强个人防护,预防并发症,是延长尘肺患者存活年限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实验室粉尘质量控制样品(质控样品)的制备方法.方法 使用球磨机、粉尘筛、干燥箱及混合容器等仪器设备制备粉尘质控样品,用焦磷酸法测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并对粉尘质控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结果 本次使用的铁矿石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57%,粉煤灰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8.21%,石英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97.36%.将石英粉尘分别与粉煤灰粉尘、铁矿石粉尘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的两种粉尘质控样品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别为10.52%和4.58%,经均匀性检验,每种样品内10个样品之间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均匀性的要求.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粉尘质控样品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某煤矿工人10年全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煤矿工人因工伤死亡情况,以便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我们于1995年10月对某煤矿1983~1992年的全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死亡资料由该矿工会、户籍、医院等部门提供,疾病采用ICD—9分类编码进行分类。1.2...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中国城乡1~14岁儿童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我国1~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降低儿童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国和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中国1~4岁、5~9岁和10~14岁儿童前5位死因有所不同,但意外伤害和中毒在各年龄组均为首位死因,占总死亡构成的41.20%~50.91%.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和中毒死亡率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农村地区1~4岁儿童居世界第四位,5~14岁儿童居世界第一位.结论 我国1~14岁儿童首位死因是意外伤害和中毒,我国农村地区意外伤害和中毒的死亡率在世界50个国家范围内属于高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慈溪市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2000-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中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伤害的首位死因是溺水,其次是交通事故,溺水和交通事故占儿童意外死亡的81.45%。伤害死亡男、女比例为1.96∶1,男童伤害死亡率(32.14/10万)显著高于女童(16.51/10万)。儿童伤害的年均死亡率为24.39/10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比一直处于40%左右水平。结论伤害是慈溪市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预防儿童伤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四川省居民意外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四川省意外死亡的特征.方法 按照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方案,对四川省2004-2005年10个县(区)居民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意外死亡率为64.99/10万,占全死因的10.85%,居全死因的第4位;男女意外死亡率分别为86.61/10万和42.22/10万,男性高于女性(x2=789.758,P<0.01);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分别是男、女居民意外死亡的首位死因.除0岁组外,意外死亡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淹死是0~4岁和5~14岁年龄段意外死亡的第1位死因,分别占该年龄段意外死亡的56.44%和52.74%,自杀是15~24岁和50~59岁年龄段意外死亡的第1位死因,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25~49岁年龄段意外死亡的第1位死因,意外跌落是60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1位死因.结论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是主要的意外死因,政府应加大关注力度,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