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p53和nm2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53和nm23蛋白表达与癌组织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41例大肠癌组织中p53和nm2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53和nm2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5%和53.7%,p53过表达、nm53低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p53过表达在低分化腺癌中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P〈0.01);而nm23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nm23低表达与p53高表达有相关性。结论:p53高表达、nm23低表达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p53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大肠癌组织浸润与淋巴转移可能与多基因异常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c-erbB-2、p53、bcl-2和nm23-H1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erbB2、p53、bcl2和nm23H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原发性肺癌组织中4种基因的表达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58例肺癌中,31例(5345%)p53过度表达,18例(3103%)bcl2过度表达。cerbB2与nm23H1在10例小细胞肺癌(SCLC)中未见表达。而在4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s)中两者过度表达率均为50%。cerbB2与nm23H1表达呈正相关(P<005)。腺癌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5)。p53、bcl2蛋白表达在肺癌分化程度中呈负相关(P<005)。nm23H1、p53和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cerbB2、p53、bcl2和nm23H1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肺癌中MTS1/p16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癌中MTS1/p16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8.1%和59.7%。腺癌p16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PI分级为Ⅱ级的p16蛋白表达显著高于Ⅳ级(P<0.05)。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p53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53蛋白的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不同PI分级中p53蛋白的表达,Ⅳ级明显高于Ⅰ级(P<0.05)和Ⅱ级(P<0.05),Ⅲ级明显高于Ⅰ级(P<0.05)和Ⅱ级(P<0.01)。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结论: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均有促进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p16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细胞分化有关,p53蛋白过表达对肺癌细胞的转移起重要作用。抑癌基因p53对MTS1/p16基因无明显调控作  相似文献   

4.
p53和nm23联合表达对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53 和nm23 表达作为食管鳞癌转移标志物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 例原发性食管鳞癌中p53 和nm23 蛋白表达。结果:63-53 % (54/85) 肿瘤呈p53 阳性表达,p53 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TNM 分期有关(P值均为0-001)。40 %(34/85) 肿瘤为nm23 低表达。nm23 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有关( P值分别为0-032、0-001、0-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p53 和nm23 表达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OR值分别为6-984 和0-08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nm23 表达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因素(珘b= - 0-8481 , OR= 0-181, P= 0-0001) 。p53阳性肿瘤具有高度淋巴结转移的倾向(珘b= 0-3150, OR=2-284,P= 0-0565),其它临床病理学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未见明显关系(P> 0-05) 。p53 和nm23 异常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s= - 0-3849 ,P= 0-0003),在促进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过程中起联合作用。结论:p53 和nm23 联合表达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中Cath-D、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达蛋白(nm23-H1)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以兔抗Cath-D、鼠抗nm23-H1抗体标记60例食管癌和5例正常的食管粘膜。观察不同分化程度和组织类型食管癌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癌组织Cath-D阳性36例(60.0%),nm23-H1阳性35例(58.3%)。Cath-D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均无关(P>0.05);而nm23-H1蛋白的表达则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预后无关(P>0.05)。结论:nm23-H1可作为一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但Cath-D、nm23-H1与预后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A B C 法检测36 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 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的表达。结果:76 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 % 、605 % 和118 % ;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 E G F R 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 P< 005) ,且转移灶的 E G F R 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 P< 005) ;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 m23 H1 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 P< 001)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 E G F R 的阳性表达与n m23 H1 的表达有负相关( P< 001)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E G F R 的过表达,nm23 H1 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E G F R,nm23 H1 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bcl-2、p53蛋白及PCNA表达与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随访41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p53、PCNA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高分化RMS42.8%和14.3%(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p53、PCNA阳性率均为86.7%,亦明显高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阳性率33.3%和41.7%(P<0.05)。而bcl-2在低分化RMS阳性20%显著低于高分化71.4%(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阳性率13.4%明显低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41.4%(P<0.05)。p53与bcl-2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53阳性率越高,而bcl-2阳性率越低。结论:PCNA、p53、bcl-2蛋白表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RMS的生物学特性,p53、bcl-2可作为肿瘤预后显著相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nm23基因产物/NDPK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研究103例大肠癌手术标本中nm23基因产物/NDPK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显示:大肠癌原发灶中NDPK表达阳性率76.7%;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90.5%,伴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67.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大肠癌浸润肠壁深度和Dukes'分期的进展,原发灶中nm23/NDPK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统计学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1、P<0.05);nm23/NDPK表达阳性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8%和54.4%,明显高于NDPK阴性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37.5%和20.8%),统计学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5、P<0.005)。我们认为:nm23基因在大肠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测定大肠癌组织中nm23基因产物/NDPK的表达状况,有助于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了解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p53、ras p21、c-erbB-2和nm2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癌基因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 例肺癌行p53、rasp21、cerbB2和nm23 的检测。结果:癌组织中阳性反应检出率分别为46-6% 、24-1 % 、50-0 % 和53-4 % ,腺癌和差分化癌ras p21 、cerbB2表达高于鳞癌和分化好的癌( P< 0-05) ,术后长期生存患者rasp21 、cerbB2 表达低于短期死亡患者(P< 0-05 ,P< 0-01),吸烟患者ras p21 表达高于不吸烟患者(P< 0-05) ,淋巴结癌转移阴性组nm23 表达高于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组( P< 0-01),p53 与ras p21、cerbB2 阳性表达具有协同性( P< 0-05) 。结论: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与rasp21 、cerbB2 的激活和p53 、nm23 的失活密切相关,部分基因的改变存在协同性,ras p21 基因的激活与吸烟有关,ras p21、cerbB2 的检测对判断肺癌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0%;(2)粉刺型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粉刺型,而且c-erbB-2阳性率相差有显著性(P<0.05);(3)坏死、核异型性、核分裂数与c-erbB-2、p53、PCNA的表达有关,其中,坏死与PCNA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核异型性与c-erbB-2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无论病理形态还是生物学行为都是异质性的,除了组织学亚型,某些形态指标以及c-erbB-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也可作为恶性度指标。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微血管数(MVQ)与转移、预后的关系,MVQ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结果MVQ在7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均数是57.82±22.22。MVQ与淋巴结转移、c-erbB-2、组织蛋白酶D(癌细胞)的表达无关;MVQ与远处转移(10年内)、PCNA、组织蛋白酶D(间质细胞)表达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1);而与nm23-H1、5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生存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m23-H1、c-erbB-2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85例结直肠癌中nm23-H1、c-erbB-2基因的蛋白产物。结果:DukesD期结直肠癌中nm23-H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DukesA、B、C各期(P<0.01),c-erbB-2基因表达则显著高于DukesA、B、C各期(P<0.01),两基因在DukesA、B、C各期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H1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呈负相关,c-erbB-2呈正相关,但两基因与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两基因在蛋白水平上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大肠癌细胞p53蛋白表达和DNA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青年人大肠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DNA含量。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光度术(FCM)。结果:青年组大肠癌细胞DI值(1.30±0.17)显著大于老年癌组(1.10±0.09)(P<0.01),且细胞增殖指数(PI)亦明显大于后者(24.9%±6.5%vs20.2%±4.7%)(P<0.05)。青年组大肠癌中DNA异倍体癌发生率为87.1%(27/31),而老年癌组仅为28.6%(4/14),两者之间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p53蛋白表达量青年患者(FI=1.34±0.26)显著大于老年患者(FI=1.15±0.25)(P<0.01)。在青年大肠癌中,粘液癌和侵犯周围软组织者,其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100%,95%)分别高于腺癌和浸润较浅者(67%,58%)(P<0.05),而且低分化癌和有局部淋巴转移者p5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93%,100%)也较高、中分化癌和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69%,68%)为高。结论:在DNA水平上,青年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高于老年大肠癌;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青年大肠癌恶性度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nm23-HImRNA表达水平与人肝细胞癌转移倾向的相关性,同时进行定位分析,采用地高辛标记的nm23-HI反意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人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ImRNA进行检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杂交染色阳性者为胞浆型颗粒状或团块状。nm23-HImRNA表达水平与人肝细胞癌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nm23-HI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大小、肝脏疾病背景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P>0.05)。  相似文献   

15.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技术,检测88例胃癌组织中K-ras、H-ras、C-myc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mRNA.其阳性结果分别为78.4%、70%、58%和38.6%,胃癌癌旁移行区正常粘膜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18.2%、17%、19.3%、21.6%和0、0、0、3/5,与肿瘤区相比较,除nm23外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K-ras、H-rasmRNA表达在在细胞膜内侧,C-mycmRNA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nm23-H1mRNA表达在胞浆内。4种癌基因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病人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  相似文献   

16.
bcl-2、p5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bcl2 、p53 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4 例乳腺癌及30 例乳腺良性病变的表达。分析bcl2、p53 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bcl2 与p53 表达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呈负相关( P< 0-05) 。bcl2 和p53 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05) ,bcl2 表达随分级增加阳性率降低,p53 则相反。p53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 。bcl2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05) 。p53 表达复发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bcl2 表达与有无复发无关(P>0-05)。p53 表达阳性率≤5 年生存组明显高于> 5 年生存组,呈负相关( P< 0-05);bcl2 表达与生存期无关(P> 0-05) 。结论:bcl2 表达与预后无关,其阳性表达可反映肿瘤属分化较好或属早期阶段。p53 可单独作为预后指标;p53 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广西不同地区肝细胞癌(HCC)p53基因249密码子(cd249)的突变热点与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62例石蜡包埋HCC组织中上述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癌旁肝组织HBsAg表达。结果:广西HCC高发区及低发区病例p53基因cd24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69.2%及20%(P<0.01)。癌旁肝组织HBsAg的阳性率为81%及100%(P>0.05)。p53基因突变热点与AFB1严重污染及HCC高发有密切关系,而与HBV感染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出现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p53热点高频率出现表明了当地AFB1的严重污染及HCC发生的主要地区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53蛋白表达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GFR和p53在61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提示:正常大肠粘膜未发现EGFR和p53阳性表达,而两者在大肠癌均有较高表达(77.04%和55.75%)。EGFR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P<0.05)。p53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大肠癌生存率随EGFR和p53表达增高而降低,其中两者4年生存率>65%表达组均明显低于<25%组(P<0.05),EGFR-LI和p53-LI与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结果表明:EGFR和p53表达与大肠癌的进展程度有关,该两项指标对大肠癌临床诊治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枸橼酸-LSAB-微波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18例原发性胃场组织标本p53蛋白的异常表达。结果阳性表达率为61%(72/118),其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P<0.01)。对生存期的研究显示p53蛋白阳性的胃癌患者预后差,术后生存期短(P<0.01),表明原位检测p53蛋白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1)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明显不同,前者p21WAF1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生物学特性较后者为好。(2)ER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生物学特性得以改善。结论乳腺癌细胞ER状态与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