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源性头痛住院患者60例,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B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3、6个月与治疗前V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VAS评分下降优于B组(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和动脉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种的临床治疗,探讨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的适应证。方法于拟治疗疾病所涉及的脏器的相应交感神经节段,行硬膜外间隙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5-7cm,注入低浓度局麻药0.5%利多卡因或0.2%罗哌卡因5ml,以阻滞相应脏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根据不同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每日注药次数及治疗持续时间,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作为判定标准。结果采用本法治疗的疾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围术期心脏保护及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持续状态等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交感神经痛等具有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氯普鲁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探讨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进行剖官产手术的孕妇征求同意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采用3%氯普鲁卡因和2%利多卡因麻醉,两者均采用单管硬膜外神经阻带,试验后1次注入药物)0mL,观察其麻醉效果,对其麻醉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时间、疼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等指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3.8±124)min、疼痛消失时间(8.6±3.31)min,运动阻滞时间(13.7±3.14)min以及运动恢复时间(7.88±1.82)min均远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5.3±1.57)min,疼痛消失时间(15.6±3.78)min,运动阻滞时间(19.84±4.65)min,运动恢复时间(8.79±1.95)min;两组患者痛觉恢复时间相似,痛觉恢复后5min试验组疼痛程度试验明显重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末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氯普鲁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起效时间短、运动阻滞效果以及恢复效果均好于利多卡因。且无不良反应,相对于利多卡因更适合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经腰(骶)部穿刺,1%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结果:随访151例,随访8~31个月,优良83例(55.0%),疼痛明显改善,以中央型和腰痛为主的椎间盘突出较为有效。结论:本封闭法疗效与椎问盘突出部位、类型有关,可适用于疼痛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5.
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手术中扩张宫颈和镇痛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5年12月在门诊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纯使用米索前列醇,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观察两组孕妇在人工流产手术中宫颈松弛程度、扩张难易度、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宫颈扩张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有明显差异,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发生2例,B组无一例发生。结论:B组联合用药的药物有协同互补作用,使药物在不同途径发挥最好效果,达到满意的扩张宫颈和镇痛要求,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受术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沈永波 《海南医学》2010,21(10):49-50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两组,神经阻滞治疗组(A组,n=32)与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治疗组(B组,n=32),连续治疗3-4周。使用药物:B组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2mg+0.9%生理盐水共250ml,流速为5ml/h。A组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2mg+0.9%生理盐水共20ml,1次/3d,连续治疗3-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治疗前、硬膜外镇痛、神经外镇痛、神经阻滞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VAS评分、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从而评估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神经阻滞、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缓解作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源性头痛(CEH)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CEH患者116例,根据X线侧位平片将其分为颈曲变直组、前凸组、反弓组和S型组,对患者头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头痛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析颈源性头痛程度与颈曲异常的相关性;同时对其进行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NRS评分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116例患者中颈曲变直51例(43.97%),颈曲前凸32例(27.59%),反弓20例(17.24%),S型13例(11.21%),其NRS评分分别为(5.81±3.20)分、(4.89±1.89)分、(5.07±2.11)分、(6.74±3.32)分;随CEH头痛程度的加重,NRS评分与生理弧度(D)、颈椎曲率(CI)、颈椎角(CSA)呈负相关(r=-0.325,r=-0.425,r=-0.342,P<0.05),且夹角越小,疼痛越严重;10例患者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其余106例中治愈率为48.11%,显效率为28.30%,好转率为13.21%,总有效率为89.63%;四组患者治疗后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源性头痛与颈曲异常改变关系密切,头痛程度与生理弧度、颈椎曲率及颈椎角有相关性,治疗颈源性头痛时应辅以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本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470例。分为C1组:经颈椎间盘突出的关节突和横突注药并银质针导热治疗;C2组:银质针导热治疗;L1组:经腰关节突和椎板肌肉附着点注药并银质针导热治疗;L2组:银质针导热治疗。随访治疗后6个月的效果。结果C1、C2、L1、L2组3~6个月随访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轻、中度椎间盘突出的优良率均为100%,重度者为75%~84%。C1、L1组先行注药者,在1个月内疗效更显著。结论经感受器通路银质针导热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针刀联合颈2椎旁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颈2椎旁阻滞法;观察组29例除采用颈2椎旁阻滞外,配合水针刀局部注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ROM)及患者疗效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0±1.3)、(1.5±0.9)、(1.8±0.8)、(2.3±0.7)、(2.2±1.1)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治疗后1周、2周的颈椎活动度(ROM)优于对照组,患者疗效满意度评价观察组(79.31%)优于对照组(65.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针刀联合颈2椎旁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可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联合利多卡因鼻腔滴入治疗中、重度发作期偏头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8例中、重度发作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常规口服去痛片、阿司匹林、肌内注射鲁米那;治疗组30例:除常规治疗外,另静脉点滴20g/L利多卡因(1mg/kg)加地塞米松5mg,同时头痛侧鼻腔内滴入利多卡因0.5ml。分别于治疗后1h、2h和4h时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和有效率比较。结果:①治疗后1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h、4h时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③治疗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联合利多卡因鼻腔滴入治疗中、重度发作期偏头痛疗效显著,且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联合颈部硬膜外阻滞术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高陵区医院10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颈部硬膜外阻滞术,观察组先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再实施颈部硬膜外阻滞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颈性眩晕评分、颈椎残障评分、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性眩晕评分更高,其颈椎残障、疼痛评分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硬膜外阻滞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症状,疗效显著,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蛛网膜下腔利多卡因组(SL组)、蛛网膜下腔生理盐水组(SS组)、硬膜外利多卡因组(EL组)和硬膜外生理盐水组(ES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SL组和SS组分别经蛛网膜下腔注射2%利多卡因20止和生理盐水201,μL;EL组和ES组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701μL和生理盐水70μL;随后经尾静脉泵注丙泊酚,比较四组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用钳夹法测定并比较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平面。结果40只雄性sD大鼠行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置管后,8只大鼠因模型失败剔除实验。s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61±0.81)mg·kg^-1,n=8明显少于ss组(10.13±1.07)mg·k^-1,n=8,P〈0.01;E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33±1.01)mg·kg^-1,n=8明显少于ES水组(10.40±1.05)mg·kg^-1,n=8,P〈0.01;而sL组和EL组及ss组和ES组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组和EL组的阻滞平面分别为剑突下(1.5±0.7)cm和(1.2±0.5)cm,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均能减少大鼠丙泊酚镇静催眠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注射甲强龙(MP)治疗中央型脊髓损伤(CCS)急性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1月患有急性神经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的中央型脊髓损伤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P治疗1周,随访时间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均采用标准的VAS评分、痛觉超敏体表面积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MP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VAS评分、痛觉超敏体表面积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所有病例均未见疼痛复发。经MP治疗1周,自发性疼痛VAS评分(0.93±1.32)较治疗前(7.33±0.69)明显降低,第3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实现显著性疼痛缓解(VAS≤2);同时,痛觉超敏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8.18±0.64 vs 1.70±1.43,P<0.001),第3月随访时,患者实现显著性疼痛缓解(VAS≤2)的比例达到91.18%;痛觉超敏的体表面积在治疗后及治疗后第1月和第3月随访分别为(101.65±205.55)cm2,(82.99±189.67)cm2及(36.77±106.29)cm2,与治疗前(2 791.23±625.20)cm2相比均显著性降低(P<0.001)。麦吉尔疼痛问卷表(MPQSF)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经MP治疗后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P<0.001),在MP治疗过程中,共有4例(11.76%)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以头晕和恶心居多,表现为一过性,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所有病例未见MP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MP能够有效缓解CCS急性神经痛,阻止急性神经痛转变为难治性慢性神经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宫腔内注射与经直肠给予萘普生栓对早孕人工流产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224例孕6~12周人工流产患者,按宫腔内注射6 ml 2%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及经直肠给予萘普生栓或安慰剂栓随机分为4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患者术中扩张宫颈时、术后即刻、术后30 min及术后60 min的疼痛程度。结果与仅给予生理盐水宫腔内注射及安慰剂栓的对照组相比,3个实验组术中、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术后即刻VAS评分3组无差别,单独使用萘普生的实验组扩宫时VAS评分高于单独使用利多卡因组,但术后VAS评分则相反,两者联合使用时术中术后VAS评分均为最低,且没有人流综合征发生。结论使用2%利多卡因6ml宫腔注射用于人工流产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无副作用,加用萘普生栓可以进一步减轻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痉挛性斜颈患者1例行颈段硬膜外置管,泵注0.25%利多卡因100ml和地塞米松5mg混合液,2d后行患侧副神经60%乙醇不全毁损。至此患者转颈困难症状基本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胸椎及腰椎肿瘤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 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六自由度摆位误差分析. 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脊柱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30 例,其中颈椎肿瘤10 例,胸椎肿瘤10 例,腰椎肿瘤10 例. 采用瑞典医科达( ELEKTA)公司AXESSE直线加速器CBCT引导,用HexaPODTM evoRT床从平移和旋转六自由度方向在线校正摆位误差,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层厚3 mm,120 kV,200 mAs). 每次治疗前行千伏级( kV级) CBCT扫描(100 kV,36. 6 mAs,s20射野准直器),CBCT图像采用骨窗模式与计划参考图像自动匹配,并经高资质医师和物理师共同确认,误差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将两次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分别进行匹配验证. 本研究共收集838次摆位校正前、后匹配结果,分别记录患者平移摆位误差左右方向X( lateral)、进出方向Y( lngitudinal)、升降方向Z(vertical)、旋转误差俯仰方向RX(pitch)、滚动方向RY(roll)及左右旋转方向RZ(yaw)匹配结果. 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对HexaPODTM evoRT床校正前后位移误差数据行配对t检验. 结果:椎体肿瘤摆位误差(绝对值)中,3个平移X、Y和Z方向摆位误差结果分别为颈椎(1.71 ±0.10)mm、(1.81 ±0.11)mm和(1.94 ±0.09)mm;胸椎(3.17 ±0.19)mm、(4.26 ±0.28)mm和(2.18 ±0.12)mm;腰椎(2.69 ±0.24)mm、(3.33 ±0.26)mm和(2.86 ± 0. 21)mm. 患者摆位后首次CBCT获得摆位误差数据与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平移X、Y和Z方向分别为颈椎(0. 5 ± 2. 4) mm、(0. 01 ± 2. 4) mm和(2. 4 ± 1. 4) mm,胸椎(1. 17 ± 0. 11) mm、(0.26 ±0.30)mm和(0.08 ±0.12)mm,腰椎(1.09 ±0.24)mm、(2.03 ±1.26)mm和(0.06 ±0.51)mm. 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颈椎及胸椎平移3个方向误差纠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仅是升降Z方向平移误差纠正前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t= -3. 518,P<0. 001). 3个旋转RX、RY和RZ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颈椎肿瘤0. 67° ± 0. 04°、1. 06° ± 0. 06°和0. 78° ± 0. 05°,胸椎0. 62° ± 0. 05°、0. 75° ± 0. 06°和0. 84° ± 0. 06°,腰椎0. 59° ± 0. 06°、0. 80° ± 0. 07°和0. 73° ± 0. 06°;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分别为颈椎肿瘤0. 27° ± 0. 14°、1. 20° ± 0. 04°和0. 28° ± 0. 05°,胸椎0. 02° ± 0. 20°、 0. 05° ± 0. 26°和0. 64° ± 0. 16°,腰椎0. 09° ± 0. 26°、0. 50° ± 0. 05°和0. 03° ± 0. 16°,误差纠正前后颈椎和腰椎旋转3个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胸椎仅是滚动方向RY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106,P<0. 001). 30例患者疼痛均有缓解,未发现放疗副反应. 结论:IGRT下HexaPODTM evoRT床对脊柱肿瘤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作用,建议采用在线校正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7.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间隙注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全组60例,在C_(6~7)或C_7~T_1间隙穿刺达硬膜外间隙后,缓慢注入复合药液,内含甲基泼尼松龙或得宝松、弥可保、维生素B_(12),与2%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共15~20 ml,半个月1次,2~3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至2年半,疗效在2个月时为:优36例,占60.0%;良20例,占33.3%;可3例,占5.O%;差1例,占1.7%。结论硬膜外间隙注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远期效果好,且治疗过程患者痛苦小,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颈2椎旁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的标准,选择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行颈2椎旁神经阻滞;B组29例,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两组均每周一次,4次为1个疗程。用数字评分法评估和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疗效。结果A、B两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0.91%和68.9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2椎旁神经阻滞和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疗效,但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王国云 《中外医疗》2014,(27):57-58
目的观察疼痛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方法对93例口腔科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分组后,进行术后36内疼痛的调查及使用镇痛药物治疗效果的记录。结果口内切口组以中度疼痛为主,颌面颈部切口组以轻度疼痛为主,口内外交通切口组以中度疼痛为主,皮瓣移植多切口组以重度疼痛为主。给予干预后,中度疼痛的患者疼痛基本都能缓解至轻度疼痛,重度疼痛下降至中度疼痛和轻度疼痛。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给予奥尔芬镇痛,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