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11)
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的药量《伤寒论》方剂堪称中医方剂之祖。一方面,伤寒方之疗效经得起千百年临床的检验,用之不衰;另一方面,伤寒方示后业以组方之法度,被效法不止。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一方缺)不仅有药物组成,而且每味药皆示用量。对伤寒方,熟记其药味组成外,是否要注意其药量?此为习伤寒方者必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药物的绝对量方剂中每味药的具体用量称绝对量。对伤寒方中药物的绝对量应注意二个问题:1.计量单位。《伤寒论》以斤、两、株;方寸匕、钱匕;升、合;尺;枚、个等为单位。此为汉  相似文献   

2.
生姜功用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既是美味之品,又是药用之佳品。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113方中,就有39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91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四;在其所著《金匮要略》200余方中,就有51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156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三,可见其功用之重要。生姜既可作主药,还可用作佐药、使药,只要运用得宜,  相似文献   

3.
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风湿病诊治工作已近30年,在此期间不断摸索探讨,本文重点回顾我治疗此病及相关各病的认识管见。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源于《内经》,奠基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建立了中医痹证辨证用药体系,其方具有药少力专、针对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局限, 也不乏其片面性,其一,用药偏温;其二,虽然也用参芪之品,但扶正力度不够,特别对于顽固痹证的治疗,除补益气血,还要补益肝肾。风湿病的完善充实于后世医家,经方的灵活化裁,不失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法,以阴阳为纲,辨风、寒、湿、瘀、毒之偏盛,察气、血、肝、肾之虚实,把经…  相似文献   

4.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7.
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进 《中医杂志》2007,48(11):1043-1044
桂枝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药物,其在经方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该药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经方中运用桂枝的经验十分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讨该药的配伍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经方颇有现实意义。1桂枝与甘草桂枝为温中之品,甘草甘缓补中,二药是仲景用药频次最高的两味药。《伤寒论》中用到甘草70次,桂枝41次;《金匮要略》中用到甘草76次,桂枝48次。从二药同用的情况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57方。用桂枝时,桂、草同用的情况,《金匮要略》至少在六成以上,《伤寒论》更是高达九成以上。甘…  相似文献   

8.
赵敏  曹珊 《光明中医》2023,(18):3523-3526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阴阳平衡。平调阴阳是中医治病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固阳护阴的扶正思想贯穿全篇。此文从阳虚者益其阳、阴虚者益其阴、阴阳俱虚者兼治之3个方面,总结了《伤寒论》“固阴阳之本以扶正”思想及其用药特点,发现仲景补阳常用桂姜附、护阴多喜芍药、擅配伍药食同源之品扶正,治中有防,尤重视预防医源性伤阴,对启迪后学及指导临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10.
浅议桂枝汤与中风表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一首方剂,被后世尊为群方之首,其主治之证后世亦多认为是中风表虚。今细读《伤寒论》之经文,始觉张仲景本意并非如此。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桂枝汤治疗中风表虚证,这似乎已成为我们中医界的定论。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溯古察今,细细品味,才觉并非已成共识。我们先看看几位古代医家的论述: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论经络》中记载:“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才见身热头痛,便发汗,不知汗孔闭而用麻黄,汗孔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宋·成无几《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中的《桂…  相似文献   

11.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从辨识证候到处方用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虽源于《黄帝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有机结合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刘渡舟先生认为:"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院开展"精读经典,践行临床"的学习以来,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辅导培训,使我对《伤寒学》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将笔者对中医《伤寒论》的认识浅谈如下。1对《伤寒学》的产生于演变的认识《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00—219年),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近1800年的历史,其形成与确立成果是历代医家潜心研究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研究方法,对于《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的挖掘、整理和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最早研究伤寒学的晋代开始,从整体上就《伤寒论》研究方法及今后的设想,谈一家管见,冀求斧正。一、《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沿革研究《伤寒论》者首倡于晋·王叔和,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迄今为止,系统注释《伤寒论》者竟达约800家之多。由于社会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各有所异。使伤寒之学不断发展。 (一)晋、唐侧重临证的研究方法这一时期研究《伤寒论》多从临证上着眼,阐幽发微,其特点,诚如韩愈所谓“寻堕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脉证研究由晋·王叔和开其先河,他著《脉经》,从脉证角度上绍述伤寒,  相似文献   

14.
半夏生姜药对在《伤寒论》中共计出现于10首方中。《金匮要略》中可见于13首方中;而半夏干姜药对在《伤寒论》中出现于5首方中,在《金匮要略》中见于12首方中.两组药对均为仲师所惯用于治疗伤寒与杂病,兹将仲师对两药活踊之规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昔日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直至今日它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其学术思想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其重视阳气的思想贯穿整部著作。重阳就是重视阳气,或者说是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整部《伤寒论》以伤寒立足,从原文到组方用药,再到方后煎服法,处处都体现仲景的重阳思想。  相似文献   

16.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古代在临床医疗给药方面,其内容之丰富及应用的科学性比之今日并不逊色。其中某些用药方法具有其独特之处。现就历代中医书籍中的有关给药手段(包括给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等),浅述管见。给药方法的开创与发展中医给药方法,从有文字记载始,可上溯至公元前一二千年的商朝伊尹首创汤液。其后随着医药的发展,其给药手段、用药方法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至东汉张仲景,则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和给药方法。《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列有的给药方  相似文献   

18.
一、医史考证:(1)张仲景未曾撰用《素问》。据考证,《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后人增入,证明张仲景并非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2)医经、经方自古有别。其区别在于学术根源不同,医经重在脏腑经络运行生理,而经方重在疾病反应症状及对证治疗方药,这就决定了《黄帝内经》与《汤液》学术理论有一定不同。《汤液》是《伤寒》祖祢,《黄帝内经》只不过是《伤寒》的东邻。(3)《黄帝内经》并非中医学术惟一源头。(4)《阴阳大论》为叔和所撰。《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已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针灸应用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8-39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撷《灵》、《素》之精华 ,采百家之古训 ,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施 ,辨证灵活准确 ,用药精巧恰当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 2 7条 ,仲师运用六经辨证 ,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确立了“伤寒三阳经病 ,实热证居多 ,宜用针法 ,三阴病虚寒证居多 ,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亦善于中医辨证 ,细察疾病的变化 ,进行针灸治疗 ,或者针药并治 ,以增强疗效。1 治疗方法之特色1.1 实证宜针 ,虚…  相似文献   

20.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方之祖。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其中就麻黄一药,不但运用广泛灵活,而且用法出奇多端,为后人组方用药拓途指向,扬镳树帜,以示典范。余修医业不精,虽升仲景堂而未能入其室,耽味仲景书近30年,深感仲景方精、药少、效佳、果验,不勉引起考稽其组方用药方法。现就仲景用麻黄伍他药治疗不同病证的情况总结如下,敬请同道指正。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曰:“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本经》为春秋战国时期著作,从春秋至两汉,除此书无本草可考。只就《伤寒论》序文中所提到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语来看,《胎胪药录》早已失传,其内容面目后人不复见,无从考证张仲景用药与此书的关系。《本经》中叙述麻黄为辛温发表药,主治中风、伤寒与温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已大大超越《本经》所述的治疗范围,究其原因,不外用麻黄配伍不同的药物。例如麻黄汤中麻黄配伍桂枝发汗解表,治伤寒表实证;伍杏仁宣肺平喘。麻杏甘膏汤中麻黄配伍石膏清宣肺热,治疗肺热喘汗证。麻黄升麻汤中麻黄配伍升麻发散寒邪,升举阳气,治疗上热下寒的阳郁证。麻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