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CEAmRNA为靶基因 ,运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 2 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 ,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CEA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Survivin mRNA、CEA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CEA mRNA表达情况,探求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早期血道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敏感指标。[方法]RT-PCR法检测50例大肠癌患者及50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及CEA mRNA的表达。[结果]Survivin mRNA和CEAmRNA在大肠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0%(27/50)和62.0%(31/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指标阳性率在大肠癌复发转移组与原发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指标阳性表达率与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无关(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的敏感性(P〈0.05),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转移组双阳性率与原发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urvivin mRNA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早期血道微转移的指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联合检测survivin、CEA相对单项指标检测显著提高了检出率,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大肠癌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血清层粘连蛋白在大肠癌中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含量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术后含量的变化,了解其对大肠癌预后的判断、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和转移的意义,并通过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比较,评价血清LN对大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大肠癌患者血清LN、CEA、CA242含量.结果血清LN检测对44例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为84.1%,敏感性为92.7%,各Dukes分期大肠癌患者血清LN含量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且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LN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Dukes C、D期组血清LN含量高于Dukes A、B期组(P<0.05);血清LN含量术后较术前降低(P<0.05).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LN阳性率高于CEA和CA242(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LN含量的检测对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和与良性病变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6.
巢式RT-PCR检胃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及CEAmRNA的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 5 2例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 2 0mRNA及CEAmRNA的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2 .3 % (2 2 /5 2 )及 5 1.9% (2 7/5 2 ) ,CK 2 0mRNA和CEAmRNA两者中至少 1个基因为阳性的表达率为 63 .5 % (3 3 /5 2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表达与胃癌的远处转移有关 ,CEAmRNA表达、CK 2 0mRNA和CEAmRNA都表达、CK 2 0mR NA和CEAmRNA两者中至少 1个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 (P <0 .0 5 )。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CK 2 0和CEA的RT PCR检测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联合检测CK 2 0mRNA和CEAmRNA可增加外周血循环癌细胞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 方法: 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 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CEAmRNA、CEA及VEGF检测在诊断肿瘤微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海涛  侯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9):679-683,686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表达、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在诊断恶性肿瘤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3例临床确诊远处转移,23例无确切临床转移征象),17例健康体检对照者,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RT-PCR)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并联合检测血清VEGF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血清CEA的水平(化学发光法)。结果13例远处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11例(84.6%),23例未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6例(26.1%),17例健康对照组CEAmRNA表达均阴性,肿瘤转移病人外周血CEA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病人;血清CEA在远处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处转移患者的VEGF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在肿瘤转移诊断中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结果:70例大肠癌患者中有30例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2.9%,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ukesC和Dukes D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高于Dukes A期大肠癌患者(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比手术前的阳性表达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阳性表达同肿瘤的分期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22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结果:在良性肿瘤组及正常人组中,CEA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和61%,二者联合检测阳性(至少一项阳性)率为72%,较单项阳性率高(P>0.05).二者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微转移检出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Ⅲ期21.4%(3/14),Ⅰ、Ⅱ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TU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VS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UPA,PA1-1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20名健康人群血浆UPA,PA1-1浓度,以及48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UPA,PA1-1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CEA浓度。结果:UPA、PA1—1在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追踪22例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浆UPA、PAI-1浓度变化,其浓度显著下降。血浆UPA在DukesC、D期,以及转移的患者中浓度较高。而PA1-1在DukesD期患者中明显升高。血浆UPA,PA1-1浓度有微弱的相关(r=0.523)。在早期诊断中,UPA、PA1-1的敏感性分别为78.17%、39.58%。特异度分别为90%、95%。多个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明显上升,其中UPA和CEA联合检测效果最佳,敏感度83.33%。结论:UPA、PAI-1在结直肠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早期诊断指标,UPA好于CEA和PA1-1。联合检测UPA与CEA,准确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PKC-α,CyclinD1和Cdk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PKC-α,CyclinD1和Cdk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KC-α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1/47(66.0%)与大肠正常组织3/15(20.0%)及腺瘤10/21(47.6%)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明显相关(P〈0.05)。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47(55.5%),28/47(59.6%),与正常组织中表达2/15(13.3%),1/15(6.70%)及腺瘤组织中表达8/21(38.1%),9/21(42.9%)相比呈递增趋势(P〈0.05)。大肠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CEA水平关系不大(P〉0.05);Cdk4阳性表达则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PKC-α,Cy-clinD1和Cdk4的高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呈明显相关,对判断大肠肿瘤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当前除临床病理分期被广泛应用外,分子分期可以使结直肠癌的分期更准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个或某一类转移相关标志物过表达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1998年95例结直肠癌的石蜡标本,用组织阵列仪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黏附分子(Homing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ariant-6,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atalloproteinase-2,MMP-2)、COX-2(cyclooxygenase-2)、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复发转移率的差异和多个肿瘤标志物过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Dukes’A、B期患者中,CD44v6、EGF和EGFR蛋白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0.9%、38.1%和27.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8.3%、8.8%和11.8%(P=0.045、0.022和0.047);Dukes’C期患者中,MMP-2、COX-2和VEGF蛋白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为73.3%、69.2%和62.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37.5%、25.0%和25.0%(P=0.045、0.017和0.049)。Dukes’A/B期中4~6个以上指标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高于1—3指标阳性组,而5年生存率低于1—3指标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和0.030):而Dukes’C期中两组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v6、EGF和EGFR蛋白过表达与Dukes’A/B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MMP-2、COX-2和VEGF蛋白过表达与Dukes’C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对于DukesA/B期患者,肿瘤转移标志物高表达越多,复发转移的概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72-4术前联合评估结直肠肿瘤分期的价值。方法:纳入130例结直肠癌患者,于术前3天测定血清CEA、CA19-9、CA72-4、CRP和SAA的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术前SAA与CRP、CEA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647(P=0.000)和r=0.295(P=0.001);CRP(P=0.021)、SAA(P=0.036)、CA19-9(P=0.017)在不同的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CRP、SAA和CA19. 9诊断Ⅱ ~Ⅳ期结直肠癌的ROC曲线,SA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4(P=0005),CA19.9的AUC为0.664(P=0008),CRP的AUC没有统计学意义;以血清SAA值≥2.665mg/L为阳性,或CA19-9值≥8.705U/ml为阳性联合诊断Ⅱ ~Ⅳ期结直肠癌的准确度为75.6%,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34.5%。结论:炎性介质和肿瘤标记物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SAA和CA19-9筛选Ⅱ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静  荣福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3):491-494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mRNA阳性率为93.75%(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外周血及淋巴结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建立外周血中定量检测CEA mRNA的方法,并探讨CEA mRNA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A。结果 5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84%,与正常对照组(20人无1例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 阳性率为22%与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CEA mRNA表达阳性率32.3%,与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建立了SYBRGREEN 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CEA mRNA表达的方法,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外周血中CEA含量以及淋巴结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角蛋白(CK)19、黏蛋白(MUC)-1 mRNA水平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0例大肠良性腺瘤患者(良性疾病组)及90例CRC患者(CRC组)的外周血CK19和MUC-1 mRNA水平,并分析两者与CRC临床病理参数(Dukes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CRC组CK19 mRNA阳性率为58.9%(53/90),均高于健康组的0和良性疾病组的5.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MUC-1 mRNA阳性率为52.2%(47/90),与健康组的60.0%(12/20)和良性疾病组的50.0%(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和良性疾病组CK19 mRNA、MUC-1 mRNA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中CK19 mRNA和MUC-1 mRNA阳性率均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 结论 CRC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外周血中CK19mRNA、MUC-1 mRNA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提示两者可能在CRC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MR及MR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增生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796±0.171)×10^-3mm2/s和(1.058±0.2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854×10^-3mm2/s作为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86.96%和80.43%。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