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祖国医学对《伤寒论》少阳位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对少阳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寒热往来的解释亦有争议,故笔者不揣荒陋,陈以拙见,请教于同道。一、从阴阳消长看少阳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洽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在《素问·经脉别篇》文中亦提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  相似文献   

2.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3.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4.
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吴崐解释说:"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故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5.
1 枢机之含义枢机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篇云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阳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 ,“太阳为开 ,谓阳气发于外 ,为阳之表 ,“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 ,为阳之里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 ,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 ,“太阴为开”谓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谓居阴分之里 ;“少阴为枢” ,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 ,合者为入 ,枢者为出入之间 ,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是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起着二经枢纽作用。按着疾病发生部位而言 ,三阴又有少阴为…  相似文献   

6.
第六版普高规划教材《经络学》中提到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 (多少 )来分 :阴气最盛为太阴 ,其次是少阴 ,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 ,其次是太阳 ,再次为少阳。”则说明阳气最盛是阳明。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 :“阳明何谓也 ?”“两阳合明也。”其观点也是阳气最盛为阳明。但笔者对此有疑虑 ,认为阳气最盛应为太阳而非阳明。《难经·七难》中提到 :“阳明之至 ,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 ,洪大而长。”说明阳明之至 ,犹有阴也 ,故其脉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 ,阳盛而极也 ,故其脉洪大而长。在此中还提到 :“冬至之后 ,得甲子 ,少阳王…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升降出入理论来源于《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这段经文是对气的升降出入比较经典的一段描述,提出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本文试从气的升降出入的层面来反映气的运行失常所产生的生理病理变化。《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提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愿闻三阴……太阴为  相似文献   

8.
<正>"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阴阳相合的关键在于阳气严密,卫外就能坚固,病邪不易侵入。重点阐述了人身之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更重点突出论述了阳气在人体内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比喻人体之中的阳气,由于天空中的太阳给大地以光明,温煦万物生长。文中还说"阳因上而卫外  相似文献   

9.
<正> 〔六合〕语出《内经》,其义有二:一、指方位。东南西北四方及上下叫做六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二、指十二经脉之会合。十二经脉之中,太阳、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二合;厥阴、少阳为三合,手足之脉各三合,是为六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相似文献   

10.
刘红霞  李荣 《新中医》2006,38(6):64-65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包括少阳经络及其络属之腑(胆、三焦),少阳经腑对太阳、阳明经腑的开合起重要调节作用。太阳为开,  相似文献   

11.
<正> “二阳结,谓之消”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对于它的涵义,后世医家有着不同的注解,现就我个人学习体会结合临床实践浅析如下: 何谓二阳? 《内经》中将人身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三阳主表,三阴主里,各自与脏腑相连,一阳为少阳(胆与三焦);二阳为阳明(胃与大肠);三阳为太阳(膀胱与小肠);故二阳者,阳明也,胃与大肠也。  相似文献   

12.
<正> 《素问·六节腔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对本段经文中,肝“为阳中之少阳”的论述,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根据《灵枢·阴阳系日月》作“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明代的张景岳则主张按《素问·六节脏象论》原文,从肝“为阳中之少阳”来理解。笔者认为,《素问·  相似文献   

13.
五淫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六淫(气)之名,始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相似文献   

14.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16.
叶新翠  李宏 《光明中医》2016,(19):2873-2875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顾植山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不寐治疗,疗效甚佳。文中列举防风通圣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案3则以佐证。案1不寐用防风通圣散解表使卫行通畅,太阳得开,清下阳明,则阳明得阖,寐差易醒得解;案2不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太阴,使太阴"机转"而获效,二诊使用乌梅丸调节厥阴枢机,使阴阳之气顺利交接而愈;案3不寐用血府逐瘀汤,调畅少阳、少阴枢机,使阴阳开、阖有度,阳入阴则寐,阴出阳则寤。  相似文献   

17.
探讨14058例新生儿出生时间与阴阳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阳气和昼夜阴阳的运行均有一定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阳气有规律的运行,对人体的各种功能及人的出生、死亡均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内经》尚阳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内经》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内经》在论述其相互为用关系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专论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阳气失常致病情况。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种“尚阳”思想无疑是受先秦汉初人文社会及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亦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有些许关联[1]。一、《内经》尚阳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19.
1.《内经》中的"开"与"关"《内经》中对于开、阖、枢的记述,可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中,知其梗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命曰一阴."明白说明:以"太"为开,以"明、厥"为阖,以"少"为枢.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