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按入院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SRBC)的比例,以100 ml∶1U为比例单位,将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SRBC=1∶3,n=32)、中比例组(FFP∶SRBC=1∶2,n=43)和高比例组(FFP∶SRBC=1∶1,n=45);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果。结果输血1 d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低比例组,蛋白C(PC)、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切线与水平夹角(α-Angle)及最大振幅(MA)均高于低比例组(P<0.05);高比例组D-D显著高于低比例组,FIB和MA高于中比例组(P<0.05)。结论输注时提高血浆浓度可有效改善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同时改善TEG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收治的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FP与RBC输注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小于1∶2,n=66)、中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为(1∶2)~(1∶1),n=37]、高比例组(FFP与RBC输注比例大于1∶1,n=17)。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水平,FFP、RBC、血小板血小板的输注量及预后。结果中比例组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低于低比例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输血后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高于另外2组,钙离子(Ca2+)水平明显高于中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围手术期FFP、RBC、血小板的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中比例组FFP的输注量明显低于高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总住院时间、治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按照FFP与RBC输注比例为(1∶2)~(1∶1)进行输血,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输注总量,节约医疗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CRYO)联合输注治疗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9例)单独输注FFP,观察组(43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前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单独输注FFP组相比,联合输注组PT、APTT、TT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止血率明显增高。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5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分为LP组(低比例1∶3)、MP组(中比例1∶2)与HP组(高比例1∶1),比较3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输血情况、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前3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患者PT与APTT明显升高,FIB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PT和APTT低于LP组,FIB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小板、红细胞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可明显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大量输血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适当提高其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疗效,为临床安全、有效、科学地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查阅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某院急诊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共输注186例次。按24h内FFP输注量共分6组,并对输注FFP前后24h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清蛋白(ALB)的变化进行统计。结果凝血功能检测显示,第1、2、3组患者(FFP≤600mL、600~2 000mL、2 000mL)于输入FFP后24hPT、APTT值均降低,FIB值均升高,第3组患者PT、APTT均高于第1组,且两组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FFP≤200mL、200~600mL、600mL)中,第4组与第5组患者PT、APT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输血后PT和APTT均高于第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第1、2、3组患者于输入FFP后总蛋白与清蛋白与输入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中,第4组患者输血后TP和ALB均高于第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与第6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TP、ALB均高于第4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内新鲜冰冻血浆足量输注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输注量越多,其补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将275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其中输血治疗组85例,非输血治疗组190例;监测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以探讨预防性输注FFP的临床价值。结果 1)输血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T和INR与非输血治疗组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的PT、APTT、INR、FIB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logistics回归分析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的PT和INR cut-off分别为31s、2.55,其对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结论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小剂量预防性输注FFP改善凝血功能效果不佳,预防性输注FFP不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独立性因素,但当PT或INR达到一定阈值时输注FFP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输血治疗的94例创伤性患者,根据输血量进行分组,其中48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需少量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D及FDP水平。结果输血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APTT、PT、TT、D-D及FDP均较输血前及对照组高,FIB较输血前及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D-D、FDP较输血后1 d降低,FIB较输血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FIB、D-D及FDP与输血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四项、D-D及FDP改变,可能造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输血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引发相关并发症,提升大量输血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24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浓缩红细胞(CRBC)的比例,以100mI。:1U为比例单位,将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CRBC:1:3,n=20)、中比例组(FFP:CRBC=1:2,n=33)和高比例组(FFP:CRBC=1:1,n=44);比较3组凝血指标、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24h内输注红细胞量、血小板量、冷沉淀量的差异。结果大量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3项凝血指标与低比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量输血后,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及24h内输注红细胞量、血小板量、冷沉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适度提高血浆输注的比例,有利于预防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最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1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在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2例U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首次输注PRBC6u+FFP 6u后按1∶1重复输注,对照组首次PRBC 6u+FFP 4u后按6∶4重复输注,输血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综合考虑,适当个体化优化输血方案。比较两组住ICU后24 h、48 h、72 h患者的HB、PT、APTT、FIB水平,PRBC、FFP、冷沉淀、PLT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ICU后72 h的PT、APTT明显改善,收住ICU后24 h、48 h、72 h FFP用量明显增多,ICU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1∶1 PRBC和FFP可有效改善UHS收住ICU后72h的凝血功能、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74例行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冰冻血浆。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结果:两组术前1 h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 d,对照组FIB、TT、APTT、PT较术前1 h有所下降,而实验组FIB、TT、APTT、PT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行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过程中,及时输注冰冻血浆,可有效弥补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状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成分输血疗效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4年62例产后24h内出血量≥2 000mL,输注红细胞≥10U的产科出血患者成分输血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共输注红细胞悬液1 022U、新鲜冰冻血浆1 441U(100mL为1U)、冷沉淀435U、机采血小板35个治疗量(1个治疗量相当于10U浓缩血小板),其比例约为1∶1.41∶0.43∶0.34。患者在输血中(多次检测均值)与输血前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输血2~6h后PT、APTT、T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PLT仍较输血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值已达到正常值范围。全部患者在及时合理成分输血后均抢救成功。结论对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加强凝血指标检测,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血液成分输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240例大量输血患者资料,依据输血比例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高比例输注(FR:RBC1:1)为试验组,低比例输注(FR:RBC1:2.5)为对照组,对比2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死亡率。结果与输血前比较,2组输血后FIB均降低,且APTT、PT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患者给予高比例输注可有效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对其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8名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检测输血组(对照组)和TEG检测输血组(实验组),每组各19名。对照组依据凝血4项检测结果,实验组依据TEG的实验数据指导临床输血。对照组血液输注前及输注后24h检测凝血4项,实验组在对照组检测基础上增加TEG检测,观察患者的凝血状况和血液的使用情况。结果临床输血治疗后2组患者的PT、APTT和TT均有显著缩短(P0.01),FIB显著增加(P0.01)。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改善好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输注血液前、后TEG检验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CRC和FFP使用量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TEG和常规检测相比,能更好地指导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输注。  相似文献   

19.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对照组52例未行TEG检查常规输血;观察组52例行TEG检查在相关指标指导下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组输血前后TEG指标(R值、K值、α角及MA值)、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APTT、PT、TT均校输血前减低(P<0.05),FIB较输血前增加(P<0.05),且输血后观察组较对照组APTT、PT、TT减低(P<0.05),FIB增加(P<0.05)。观察组输血后R值、K值较前减低(P<0.05),α角、MA值较前增加(P<0.05)。观察组红细胞及血浆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提供合理策略,更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