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的17例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并与我院6例确诊的COVID-19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7例COVID-19 IgM抗体假阳性患者均住院或居家隔离观察,间隔至少24 h的2次COVID-19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间隔至少1周的3次IgM抗体检测结果均阳性。COVID-19 IgM抗体结果采用胶体金和化学发光两种方法核验均为阳性。其中16例患者为IgM阳性IgG阴性,1例为IgM阳性IgG阳性,5例有自身抗体阳性,7例合并慢性炎症。均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病史(P0.001),2例有发热表现,平均体温低于COVID-19的确诊患者(P0.001)。17例胸部CT均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P=0.002),17例均预后良好。结论: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可能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因素相关,此类患者无COVID-19的流行病学病史、典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地级行政区层面的空间分布、空间聚集性及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全国地级行政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COVID-19确诊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COVID-19确诊情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1月24日、1月29日和2月8日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与2月8日COVID-19新增确诊病例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与新增确诊病例空间分布有所不同。结论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与新增确诊病例全国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确定COVID-19的高值聚集地区,将为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2020年2月4日至2020年4月16日确诊的COVID-19 3 733例中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27例作为分析对象,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等信息,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结果22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被纳入分析,住院期间死亡16例,病死率为7.0%(16/227);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肺部疾病、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CKMB和呼吸困难是老年糖尿病并发COVID-19预后危险因素;采用这些因素预测老年糖尿病并发COVID-19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6.0%(95CI:91.0%~100.0%)。 结论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的患者其预后风险较高,采用血糖和白细胞等因素预测COVID-19的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向患者本人、家属以及其他知情人员(医务人员)进行电话、面对面访谈,收集所有患者暴露史、家庭聚集性发病情况、医学/家庭隔离情况。(2)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询问病史,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疾病转归及近期预后。结果 (1)1个家庭共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具有与武汉疫区确诊COVID-19指示病例直接或间接密切接触、共同生活流行病学特征。(2)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均无重症患者,儿童临床表现轻且不典型。(3)经治疗达出院标准COVID-19患者出院后有4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复阳,1例成人症状轻微,3例儿童均无症状。结论 (1)聚集性发病是该次疫情的重要流行特征,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儿童COVID-19感染主要方式。(2)出院后SARS-CoV-2核酸复阳性并不能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肆虐,截至2020年4月18日,全球累计确诊高达2 199 321例,累计死亡153 386例,新增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仍未停止、不断攀升。令人惊讶的是,在COVID-19死亡病例中,合并高血压者高达60.9%。众多研究表明,COVID-19病毒感染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密切相关,于是有专家建议高血压合并COVID-19者,应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转归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3月4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9例资料完整的COVID-19出院患者病例资料及出院后3个月43例患者的随访资料.结果 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为病情评估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3月28日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确诊的541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采用有序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4月10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入院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200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有患者的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使用SPSS 19.0及G...  相似文献   

9.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确诊病例数增加和研究深入,发现COVID-19主要侵犯呼吸系统,还可累及心肌及其他重要脏器.本文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征、影像学评估等进行综述,以期为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的...  相似文献   

10.
王玮珺  胡利琳  朱清静  杨玲 《肝脏》2020,(2):103-104
截止2月12日11时,全国共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44742例,疑似病例16067例,死亡1114例,治愈4764例,该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阶段,COVID-19疫情拐点尚未明确,虽然COVID-19的致死率不及SARS,但其发病率更高,传染性更强,因此有效控制疫情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22例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轻型/普通型共92例,重型/危重型共30例。通过实时RT-PCR确诊病例,并收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分析,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根据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将所有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轻型和普通型,另一组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果显示:重症/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心率、体温、呼吸次数、死亡率和肺部病变范围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而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氧饱和度则低于轻型/普通型患者(P<0.05)。比较不同病情分型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结果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酶指标、心肌酶升高所占比例和hs-cTnI水平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11.1%vs.42.3%)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2.3%;重症COVID-19患者心肌酶、hs-cTnI水平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目前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也出现了SARS-CoV-2感染相关的消化道、肝脏、胰腺等多脏器损伤。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对COVID-19相关的消化道、肝脏、胰腺等多系统损伤进行概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优化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患者9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将其分为死亡组(110例)和生存组(829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39例患者年龄62(51~70)岁,男性453例(48.2%),既往有吸烟史86例(9.2%),高血压病史348例(37.1%),糖尿病172例(18.3%),冠心病65例(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0例(3.2%),院内死亡110例(11.7%)。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 [68(61~76)岁vs 62(50~69)岁,P<0.001],男性比例更高(59.1% vs 40.9%,P<0.05)。死亡组患者既往有吸烟史,合并COPD、恶性肿瘤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钙蛋白、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肌钙蛋白、血清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胰腺结核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胰腺良恶性肿瘤混淆。目的:总结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收治的胰腺结核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9例胰腺结核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或上腹不适、发热、盗汗等;实验室检查示11例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3例,血淀粉酶升高7例,T-spot阳性9例,PPD皮试阳性3例,胆红素升高5例;影像学检查示胰腺结核好发于胰头部,腹部超声示胰腺肿物、内部回声改变8例,胰腺囊性或实性占位11例; CT提示胰头体积明显增大5例,胰腺实性占位7例,胰腺囊性占位4例,伴有胰腺周围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 8例患者行14次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穿刺活检。全部患者确诊后给予正规药物抗结核治疗,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对于年轻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应考虑胰腺结核的可能,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目前确诊的方法,正规抗结核治疗是胰腺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M与非DM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结局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568例资料。所有患者分为DM组64例,非糖尿病组(NDM组)504例,比较两组临床结局差异。结果与NDM组比较,DM组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入院时缺氧比例及死亡率高(52 vs 58,21.23%vs 50.00%,13.69%vs 32.81%,4.37%vs 15.63%,P0.01),治愈出院率低(95.63%vs 84.38%,P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DM患者感染COVID-19风险较高,临床症状重,病情进展快,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中国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暴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截至2020年3月1日24时,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确诊病例80 026例,中国港澳台地区确诊148例。目前,COVID-19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一些流感病毒的治疗经验。瑞德西韦、氯喹、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初见疗效,但其安全性和疗效,还须要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α、阿比多尔联合应用,应注意其不良反应,慎重选择。达鲁那韦目前还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中医辩证治疗还须进一步验证。本文围绕目前临床上治疗COVID-19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OVID-19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青年胰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青年人胰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40岁以下青年胰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参数、血清CA19-9和CEA水平、误诊情况、治疗与生存时间.结果 青年胰腺恶性肿瘤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饱胀(78.26%)、上腹部不适(73.91%)、消瘦(73.91%)、食欲不振(69.57%)、腹痛(60.87%);肿瘤多位于胰头部(52.17%);病理证实30例(65.22%)发生转移,其中13例累及多器官;胰腺外分泌肿瘤占72.73%(24/33),胰腺内分泌肿瘤占27.27%(9/33);CA19-9和CEA阳性率分别为73.91%(34/46)、32.61%(15/46);误诊率为80.43%(37/46),主要误诊为急、慢性胃炎(36.96%);根治性手术率为23.91%;平均生存期12.6个月.结论 40岁以下青年人胰腺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预后差,应重视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报道较多,但目前关于COVID-19的临床研究尚不足,且关于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比较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5日-2020年2月27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49例,其中普通型22例、重型/危重型27例。比较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胸部CT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男性比例、糖尿病发生率及首发症状为疲劳乏力、胸闷气促者所占比例高于普通型患者,年龄大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乙型肝炎及其他基础疾病发生率,潜伏期,有无武汉地区明确接触史、COVID-19确诊病例接触史,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中性粒细胞分数及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低于普通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双肺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型患者(P<0.05)。(4)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率及高流量氧疗/辅助通气治疗率高于普通型患者,吸空气、鼻导管吸氧治疗率低于普通型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干扰素雾化治疗率、血浆置换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3月5日,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与普通型COVID-19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气促,多合并糖尿病并表现为双肺感染,中性粒细胞分数及D-二聚体、LDH、PCT、IL-6水平升高,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下降;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经对症治疗后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8日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山西省COVID-19的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以及各地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媒介收集病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山西省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2020年2月8日出现峰值(12例),之后连续下降;截至2月28日,山西省COVID-19累积发病率为0.36/10万,累计治愈出院人数比例为84.85%;女性发病率0.29/10万,男性发病率0.42/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山西省累计确诊病例主要集中晋中市37例(27.82%)、运城市19例(14.29%)、太原市20例(15.04%),并且大多数确诊病例为输入性病例。结论山西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COVID-19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需要严防输入,密切关注复工复学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与去向。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一旦发生, 会导致患者的非预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 国际已发布系列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工作组也于近期联合国内外VTE防治、重症救治、循证医学领域等多学科专家, 共同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基于此, 工作组在指南的基础上对目前临床实践中亟需关注的13个临床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明确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 如:COVID-19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不同严重程度的COVID-19住院患者以及合并妊娠、恶性肿瘤、基础疾病或脏器功能不全、服用抗病毒及抗炎药物、血小板减少等特殊人群的VTE预防和抗凝管理, 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VTE预防及抗凝管理, 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并发VTE的抗凝管理, 正在进行VTE治疗且合并COVID-19患者的抗凝管理, COVID-19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及相应处理等。特别是参照了国际最新指南及研究证据, 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如何准确把握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