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用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以2018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18例肺炎为研究对象,其中以74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为研究组,以144例非微生物感染肺炎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比较PCT、CRP、IL-6、CD3+、CD4+、CD4+/CD8+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PCT+CRP+IL-6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研究组PCT、CRP、IL-6、CD3+、CD4+、CD4+/CD8+检测及PCT+CRP+IL-6联合检测对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诊断效能,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与PCT、CRP、IL-6、CD3+、CD4+、CD4+/CD8+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PCT、CRP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CRP、IL-6升高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CD3+、CD4+、CD4+/CD8+升高是其保护因素。PCT+CRP+IL-6联合诊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CT(Z=2.151,P=0.031)、CRP(Z=3.175,P=0.001)、IL-6(Z=4.255,P<0.001)分别单独诊断。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与PCT、CRP、IL-6呈正相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结论 PCT+CRP+IL-6联合检测能够提高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诊断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比较100例肺结核患者(实验组)治疗前后及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比较实验组治疗后不同病灶吸收情况患者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4~+/CD8~+、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4~+/CD8~+、IFN-γ、TNF-α、IL-2、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者CD3~+、CD4~+、CD8~+、CD4~+/CD8~+、IFN-γ、TNF-α、IL-2、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病灶吸收不良者CD4~+、CD4~+/CD8~+、IFN-γ水平明显低于病灶明显吸收者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对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有指示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本院体检的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对照组免疫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依据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预后情况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比较两组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与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CD3~+、CD4~+、CD4~+/CD8~+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CD8~+、IL-8、IFN-γ、TNF-α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IL-8、IFN-γ、TNF-α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CD3~+、CD4~+、CD4~+/CD8~+高于未缓解组,CD8~+、IL-8、IFN-γ、TNF-α低于未缓解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与CD3~+、CD4~+呈正相关(P0.05),与CD8~+、IL-8、IFN-γ、TNF-α呈负相关(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后可有效调节其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且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变化与其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河北中医学院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组,28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IL-12表达水平、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CD3~+/CD4~+、CD4~+/CD8~+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D3~+/CD8~+、CD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2、IL-10、IL-12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IL-4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NF-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IFN-γ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D4~+/CD8~+、CD3~+/CD4~+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说明患者的免疫耐受力与免疫逃逸存在较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972-3974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其对肠道菌群、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湿疹患儿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两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及免疫功能(CD4~+、CD8~+、CD4~+/CD8~+),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IFN-γ、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L-4、IL-10、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小儿湿疹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减小复发风险,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下游因子蛋白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检测效果。方法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正常妊娠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及GPⅡb/Ⅲa水平,采用化学染色法(SP法)测定下游因子蛋白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结果观察组孕妇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16~+56细胞水平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中CD8~+和CD1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16~+56细胞水平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与对照组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下游因子IL-17、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下游因子IL-17、IFN-γ水平明显升高,血清GPⅡb/Ⅲa表达未发现异常。检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测定淋巴细胞亚群、下游因子蛋白效果理想,能评估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均采用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另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组治疗前1天、治疗后2周以及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FN-γ、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FN-γ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4):535-536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HPV感染患者11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保妇康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HPV转阴率,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CD4~+、CD8~+、CD4~+/CD8~+,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结果观察组HPV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值高于对照组,CD8~+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可提升宫颈HPV感染患者HPV转阴率,调节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泛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疼痛物质P的影响及近远期效果,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提供可靠数据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疼痛专科收治带状疱疹患者96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镇痛、营养神经药物,局部应用阿昔洛韦膏外涂等对症、局部治疗,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昔洛韦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泛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患者P物质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免疫蛋白变化、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随访1月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包括:CD3~+、CD4~+、CD8~+、CD4~+/CD8~+;免疫蛋白包括:Ig A、Ig E、Ig G、Ig M;相关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干扰素-γ(IFN-γ)。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P物质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P物质含量、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7免疫蛋白Ig A、Ig E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免疫蛋白Ig G、Ig M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5.00%)(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2.83%)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可改善血清Th1/Th2/Th17水平,降低P物质含量,提高近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CD3~+、CD4~+、CD8~+、CD8~+CD28~-及血清免疫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22、IL-8在结直肠癌(CR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54例慢性肠炎患者及3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肠癌组、良性组、健康组。测定各组受试者外周血NK细胞、CD3~+、CD4~+、CD8~+、CD8~+CD28-含量及血清TNF-α、IL-2、IFN-γ、IL-22、IL-8水平。采用单因素ANOVA法分析3组受试者免疫相关指标,同时选择非参数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分析CRC患者免疫相关因子表达与病理分期间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者外周血NK细胞、CD3~+、CD4~+、CD8~+、CD8~+CD28~-含量及血清TNF-α、IL-2、IFN-γ、IL-22、IL-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健康组相比,良性组和肠癌组患者外周血CD8~+、CD8~+CD28~-含量及血清TNF-α、IL-22、IL-8水平均显著上升,而外周血NK细胞、CD3~+、CD4~+含量及血清IL-2、IFN-γ水平显著下降(P 0. 05);与良性组相比,肠癌组TNF-α、IL-22、IL-8水平及外周血CD8~+、CD8~+CD28~-含量显著上升,血清IL-2、IFN-γ水平及外周血NK细胞、CD3~+、CD4~+含量显著下降(P 0. 05)。不同临床分期CRC患者血清TNF-α、IL-2、IFN-γ、IL-22、IL-8水平及外周血NK细胞、CD3~+、CD4~+、CD8~+、CD8~+CD28~-含量差异显著(P 0. 05),从TNMⅠ期到TNMⅣ期,患者血清TNF-α、IL-22、IL-8水平及外周血CD8~+、CD8~+CD28~-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IL-2、IFN-γ水平及外周血NK细胞、CD3~+、CD4~+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免疫相关因子TNF-α、IL-2、IFN-γ、IL-22、IL-8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在CRC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作为反映CRC进展及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中T细胞亚群,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及两者比值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BV感染的孕妇分娩新生儿72例为研究组,根据检测的新生儿脐血乙肝五项和HBV-DNA结果,将研究组中诊断HBV宫内感染14例作为宫内感染组,无宫内感染58例作为宫内未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新生儿脐带血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的CD19~+、NK细胞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阳性率及CD4~+/CD8~+比值,HBV宫内感染组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CD8~+阳性率,HBV宫内感染组明显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而HBV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IFN-γ水平[385.16(369.46,451.29)pg/ml比529.73(498.13,550.81)pg/ml,P 0.001]、[385.16(369.46,451.29)pg/ml比506.87(444.90,597.16)pg/ml,P=0.003],IFN-γ/IL-4比值[0.63(0.58,0.69)比0.93(0.87,0.97),P 0.001]、[0.63(0.58,0.69)比0.97(0.92,0.97),P 0.001]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而IL-4水平[630.51(612.49,652.35)pg/ml比573.33(530.74,600.39)pg/ml,P 0.001]、[630.51(612.49,652.35)pg/ml比565.83(427.85,628.72)pg/ml,P=0.004]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IFN-γ、IL-4及IFN-γ/IL-4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V宫内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造成IFN-γ作用减弱,IL-4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低且比例失调,不利于母体清除病毒,易致胎儿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
邵慧  吕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763-2764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取20例AS患者(分AS病情稳定组及活动组各10例)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anti-CD3、anti-CD28),然后加佛被酯/离子霉素,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IL-6水平。结果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AS病情活动组IL-17表达水平较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anti-CD3、anti-CD28刺激后,CD4+T细胞IL-17胞内表达水平较无刺激有一定的增加。AS患者CD4+T细胞IFN-γ胞内表达水平呈现与IL-17表达相似的特点。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胞内IL-17和IFN-γ呈高表达,提示分泌IL-17的Th17细胞和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共同参与了AS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IL-18、IFN-γ变化与其血清HBV DNA的水平,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8、IFN-γ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 DNA。结果根据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VA载量的高低,将它们分为低拷贝组[(103~104)copy/mL]、高拷贝组[(>104~108)copy/mL]以及DNA阴性组(<103copy/mL)。HB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且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加,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降低更明显。CD8+T细胞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乙型肝炎患者IL-18、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加,IL-18、IFN-γ增加更明显。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调节紊乱,HBV DNA复制增加,进一步加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失衡,CD4+/CD8+比值、血清IL-18、IFN-γ的动态变化可及时提示HBV感染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月婵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4):2033-2035
目的分析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调节性T(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Th)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1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检查的41例健康早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IL-10)、NK细胞亚群(CD56~+CD16~-、CD56~+CD16~+、CD56~-CD16~+)及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实验组Treg细胞分泌的TGF-β、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56~+CD16~-、CD56~-CD16~+NK细胞亚群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56~+CD16~+NK细胞亚群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外周血IL-2、IFN-γ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L-4、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NK细胞亚群及Th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诊断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HBeAg)转换与外周血γδT、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等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然后在研究组内根据HBeAg表达与否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HBeAg+/Ab-组(n=30)、HBeAg+/Ab+组(n=30)、HBeAg-/Ab+组(n=30)。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IL-17+γδT细胞、IFN-γ+γδT细胞、IL-17+CD8细胞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比例,对比上述指标在研究组及对照组间、以及乙型肝炎患者HBeAg/Ab不同表达组内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乙型肝炎患者HBeAg/Ab不同表达组及不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下,血清内HBV-DNA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IFN-γ+γδT细胞、γδT细胞水平、IL-17+CD8细胞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HBeAg+/Ab-组和HBeAg+/Ab+组患者PBMCs内总γδT细胞水平要显著高于HBeAg-/Ab+组(P<0.05);HBeAg+/Ab+组乙型肝炎患者IL-17+CD8细胞明显高于HBeAg+/Ab-组和HBeAg-/Ab b组(P<0.05)。HBeAg+/Ab-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HBV-DNA水平要明显高于HBeAg+/Ab+组和HBeAg-/Ab+组(P<0.05)。结论γδT细胞在HBeAg/Ab血清转换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IL-17+CD8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良性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可能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35例IPF患者(IPF组)和38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IL-4、IL-13的水平。结果 IPF组患者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CD8+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65、3.06、-6.10、3.35,P均<0.05)。IPF组患者外周血中IFN-γ和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4和IL-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13、4.03、-5.38、-8.28,P均<0.05)。结论 IP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发生变化,提示存在免疫系统紊乱,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IPF的发病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喘汤对合胞病毒(RSV)感染型肺炎患者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RSV感染型肺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定喘汤口服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8+、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血清IL-4、IL-6、IL-8和INF-γ水平进行检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48例为正常组。比较各组上述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CD3+、CD8+、NK、INF-γ水平均低于正常组,CD4+/CD8+、IL-4、IL-6、IL-8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D3+、CD8+、NK、INF-γ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CD4+/CD8+、IL-4、IL-6、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8+、NK、INF-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8+、IL-4、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喘汤能有效调节炎症免疫反应,对RSV感染型肺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可托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对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来本院治疗的85例扁平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外涂维A酸软膏治疗,每天一次,并每日取红花(6 g)泡茶饮;观察组患者每天加服复可托(口服),每次2 mg,每天一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IFN-γ、IL-4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FN-γ、IL-4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χ2=5.0585,P<0.05).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IL-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可托口服治疗扁平疣疗效较好,通过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有效除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