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头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法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对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疗效上,针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也优于康复组、头针组(P<0.05);康复组、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基于任务导向的针康法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康复科收治的30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Ⅲ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针康组、任务导向针康组各100例,其中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针康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头穴丛刺,任务导向针康组在针康法治疗基础上辅以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3组均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观察对比3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对比3组下肢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m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提高(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mFMA-LE评分分别高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3组治疗后TUGT、10MWT测试时间均短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的TUGT、10MWT测试时间均短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任务导向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4%(94/100),高于常规康复组的68%(68/100)、针康组的83%(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3组wr-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wr-MBI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结论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基于任务导向的针康法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下肢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康组)及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对偏瘫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1),其改善程度针康组优于康复组(P<0.01,P<0.01)。针康组有效率为86.67%(39/45),优于康复组的68.89%(31/45)(P<0.05)。结论: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康组及泡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比较三组患者NR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5)。结论:针康法联合中药泡洗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内皮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以及针康组,按时间点每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仅采用头穴丛刺,康复组仅进行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采用行为学评分法分析大鼠运动功能,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ET-β受体表达.结果:针康组术后14天、21天行为学评分低于针刺组、康复组,且针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大鼠ET-β受体阳性细胞数增加,3天和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3天、7天和14天时,针康组ET-β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康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缺血区周围ET-β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朱冬梅 《河南中医》2013,33(6):954-956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中药泡洗+针康法组40例、对照组即针康组4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的观察,对中药药浴十针康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药浴+针康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模拟临床康复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康法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缺血脑组织VEGF、LN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VEG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LN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L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针康法可能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VEGF、LN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5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57例和康复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康复组单纯采用康复治疗,针康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加康复治疗,针刺与康复均每日1次,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并观察肺感染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针康组总有效率为85.96%,康复组为69.64%,针康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A和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针康组治疗后SSA和SWAL-QOL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两组患者肺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在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Zhang HM  Tang Q 《中国针灸》2011,31(6):487-492
目的:探讨针刺与康复结合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异常模式的影响,并采用康复学方法进行评定.方法:将90例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体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药物组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康组、体针组在药物组治疗之上分别加头穴(顶区、顶前区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及传统体针(肩髃、风市等)配合持续电针,共治疗8周.各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临床疗效评价、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关节活动度(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进行康复学评定.结果:针康组有效率为93.1%(27/29),优于体针组的66.7%(20/30)与药物组的57.1%(16/28)(均P<0.01).各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下肢及肩关节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除药物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针康组在Fugl-Meyer评分、肌张力Ashworth 分级、上肢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改善方面显著优于体针组及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康复与传统体针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加康复明显优于传统体针方法,能够有效防治脑卒中患者异常模式的产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缺血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大鼠受损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假手术组5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梗死(MCAO)模型。针刺组大鼠行模拟头穴丛刺法治疗;康复组行跑台训练;针康组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治疗3 d后m NS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m N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的m N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VEGF表达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受损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提高大鼠缺血大脑皮层中VEGF蛋白表达量,且针康法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高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的重塑与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皮质GAP-43、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3天、7天、14天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制备永久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针康组进行针康法干预;针刺组进行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各实验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缺血区皮层GAP-43、Nogo-A的表达。结果:术后7天和14天,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网屏实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GAP-43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P0.05);术后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Nogo-A阳性细胞表达降低,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脑缺血区皮层GAP-43及降低Nogo-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针康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康复科护理常规及头体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对两组进行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有提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针康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