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6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玉花 《中外医疗》2010,29(32):124-124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病毒唑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1例患儿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0例患儿总有效率8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在治疗时均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阿昔洛韦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后遗症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治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低且无明显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参照组单纯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予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利巴韦林和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干扰素三种药物联用的方法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94例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7例。A组采用单独使用利巴韦林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采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和干扰素联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复发情况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B组与A组比较其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白细胞、脑浆液水平恢复正常的人数也明显多于A组,B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冯勇 《当代医学》2014,(22):123-123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阿昔洛韦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脑炎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方法.方法: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惊厥消失时间、头痛、呕吐转阴时间、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退烧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安全、有效、可靠等特点,且可极大地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肖月红 《中外医疗》2016,(36):99-101
目的 探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9月,计算机随机法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加阿昔洛韦静滴治疗,实验组加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静滴治疗,对比2组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的疗效以及后遗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病毒性脑炎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儿(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血清NSE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高(P<0.05),后遗症几率(16.67%)较对照组后遗症几率(36.67%)低(P<0.05).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接受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促进其不良症状的缓解,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几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采用纳络酮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就常规治疗方案的应用阿昔洛韦(对照组,40例)与加用纳络酮(观察组,40例)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患儿经统计示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采用纳络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具较高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析对血清SNE、S-100β、MMP水平的影响,随访1年,记录后遗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S-100β、MMP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改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效果显著,减少后遗症,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讨病毒性脑炎患儿使用阿昔洛韦与纳洛酮共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于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的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实验对象,经随机模式将其分组,Ⅰ组接受阿昔洛韦单药治疗,Ⅱ组同时配合纳洛酮静滴,对比两组的用药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在总有效率上分别达到76.9%与96.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脑炎症状(惊厥、抽搐等)缓解时间对比Ⅰ组显著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使用阿昔洛韦以及纳洛酮共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药效,且可促进脑炎相关症状缓解,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Focal viral encephalitis in childhood is a rare but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ase reports suggest a positive effect of an additional therapy with interferon-beta o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refore, we initiated a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benefit of 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ciclovir (ACV) and recombinant interferon-beta (rIFN-beta) in juvenile focal viral encephalitis. - Initial inclusion criterium was suspicion of focal viral encephalitis. Diagnosis was proven by demonst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focal lesions in cerebral imaging or virological evidence of HSV in cerebrospinal flui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CV plus rIFN-beta or ACV plus placebo. Neurological outcome was determined 21 days and 3 months after onset of the disease. - Initially 5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Encephalitis was proven in 14 patients (7 ACV + rIFN-beta, 7 ACV + placebo). The study groups were balanced in terms of important prognostic criteria. 10 patients (5 ACV + rIFN-beta, 5 ACV + placebo) were cured or had slight defects, 4 patients (2 ACV + rIFN-beta, 2 ACV + placebo) showed moderate to severe defec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vour of the additive therapy with rIFN-bet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通过详细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鉴定预防接种偶合病毒性脑炎。方法 对江门市2003~2005年发生的4例引起争议的预防接种后偶合病毒性脑炎个案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4病例均为预防接种偶合病毒性脑炎病例,与预防接种无关。结论 各地在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利提高接种人员素质的同时,必须明确诊断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和提高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另外还须对种儿童家长和公众做出明确的解释,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相似文献   

13.
郭虎  陆海英  郑帼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61-1862
目的提高对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南医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合2010年欧洲病毒性脑炎处理指南,探讨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结果脑脊液异常58例,CT异常38例,MRI异常15例,脑电图异常93例。经更昔洛韦治疗且病程2周后:脑脊液异常的58例患儿复查脑脊液,74.13%脑脊液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脑电图异常的93例患儿中78.49%患儿脑电图基本恢复正常;108例患儿中96.30%头颅CT或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3.70%患儿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仍高于正常,头颅MRI示额叶软化灶,脑电图示额叶局灶性慢波。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因素之一,按照指南处理更有利于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重症病例病情的评估中,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被推荐用于评估重症患者的脑功能,而脑电图被认为是预测脑损伤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三者联合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预后评估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PCIS联合GCS评分及视频脑电图(VEEG)对小儿SVE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玉林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病房2013年1月-2018年10月诊治的小儿SVE 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37例,儿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GOS)评级4~5级〕和预后不良组(76例,CGOS评级1~3级)。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脑脊液检查及PCIS、GCS评分、VEEG,分析影响小儿SVE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3项独立指标与联合指标(3项指标联合)对小儿SVE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痊愈18例,19例有轻度后遗症;预后不良组5例死亡,25例留有严重后遗症,46例有中度后遗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S≤80分及VEEG中度异常、重度异常是小儿SVE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626、512.020、160.712),GCS评分>8分是其保护因素(OR=0.042)(P<0.05)。PCIS、GCS评分、VEEG及联合指标评估小儿SVE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3、0.615、0.705、0.888,联合指标评估小儿SVE预后的AUC大于PCIS、GCS评分、VEEG(Z=2.834、5.043、3.484,P<0.05);PCIS评估小儿SVE预后的AUC大于GCS评分(Z=3.248,P=0.001)。结论 PCIS≤80分及VEEG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等因素为小儿SVE预后的危险因素,GCS评分>8分为小儿SVE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联合评估法对疾病预后预测的准确度相对PCIS、GCS评分、VEEG的独立评估更加优良。  相似文献   

15.
付晓雪  王笑嫔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7):875-876,882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月内科收治的16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A、B、C组.A组给与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B组通过给与更昔洛韦和丙种球蛋白治疗,C组给与更昔洛韦、干扰素、丙种球蛋白3种药物治疗.分析3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比较其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 C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临床症状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A组和B组(R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和B组相比临床症状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不失为一种较新且有效的方法,值得为广大儿科医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周晓凤  熊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98-99,10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问我院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36例患儿预后良好,均痊愈出院,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脑脊液指标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并配合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刘青鹤  邱邦东  余光开 《医学综述》2008,14(11):1683-1684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搐、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该病,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70及71、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黄病毒属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目前临床大多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抗病毒、脑细胞的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维持及并发症的预防。文章对该病急性期治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PICU)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PICU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MRI两种影像学方式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者中有48例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5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7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阳性检出率为80.00%;48例患儿中18例在额叶处,6例在颞叶处,18例病灶在基底节,6例在脑顶叶处MRI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有56例,其中漏诊3例,误诊1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脑内异常病灶在基底节的有22例,5例在颞叶处,15例在额叶处,4例在枕叶处,7例在脑顶叶处,以及小脑和丘脑处各有1例,其中2例为多发患者。结论 CT、MRI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误诊、漏诊率明显低于CT检查,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价值与护理体会。方法:对4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抗病毒,应用激素、脱水剂、脑细胞活化剂、理疗等常规治疗后,并辅助高压氧治疗,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41例临床症状好转,脑电图恢复正常35例(85.36%),部分恢复4例(9.76%),无改变2例(4.88%)。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安全、有效,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做好高压氧治疗时的护理是保证高压氧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