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纳米科学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列成为21世纪的三大支柱科学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理化性质,使其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是有关纳米材料是否对生物体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产生背景,纳米材料的环境特征,重点分析阐述了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及其对生物体和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分析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胡志斌  沈洪兵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64-1265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很多工业化国家已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吸烟是肺癌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大约有 87%的肺癌可归咎于烟草暴露 ;同时也有大量证据表明 ,环境烟雾吸入(ETS)可以致终生不吸烟者发生肺癌。尽管烟草暴露致癌性已经无可争议 ,大量暴露者中却只有极少部分吸烟者 (<2 0 % )发生肺癌 ,说明不同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存在不同的易感性。近几年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较多 ,标志物大致被分为四大类 :内暴露剂量、生物效应剂量、亚临床效应剂量和个体易感性标志物。1 内暴露剂量标志…  相似文献   

3.
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从原料开采、加工生产到使用损耗,都会造成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释放,大量纳米颗粒进入水环境,最终沉降于环境水体中。纳米颗粒与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相互混合,使纳米颗粒和重金属的共暴露成为可能。由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尤其在医学领域,纳米二氧化钛(nano-Ti O2)的毒性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nano-Ti O2与环境中化学物质共同暴露的安全性和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简要综述了nano-Ti O2材料与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交互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医学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已经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纳米材料用于医学领域有诸多特性:第一,纳米材料具有细微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第二,纳米材料通过静脉和皮下注射的途径进入人体后可以与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但以上的特性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并为这些知识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就近年来对纳米物质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包括纳米材料被机体吸收的途径以及其对某些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基因组图谱构建的完成 ,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post genomeera)。蛋白组学 (proteomics)成为大规模、高通量蛋白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为人类疾病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1,2 ] 。环境理化生物因素暴露可改变蛋白质组的表达 ,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类蛋白组组织(humanproteomeorganization ,HUPO)的成立大大促进了环境与蛋白质组的交互作用的研究[2 ] 。一、蛋白质组和生物标志物1.蛋白质组 (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 :最早见于 1995年[3 ] 。蛋白质组指细胞表达的蛋白质整体。尽管一机体不同细胞的基因组基本相同 ,但由于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就近年来对纳米物质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包括纳米材料被机体吸收的途径以及其对某些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排放到环境中的纳米材料越来越多,且多数纳米材料可进入水体并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体内累积,进而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纳米材料按组分的不同主要有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金属粒子、碳纳米材料、量子点、有机聚合物等,不同纳米材料尺寸大小、材料成分、表面修饰材料等理化特征的差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及机制各有不同。本文分别归纳了各种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模型(如鱼类、贝类、水蚤、藻类等)的纳米毒性作用及可能的致毒机制。分析表明,各类纳米材料不同的理化特征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毒性作用,但决定毒性的关键因素到底是其粒径尺寸大小、材料组分还是表面修饰物等至今尚无准确定论。氧化损伤、金属离子释放等是研究较多的机制,而从基因芯片、表观遗传修饰等分子水平对毒性机制进行研究的报道很少,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其是否可以作为毒性评价指标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且环境因素等也可对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产生影响。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及风险评价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5.2.5 暴露评估 目前,人类暴露评估主要基于人类环境中环境因素的测量水平(美国EPA,2010);某些情况下,内部剂量测量值也可能通过生物监测(Hays 和Aylward,2008)或药代动力学模型(Barton等,2007)获取.在NexGen方法中,暴露评估将更侧重通过先进的生物监测技术(NRC,2012)结合新高通量方法,获得大量环境因素暴露指标(Jones等,2012),从而直接测量人类关键的毒性通路扰动.  相似文献   

10.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采用在体暴露评估、离体结局分析以及系统环境关键组分筛选的方法,评估环境污染物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而导致的健康效应和毒作用机制。该模型整合了人群现场的真实暴露与实验室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的优势,弥补了单一的毒理学评价模型的不足,从宏观人群研究和微观机制探索之间的介尺度层面,为...  相似文献   

11.
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皮肤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途径。空气中接触限值是对作业者环境状况的一种度量;生物暴露限值则是对经呼吸道及其它途径进入机体毒物总量的一种度量。目前,有些国家已颁布了它的生物暴露限值,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标准。本调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OP)通常都有相似结构,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能通过水解和氧化途径等降解转化为六种二烷基磷酸酯类化合物(DAPs)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它们常被用作人群农药暴露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该文综述了OP在环境中的主要降解机制、DAPs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食品中OP及DAPs残留对生物监测的影响,提出了新的OP暴露评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纳米材料和大气颗粒物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颗粒物主要是指粒径在100 nm以下的粒子,包括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1~100 nm)和自然环境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0 nm以下的超细颗粒物。硝化应激(nitrosative stress)指机体对活性氮簇(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的高应激性,主要表现为病理过程中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过量生成,从而诱发细胞内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等,并最终导致细胞损伤。纳米颗粒物呼吸暴露诱导心血管系统损伤过程中,硝化应激稳态失衡与纳米颗粒穿透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密切关联,通过减少ONOO~-生成和清除过多的ONOO~-来拮抗硝化应激损伤将有可能成为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诱导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纳米颗粒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颗粒或超细颗粒是指直径<100nm颗粒的统称。纳米尺度颗粒对生物系统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进入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等重要组织。人们用纳米技术研制或生产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暴露组学作为基因组学的补充是指从妊娠开始贯穿整个人生的环境暴露(包括生活方式因素)。暴露源包括外源(污染、辐射、饮食等)和内源(炎症、感染、微生物等)。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之后发展的全暴露组关联研究(EWAS)的目的是对在未知方式下暴露的评估。EWAS方法通过比较患者和健康受试者暴露组的分析结果,确定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进而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来阐明暴露-效应关系(生化流行病学)、暴露和人体动力学来源(暴露生物学),以及作用机制(系统生物学)。"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在识别个体暴露上都具有科学价值。"自上而下"法用于揭示人类疾病的未知暴露源,而"自下而上"法是用于分析外暴露以及建立干预与预防的方法。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外暴露,也可以用于研究内暴露。内暴露组学采用组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加合物组学等。人类生命早期暴露组学(HELIX)项目是近期启动的描述欧洲人群的早期暴露以及揭示组学标志物和儿童时期健康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该文介绍了其研究方法、工具、思路及其重要意义,同时总结了暴露组学从概念到应用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纳米材料指三维中的至少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目前常用于传感器件的有:金纳米粒子、半导体纳米粒子(量子点)、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单/多壁碳纳米管、碳纳米角)等。纳米材料为稳定、特异、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为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的检测提供了新策略[1]。近年来纳米材料传感器逐渐应用于小分子定性、定量检测,出现了纳米材料电  相似文献   

17.
正邻苯二甲酸酯(PAEs)属于酞酸盐,为常用的增塑剂,是一种主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常见的各种消费品中,包括食物包装材料、家用化学品等,可通过食物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进入体内~([1-2])。与双酚A(BPA)不同,PAEs不能以共价键与多聚体结合,所以更容易浸出而造成食品污染,使人体广泛暴露~([3])。PAEs能够与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分布在环境中的复杂混合物,其中一些PAHs具有致癌性.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利于说明人类暴露于此类致癌物质时健康风险的性质及程度.该文就目前所应用的PAHs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类说明,并对用于人类暴露PAHs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不同生物标志物所具备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前PM_(2.5)引起的环境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暴露评估作为PM_(2.5)健康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评价及风险表征提供参考依据。PM_(2.5)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暴露评估需收集PM_(2.5)暴露浓度、暴露途径识别、某暴露途径下人群时间-活动模式参数等内容。本文对国内外PM_(2.5)暴露评估方法的应用情况以及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进行综述,并指出现阶段PM_(2.5)暴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大气颗粒物暴露评估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内可能暴露于生物危险性物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医疗机构职业暴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近期(一周内)内发生过生物体液接触过的医务人员(n=64)及长期处于职业暴露风险的医务人员(n=50)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结果]与成年人常模比较,长期暴露于生物危险性环境人员的抑郁因子平均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平均得分和SCL-90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发生过生物体液接触的医务人员SCL-90各项因子平均得分高于常模(P0.05),且不同职业或岗位、不同年龄医务人员总得分超过常模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受训人员比例(89.47%)高于护士和医生(44.44%、53.85%);≤30岁医务人员总得分超过常模的比例(73.81%)高于30岁医务人员(42.85%)。近期发生过生物体液接触的医务人员对防护措施和对预防性处理的信任度明显低于长期处于暴露风险的医务人员(P0.01)。[结论]发生生物体液接触后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常人差。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个体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