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伏邪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充实、发展、完善与成熟于明、清时期,及至现代,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分为狭义和广义伏邪。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伏匿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伏邪具有动态时空变化、隐匿潜藏、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等特征。心血管疾病各期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即急性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基于伏邪理论,从中医学角度思考探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伏邪探源     
<正> 伏邪源流最早应追朔到《内经》时代。在《内经》文字记载中虽无伏邪之言,但有伏邪之实,并对伏邪基本概念、伏邪成因、病机、部位以及伏邪所发病证作了较为全面地论述,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伏邪最初概念为:“邪气留连”(《素问·生气通天论》)、“久留而不去”(《灵枢·贼风》)等。伏邪成因多为先感正邪,正邪者四时感之主气也,如春感风、冬感寒等。伏邪部位多见“血脉之中、分肉之间”(《灵枢·贼风》)等。“因加而发”是伏邪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伏邪久留隐伏,若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调、邪气相袭、诱因相触、新旧之邪相合,则因加而发之。其具体病证《内经》概括性地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大病系。以“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为例分言之,夏季伤暑,即感受了正邪,若  相似文献   

4.
伏邪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奠基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宋金元时期,鼎盛于明清并逐渐臻于完善。伏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被称为伏气温病,邪气伏匿,或伏藏于膜原,或伏藏于经中,或伏藏于肌肤,或伏于少阴、或伏藏于脂膜,待时而发病;广义的伏邪,指的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或者代谢产物,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结石等。伏邪具有隐匿性、动态时空、自我积累等特性,所致疾病具有伏而不发、伏邪自发、新感引发、反复发作、伏邪易从火化等特点。伏邪理论有助于从新的维度来探究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中一些病因未明、反复发作的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伏邪理论溯源、伏邪成因、伏邪致病三个方面阐述伏邪在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伏邪既可从外而感,亦能从内而生。外感伏邪可由外感六淫蕴酿而成,也可直接感受疫气而发,表现为"伏邪于冬,至春发病"和"伏邪于夏,至秋发病";内伤伏邪主要包括伤食、湿热、胎毒;外感伏邪与内伤伏邪是相互交感的,可以继发病理邪气,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根据伏邪发病的病机,提出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视祛除伏邪。内伤伏邪多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消食等治法;外感伏邪则要充分考虑外感伏邪作为致病之源,注意祛除外因,同时给予疏风、透郁、祛暑等治法,且应根据其反复发作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特点,重视预防,防其复发。  相似文献   

6.
从伏邪病因探胸痹心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吉林中医药》2012,32(8):763+781-763,781
伏邪总括内生伏邪、外感伏邪及先天伏邪三类,特点是“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其发作可引起人体阴阳失和,甚则五脏受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若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待人体正气虚弱或复感外邪之时而为痹结,发为胸痹心痛.伏邪致胸痹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病由内伏之邪气而发;二是伏邪隐匿,难以驱除;三是外感为诱因.  相似文献   

7.
陈珊珊  危剑安 《环球中医药》2010,3(5):355-357,391
瘟疫的致病原因是疫气,与前人一贯推崇的六淫致病学说有所不同。伏邪是指人体外感后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一种邪气。艾滋病具有瘟疫性质和伏邪致病特征,中医伏邪理论可指导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通俗伤寒论》为清绍兴医家俞根初所著.俞氏很重视伏邪致病,辨病属伏气或是新感为其辨证内容中很重要的一步.伏邪致病与新感相比,其病机、病理过程要复杂.这一类证总的病理特征为感受外邪,伏而未发,病邪潜伏既久,由时令阳气的萌动或新感邪气冒触而引发,病发时往往表现出致病的邪气与时令季节的主气不甚相符,病起常呈现出里热郁盛或表里同病的证候.而伏邪外搏过程往往是伏邪致病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伏邪致病的机理来看,伏邪外搏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伏邪自发,伏邪潜伏匿藏于体内,郁久而伺机向外勃发;二新感引发,伏邪受外邪的诱触,引内潜之伏邪向外搏发.俞氏在伏邪致病的论治中,更侧重于对后者的探讨,其伏邪外搏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凡感受邪气,未立即发病,潜藏体内,因感受六淫之邪、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凋等因素触动发作,皆可认为是伏邪致病;有四个特征,"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尤以"隐匿"最为根本,是伏邪最本质特征,是导致临床资料难以收集的根本原因;"潜证导向"也是隐匿特征所决定;"动态时空""自我积聚"是在"隐匿"基础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清代是温病学发展鼎盛时期,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逐渐形成温病发病两大类型。冠心病前期多隐匿,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到胸闷胸痛典型症状过程漫长,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早期虽无症状,致病之邪已潜伏于内,俟机而动,此时需着手解决驱逐伏邪,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伏邪贯穿于冠心病整个病理过程,治疗抓住"伏邪"显得尤为重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把握伏邪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则;引入"伏邪为害"理论,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的伏邪理论特点。伏邪是指机体受邪后未及时发病,邪气潜藏,郁而化热,或者机体脏腑失调,从而痰、热、瘀等病理产物聚而生热,潜藏于内。诸温内发即由机体感受外邪后,邪气稽留于内,郁而化热,或素体内有蕴热郁结而成的里热证候,其发病特点是起初即见里热证候的表现,起病或有表证或无表证。结合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肿瘤、结石等停留于人体内的病理产物或代谢产物等均属于伏邪的范畴。伏邪理论在临床中被应用于指导慢性感染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传染病、血液病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伏邪学说”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至明代后,吴又可《温疫论》才有“伏邪”之名[1]。伏邪的致病特点为邪气伏于内,在一定诱因下病从内发,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正气内虚等特点。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是较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糜烂有恶变现象, WHO将其列入癌前状态。中医认为,OLP与“口蕈”“口糜”相近,或认为与“口藓”“口破”类似[2],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与伏邪特点有相似之处,且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可获效。因此,笔者拟以“伏邪学说”为理论依据,阐释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治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组织驻留记忆CD4+T细胞(CD4+TRM)细胞入手,综述其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中的作用,探讨UC复发过程中“伏邪”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药抗UC复发提供新策略。CD4+TRM细胞在U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核心作用,参与了UC肠道炎症的反复发作。伏邪是感邪后藏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邪气,或湿热瘀血等邪气并未随疾病治愈根除而是潜伏于内的病邪,是UC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主要病因。伏邪的致病特点与CD4+TRM细胞免疫记忆、感而引动、待机而发的特性暗相契合,因此CD4+TRM细胞可能是UC“伏邪”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1]。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叫"伏气"或"伏邪",待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  相似文献   

14.
马晶  王健  兰天野  徐鹏  吕志国  张影  张冬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1-1574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伏邪理论是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成熟又完整的理论体系。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伏邪理论,从伏邪角度探讨肺痨的辨治,为中医临床辨治肺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鑫  张俊龙 《北京中医药》2006,25(3):155-157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伏邪理论的思路,总结了历代医家关于伏邪概念的认识,提出了伏邪概念的实质.认为导致疾病过时而发的藏于人体的致病因素、可以通过仪器等检测出的病灶、引起疾病反复发作的因素、尚未发作的遗传病、导致其发作的致病因素等,统属伏邪范畴.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伏邪的致病特点--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特征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 (简称AIDS)以来 ,该病与日俱增 ,成为二十世纪的“人类新瘟疫”、“超级癌肿”。艾滋病来势急 ,发展快 ,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 ,以至于人们谈“艾”色变。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尚未出现症状者 ,其发病特征与祖国医学文献中之“伏邪”类似。本文拟从伏邪致病的特点探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的过程 ,望高明贤达斧正。1 “伏邪”实质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后 ,邪气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如春温、伏暑。它是与感受当时之邪即时而发的新感温病相对而言的。伏邪学说 ,始自晋·王叔和的《注解…  相似文献   

18.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伏邪     
伏邪是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人体感受邪气,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或邪气藏伏于体内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不立即发病,待时而发,待机而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分为外感伏邪(伏风、伏寒、伏暑、伏湿、伏燥、伏火、伏毒)和内生伏邪(伏风、伏寒、伏湿、伏燥、伏火、伏痰、伏瘀、伏毒)两大类。用伏邪观点分析疾病,不仅可以治疗已发症状,对伏而未发的症状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伏邪是指潜伏于人体,留恋伏藏,后而逾时而发的邪气。痰浊、瘀血、湿热是痛风最主要的伏邪,是病情发展及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定疾病的分期及性质,对不同伏邪的辨证,对证选法,相应地予以化痰消饮、行气活血、化浊祛湿等治法,对法选方,祛除伏藏的邪气,早期截断,可有效改善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