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骨槽风一名穿腮毒.根据中医外科有关文献记载,如疡科心得集云:“夫骨槽风之证,固有传变而成者矣,亦有非传变而成者.其人或有忧愁思虑,惊恐悲伤,以致气血凝滞;或由风寒袭入筋骨,邪毒交生.起于耳前,连及腮颊筋骨之间,隐隐疼痛,渐渐漫肿坚硬,寒热如疟,牙关紧急,难于进食.久则腐溃,腮之里外,仍然漫肿硬痛,此证属在筋骨阴分,故初起肿硬难消,溃后疮口难合,肌肉腐烂,  相似文献   

2.
不寐以睡眠时间或者深度不足为特征。不寐病机总归于阴阳失交,邪扰心神。中医学认为,不寐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胃胆等脏腑相关。发病多与思虑劳倦或情志因素有关。病机为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机郁结,思虑劳倦伤脾,气机不畅,脾运失常,水湿酿生痰饮。寒痰或痰热积滞,扰心而致不寐。从痰论治不寐,需分清寒热,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膝骨关节炎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缺乏规范、统一的辨证分型名称,相关治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结合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及发病特点,本文提出膝骨关节炎存在"虚、瘀、毒"病机特点。因脾、肝、肾脏腑虚损,不能对膝关节进行正常的濡养,则肌肉不充,筋骨不坚,髓海失养,髓枯骨痿,发为本病,即"因虚致痹";因气血亏虚,瘀血内生,痰湿内聚,以及跌打损伤,或长期慢性劳伤,即"因瘀致痹";又可因风、寒、湿等外毒侵袭,以及因机体正气不足,内毒即生,内外之邪毒,痹着筋骨,即"因毒致痹"。同时,膝骨关节炎中"虚、瘀、毒"三者又可相互影响,如因脏腑虚损,瘀血内生,感毒加剧,即"因虚、毒致瘀";或因机体正气不足,瘀血内阻,内毒即生,即"因虚、瘀致毒";又可因内、外毒,筋骨痹阻,导致脾、肝、肾气虚损,即"因毒、瘀致虚"。因此,"虚、瘀、毒"三者紧密关联,共同存在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在对膝骨关节炎进行中医病机阐述、临床选方用药、预后康复时,应掌握"虚、瘀、毒"病机特点,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沈智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31-1632
近年来 ,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 ,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中医学认识病因与发病 本病起因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若后天失予调养 ,则致肝脾肾三脏虚损而发病。病情可因劳倦、外感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而加重。一般初期即表现为虚象 ,有脾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 ;久病则出现肝脾肾俱虚 ,痰、瘀、毒邪留著 ,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 ,也可累及心肺。病机 本病多起因于本虚 ,正虚无力御邪 ,导致病邪滞着 ,日久形成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5.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辨证治疗皮肌炎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肌炎临床上以肌肉疼痛 ,肌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属中医肌疒卑、痿证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即对本病的基本特征有了明确的记载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 ,名曰肌疒卑 。”根据中医“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藏精 ,精生血”等理论 ,本病的发病主要是脾、肺、肾功能失调。体虚卫外不固 ,致风寒湿毒等邪气乘虚而入 ,内外相感 ,浊邪困滞 ,气血阻滞 ,留于肌肉 ,经络、关节 ,以致经脉闭塞 ,营卫不和 ,气血运行不畅 ,进而肌肤失养。久病气血两亏 ,筋骨失其濡润 ,出现皮肤肌肉疼痛萎缩 ,筋骨关节挛缩。笔者辨证分型治疗皮肌炎效果显著 ,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 慢性肝病属中医胁痛范畴,多由肝郁气滞,湿热毒邪浸害肝胆所致,治疗失时或正气虚弱而致余邪末尽,缠绵不愈。《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肝气郁结不愈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瘀。肝络窒塞,血瘀内阻为痞块见肝脾肿大。笔者近年来应用扶正化瘀之法治疗慢性肝病50例,疗效较  相似文献   

8.
温美琪  袁源  罗斌 《江苏中医药》2021,53(7):48-50,51
失眠症的重要病因病机为水气失调,阴阳失交.水与气关系密切,津液可载气,水液代谢失常,致津液内停而生痰饮水湿之邪,水郁始生,津停气阻,致寐不安."水郁折之"意在从肺、脾、肾三脏出发,以宣肺行水、健脾燥湿、温肾利水为主要治疗方法,将体内水饮之邪或宣、或燥、或温,水道通则气机畅,方可寐安.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伏邪"是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癌毒之邪形成后蛰伏体内、不随即而发,隐匿积累,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血液循行过程中的毒邪伺机而动,与中医"伏邪"之论相通。乳腺癌传舍进程,即为"伏邪"发病之病程推演。络脉是毒邪传变的路径,也是乳腺癌微转移的途径,癌毒沿络脉流散。乳络与脏腑相通,毒邪随络中气血而行,可致远处转移。"毒邪伏络"是乳腺癌微转移发生的重要病机,气郁血虚,邪涩滞于乳络,聚结成核,癌毒日久入络,伏邪于乳络,暗耗气血,正气愈损,"伏邪"致变。癌毒客于乳络,则荣卫不和,责之于肝脾,治当疏肝健脾以调和营卫,干预"乳岩"传舍。逍遥散及其变化方为疏肝健脾方,可有效防治乳腺癌微转移。  相似文献   

10.
肾性贫血可归于中医虚劳、肾劳范畴,正虚邪实为其基本特点.一方面肾病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湿热、浊毒、瘀血等病理产物滞留,戕伤气血而致贫血.另一方面肾病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减退,特别是脾肾功能减退而致气血两虚,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肾培元,肾精充足自能生经血;再者,由于肾病日久,常有水湿、浊毒、瘀血等邪实的存在,因此,当遵<内经>"去菀陈"以生新之旨.时刻顾及脾胃运化功能,畅通三焦气化之壅滞,方能取得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肝虚传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虚传脾,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理论上客观存在,实践上经得起检验."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的这个著名论断虽被世代传承,并被不断发掘(或创新),但过去我们曾囿于尤在泾"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之论,强调肝虚一般不传脾.纵观<金匮要略>全书,肝虚亦可传脾.现特论述之:  相似文献   

12.
毒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痹"的记载,<内经>系统地论述痹证,痹病首见于<扁鹊心书·痹病>.中医将痹病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和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历代医家对此阐述丰富."毒"是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有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各种污染等;内生之毒是指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所滋生的毒邪."毒"是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体内过量,以致邪气充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毒邪浸淫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诸病蜂起,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相似文献   

13.
答: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组方时加入风药,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值得重视。首先从影响慢性乙肝转归的因素分析,需要风药。一是肝为风木之脏,风者百病之长,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借风入侵。风邪可致血气闭郁;寒邪能使血气凝涩;热邪终成血气干涸;湿邪更致痰瘀交阻等等种种外因增加肝脏负荷,诱发抗邪能力进一步下降。二是湿热疫毒因肝疏泄功能受阻而入血分,致痰瘀胶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湿,肝肾同源。血之运行上下,有赖脾之升降,脾之运化依肝气疏泄,而脾之健运、肝之疏泄皆赖肾之鼓动  相似文献   

14.
樊学忠 《河南中医》2001,21(3):32-32
尖锐湿疣又称尖圭湿疣、阴部疣、性病疣等,主要由性接触传染.祖国医学并无尖锐湿疣之名,但有相似之症,如"痉瘊"、"疳疮"、"臊瘊"等.<医宗金鉴>记载:"疳疮又名妒精疮,生于前阴".中医认为,尖锐湿疣的发生与肾、肝、督三经关系密切.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或肝郁血燥、气滞血瘀;或湿热下注,蕴久生毒;或恣情纵欲,房事不洁等,致使肾精亏虚,相火妄动,秽浊之邪乘虚而入,循经下注,壅遏阴部,客于腠理,以致湿热浊毒与气血相搏而生本病.  相似文献   

15.
田仁靖  安祯祥 《河南中医》2022,42(3):358-360
肝纤维化基本病机为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外感湿毒及情志内伤阻滞气机,使肝失调达,气机郁闭,疏泄失常,久则酿生火、热、毒邪,阻滞玄府.饮食内伤、外感湿毒或他邪及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湿聚而不散,痰湿内生,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一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则玄府失于濡养而致闭塞;二则湿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郁蕴热...  相似文献   

16.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赵丽平 《山西中医》1990,6(3):19-20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本人从脾胃论治小儿皮肤病,常收到较好效果,特总结如下。一、清脾除湿法:本法适用于脾胃湿热壅盛所致的小儿皮肤病。《诸病源候论》曰:“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热。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小儿或因胎热,或因过食乳酪肥甘之物,在内致脾胃壅盛,酿生湿热,加之小儿卫外功能较弱,风湿之邪由皮毛而入,客于肌肤,郁结不散,内外之湿热与气血搏  相似文献   

18.
正徐春甫曰:心属阳而主血,脾裹血以行气。若月经不通,未必不由心事不足,思虑伤脾,有所劳倦,谷气不输,肺金失养,肾水无滋,经血枯涸,以致三五不调,渐致闭绝。虚损内热,骨蒸劳瘵之证作,而率难以治。唯养心则血生,脾健则气布,二者和则气畅血行,而调经之要至矣。——摘自清·萧埙《女科经纶·月经门·妇人经闭属于心事不足思虑伤脾论》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素体阳虚则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邪伤阳,胸阳不振;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胸阳痹阻,而致胸痹。阳虚则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则发心悸。素体阳虚,后感寒湿之邪,阳气不能温煦筋骨肌肉,寒湿之气不化,留滞于筋脉肌肉骨骼之间,故作腰痛。  相似文献   

20.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导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中医虽无相关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肝积"、"肝癖"、"积聚"、"痞满"等范畴。足厥阴肝经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布于两胁,《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其病因病机,一般多认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气病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