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常规需行堵管法确认呼吸道通畅后方可拔管.近几年来,对堵管法,有报道一次性堵管较分次堵管简单易行,而堵管方法并不重要,主要在于原发疾病和并发症是否被消除;对直接拔管,有小儿气管切开后直接拔管无气急、发绀、呼吸困难或重新置管等情况的报道.我院神经外科自1994年起对所有气管切开的患者施行直接拔管,而非神经外科的各科室仍按常规施行堵管后拔管,现将本院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49例气管切开患者的观察报道如下(因病情重笃死亡或带管出院者除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个性化堵管技术应用于ICU中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的患者88例,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拔管前采用常规堵管技术,研究组拔管前采用个性化堵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48小时后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堵管天数和封管的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堵管天数、心率和呼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堵管技术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有很好应用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1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留置气管套管8个月出现拔管困难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包括严格把控堵管、拔管指征,分析试堵管失败原因,注重患儿口鼻呼吸功能训练、心理干预、呼吸肌功能的保护与锻炼以及呼吸功能训练,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与营养支持。经过精心的护理、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患儿成功拔除气管套管,康复出院。本病例强调了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拔管困难中口鼻呼吸训练、心理因素对患儿的重要影响,为临床上处理气管切开术后拔除气管套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气管切开后拔管困难的康复护理过程。方法 74岁女性患者, 因脑出血恢复期于2021年10月18日收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要康复问题包括气管处于造口状态伴吞咽困难、双侧肢体肌力减退、日常生活部分依赖、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等。针对该患者的康复要点, 我们组建了多学科团队并制订了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康复护理、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认知障碍康复护理、气管切开堵管和拔管训练6个方面, 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康复护理。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 患者在入院第25天时成功堵管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在第37天病情稳定时办理出院。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气管切开后拔管困难患者临床少见, 总结拔管前的康复护理要点, 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春红  张纳新 《河北医药》2012,34(15):2279-2281
目的 评估气管切开时间对ICU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死率及气管切开后拔管时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行气管切开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终点为ICU和住院病死率,ICU和住院天数,以及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中患者的上机至气管切开时间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平均总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并随着气管切开时间早晚逐渐增加(P<0.01).拔管患者总住院时间比未拔管患者长(P<0.01).结论 气管切开时机是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预示因子,但不是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6.
胸外科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需紧急处理时,气管切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时,即便气管切开,由于时间延误,难免出现危象,不易纠正。因此,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气管切开,即在开胸术中麻醉拔管前进行。早期干预,做到有备无患,可减少胸外科患者的术后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胸外科患者应用气管切开管理呼吸道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和瘘口修复方法。方法分析22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的体会。结果多数不经过试堵管采取直接拔管一次成功,仅见1例一次直接拔管失败;多数气管瘘口修复良好,仅1例瘘口修复欠佳。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在条件许可时应尽早拔管,意识障碍不是绝对禁忌证。通常可直接拔管,瘘口采取渐进性封闭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减轻气管拔管后的咳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减轻吸烟患者拔管后咳嗽反应的效果.方法 45例长期吸烟患者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按气管套囊注入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注入2%利多卡因5ml(L)组、生理盐水5ml(S)组和空气5mi(A)组,观察并记录术毕气管拔管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 气管拔管后0~5 min L组平均咳嗽(4.1±0.8)次,明显少于S组(8.2±0.9)次和A组(6.2±0.8)次(P<0.05);3组6~10 min平均咳嗽次数分别为(4.6±0.8)、(7.5±0.8)和(6.0±0.6)次(P<0.05).结论 气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可以减轻吸烟患者气管拔管后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9.
林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90-2591
目的: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可能出现的相应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实施严格套管护理、吸痰的护理、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5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均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顺利排痰,促进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病情好转后呼吸平稳,呼吸道分泌物量减少,并能自行咳出痰液者均需进行气管切开试堵管。试堵管约3 ̄5d病人无异常情况即可行气管拔管。传统的堵管物是棉纤头(约4cm长)或小木塞,其缺点是:棉纤头插入有掉入气管内的危险,不安全;棉纤纤维呈絮状,可随呼吸运动吸入呼吸道,刺激气管粘膜引起呛咳或病人不适;固定不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序贯治疗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时的应用。方法随机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直接拔除气管切开导管组和必要时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最后拔管成功率。结果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再插管机率更低。结论在严格把握指针、把控风险情况下,无创序贯治疗可增加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非计划性气管拔管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6月ICU机械通气气管插管92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为2014年7月至12月ICU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9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品管圈活动,并按计划实施方案.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堵管、导管移位、脱管、气囊漏气的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的减少气管插管堵管、导管移位、脱管、气囊漏气的发生率,保证危重患者有效、连续性治疗护理,减轻患者痛苦,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对拔管后咳嗽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全麻手术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对照组(C组)各30例,L组和C组分别于气管插管后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碳酸利多卡因5mL或空气5mL,观察拔管后咳嗽反射的例数和强度。结果 L组有3例发生咳嗽反射(10%);C组有9例发生咳嗽反射(30%),L组咳嗽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全麻插管后气管导管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可有效的减少拔管后的咳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可能出现的相应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的并发症,降低重症脑挫裂伤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38例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实施严格套管护理、吸痰的护理、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38例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采用上述护理措施得当、有效。  相似文献   

15.
林国良  何荔苍 《河北医药》2012,34(6):859-860
目的 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吸衰竭(呼衰)行机械通气后出现拔管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方法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衰时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的患者进行跟踪、分析,对出现9例拔管失败的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共跟踪10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衰行机械通气患者,出现拔管失败9例,均给予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呼吸机应用.结论 感染未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未恢复、呼吸肌麻痹、疲劳或衰弱等原因是导致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衰机械通气后气管导管拔管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且已普及到基层医院。但此手术可发生各种并发症,拔管困难就是其一。一、定义:凡气管切开,待原发病因去除后一周以上,仍不能拔管者称为拔管困难。二、原因:1.年龄:拔管困难多见于5岁以内小儿,尤其是1岁左右婴幼儿。这是因为小儿声门狭小,喉粘膜下组织松弛,容易肿胀,气管腔径小,气管环的膜部后壁较成人向前突出,软骨环较软等特点,均易导致喉气管狭窄。2.习惯性拔管困难:正常情况下呼吸时3/4的阻力来自上呼吸道。因此,用插管呼吸比喉呼吸容易,  相似文献   

17.
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开胸患者辅助气管切开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按适应证选择,适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切开者称预防性气管切开组,适宜或不适宜气管切开而未切开,术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切开者称紧急气管切开组。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开胸术中麻醉拔管前进行。紧急气管切开组为术后1~3d。比较2组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的使用情况。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切开前均有明显异常,切开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d24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d仅10例使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老体弱、肥胖、术前长期大量吸烟、肺功能低下者开胸术中应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开胸前有切开指征的紧急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2011年以来,对气管切开需堵管的患者60例采用改良的一次性引流袋作为内芯进行堵管,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后需堵管患者共60例,男42例,女18例,中位年龄5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气管切开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插管全麻下气管切开治疗小儿急性喉梗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富根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6):39-39,41
目的 通过分析27例不同病因急性喉梗阻患儿进行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探讨在气管插管状态下全身麻醉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喉梗阻的病因及呼吸困难的程度,采取清醒或全身麻醉下先行气管插管,特殊情况下插入气管镜解除或缓解呼吸困难,而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正规的气管切开术.颈前纵切口或横切口,切开第3~4气管环,不进行造孔.结果 1例出现高位气管环切开,术后出现拔管困难,1例麻醉时插管失败患儿出现窒息.并发症为7.4%.结论 插管全麻下气管切开把一个急诊手术转变为正常状态下的平稳手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套管拔管困难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市回民医院收治的重型急性脑卒中、发病30 d内气管切开并气管套管植入的患者62例。依据是否拔管分为拔管组(n=27)与未拔管组(n=3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气管切开相关资料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患者气管切开后3、6及12个月的结果。结果拔管组的气管切开时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急性加重的慢性心力衰竭(AECHF)发生率均低于未拔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AECHF是能否拔出气管套管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0.05);拔管组3、6、12个月的m RS评分均好于未拔管组(均P 0.05)。结论气管切开时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AECHF是重型急性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能否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拔管组患者的功能预后好于未拔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