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包括颈升动脉肌皮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与肩峰支皮动脉,其穿深筋膜点外径分别为0.75、1.12、1.36、0.70、0.79mm;且穿深筋膜点位置相对恒定,节段性地分布于锁骨上神经,为整段皮神经提供营养。结论以上述节段动脉为蒂,设计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2.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为带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为肱动脉末端和桡动脉起始部的肌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4mm、1.1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9cm、1.4cm;远侧主要为桡动脉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0.8cm;此外,桡动脉的茎突返支及掌浅支的皮支营养其远端。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或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研究所解剖形态实验室提供的5具(10侧)新鲜成人尸体及10具(20侧)防腐成人标本上,应用医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蓝色乳胶灌注静脉,在直视或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颈肩峰区动静脉、皮动脉以及真皮下血管网、深筋膜浅层血管网,对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冈、外侧界为肩峰、内侧为颈根部的颈肩峰区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①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的区域,宽度约4 cm的范围;②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为轴心的中间部位,吻合支最为丰富,血管吻合多为网状,其次是肩胛冈上区.在众多的吻合支中可观察到每侧颈肩峰区均有2~3支明显的贯穿颈根至肩峰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中轴位置及后侧,在深筋膜浅层至真皮下血管网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相连.结论 颈肩峰区皮动脉穿出点位置恒定,深筋膜浅层血管吻合支丰富,可形成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于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腘窝直接动脉穿支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股后皮神经主干由臀大肌下缘中点穿出入股后部,主干沿股后正中线下行,终支伴小隐静脉下降,达小腿后面中部。其在穿臀大肌下缘和腘窝上角处横径分别为(3.0±0.6)mm和(2.0±0.7)mm。其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于膝关节平面上7~11cm处,起于腘动脉上段后壁,起点外径(0.8±0.2)mm,伴行静脉1~2条。该动脉为股后皮神经下段主要血供来源,上行过程中发出5~8支皮支与股深动脉(第1~3穿动脉)皮穿支、闭孔动脉穿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皮穿支吻合,在股后形成顺沿中线和股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摹拟手术结果显示可形成腘窝直接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论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相对恒定、手术操作简便,移位后可用于修复腘窝及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下1/3段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皮支5~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外径(0.7±0.2)mm。在尺骨茎突上(6.0~16.0)cm,骨间前动脉骨皮穿支2~3支,外径(0.7±0.2)mm;骨间后动脉骨皮穿支1~3支,外径(0.6±0.2)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支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营养血管链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与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2 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进 行解剖, 对腓肠神经及其 营养血管进行详细观 测。 结果  吻合型腓 肠神经占531 % ;非吻合型占469 % 。该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 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 ±15)c m 由腘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 ±03 ) m m ,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 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 其外径分别为(08 ±04) m m 和(08 ±03) m m 。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 结论 可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等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设计带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测量法、标本透明法研究前臂外侧皮神经外科解剖与头静脉的关系以及其神经血管皮肤穿支的位置、长度、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共有4支神经血管皮肤穿支,其全程由神经旁血管和主要动脉共同营养。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支与头静脉紧密伴行。结论:顺沿头静脉,可切取带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或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用于修复肘部、前臂远端1/3段和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方法 在10例(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耳大神经伴行营养血管及皮瓣的血供来源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耳大神经起自2、3颈神经.耳大神经的近侧段(深部)血供来源于颈升动脉发出的神经支,远侧段(浅部)的血供来源分别为枕动脉、耳后动脉、颈外动脉.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包含深筋膜血管网、浅筋膜血管网及皮肤血管网,并与耳大神经营养血管吻合,共同支持皮瓣的血供.结论 依据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可制备近端或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其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32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观测。临床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最大面积8cm×13cm。结果吻合型腓肠神经占53.1%;非吻合型占46.9%。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1.5)cm的位置由胭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0.3)mm。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其外径分别为(0.8±0.4)mm和(0.8±0.3)mm。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临床应用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可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等软组织缺损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