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的改变。方法:对50例CSR患者进行MEP及SSEP的检测,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CSR患者MEP中周围神经节段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其异常率高于SSEP。结论:MEP和SSEP对CSR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指经颅磁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报及周围神经运动通路在相应肌肉上记录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1985年后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磁刺激MEP的优越性在于可兴奋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干,可分段测定其功能,技术无例、无痛、使用方便。在国内最早引进这一先进技术,先后对137例健康人远端肌肉、100例近端肌肉、30例面神经及50例经C7和经颅磁刺激隔神经MEP正值进行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包括:(1)多发性硬化45例,发现潜伏期延长占86.7%。异常率高于其它EPS;与锥体束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治疗。方法:回顾4例治疗过程,正常处理脊髓损伤,给予颈托固定加牵引,腰椎用哈式棒、迪式钉内固定术,甘露醇、大剂量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小腿骨筋膜间隙切开张,胫骨骨折用外固定架固定胫骨。结果:小腿切开创口均减压后愈合,1例病人伤后6h后切开减压,胫前部分肌肉变性坏死。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及时切开减张,在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一但确诊,就必须立即切开减张,以免出现组织变性坏死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小腿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小腿解剖结构的关系,在遭受直接暴力打击和挤压的机会较多。小腿损伤后出血、血肿以及肌肉挫裂伤后肿胀,使小腿筋膜间隙内压力持续增加,血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和神经受损,导致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严重者发生缺血性坏死,后果非常严重。从2000~2006年先后收治小腿软组织损伤合并筋膜间隙综合征5  相似文献   

5.
目的: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治疗。方法:回顾4例治疗过程,正常处理脊髓损伤,给予颈托固定加牵引,腰椎用哈式棒、迪式钉内固定术,甘露醇、大荆量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小腿骨筋膜间隙切开张,胫骨骨折用外固定架固定胫骨。结果:小腿切开创口均减压后愈合,1例病人伤后6h后切开减压,胫前部分肌肉变性坏死。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覆时诊断及时切开减张,在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一但确诊,就必须立即切开减张,以免出现组织变性坏死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小腿前侧、外侧切口的联合应用。方法对12例严重小腿损伤并胫腓骨多段骨折的治疗分析。结果12例中11例恢复良好,无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1例因碾压严重部分肌肉坏死,经治后伤肢大部分功能恢复。结论该方法有效的防止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是一种临床有效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Hou Y  Nie L  Liu LH  Shao J  Yuan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73-777
目的 观察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将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分别为轻、中、重度脊髓损伤组(脊髓压迫时间分别为5、15、30 min).于麻醉后,暴露脊髓后,伤后5、30 min、1、6、24 h和3、7 d分别检测各组动物SEP、MEP,对所得波形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于伤后1、3、7 d采用后肢的Tarlov分级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刺激强度是影响TMS-MEP稳定性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100%刺激强度可获得稳定的波形.随着脊髓压迫时间的延长,SEP、M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波幅变化比潜伏期变化更加灵敏.在脊髓恢复过程中,潜伏期恢复早于波幅,SEP恢复早于MEP.结论 SEP与TMS-MEP对脊髓损伤十分敏感,二者结合能客观地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玉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30-830
骨筋膜室综合征(OFCS)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情况下,尤其是手臂和小腿的挤压伤、碾压伤等,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内的神经和肌肉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对伤肢的严密观察与预防,尤为重要。1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1.1皮温的改变正常皮温33℃ ̄35℃,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皮肤略红,温度稍高。当骨筋膜室内压持续增高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皮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1.2患肢远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经颅对皮层运动区及脊髓行电刺激多导联描记肢体肌的MEP ,对临床拟诊脊髓病变和非典型、非单纯周围神经损害的 39例患者 ,测定皮层刺激MEP的潜伏期 (Lcor)、脊髓刺激MEP的潜伏期 (Lsp)、中枢传导时间 (CMCT) ,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 :观察组Lcor、CMCT明显延长 (P <0 .0 0 1) ;Lsp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9例中 34例分别进行了CT、MRI、椎管造影等相关检查 ,其中 30例 (88.2 4 % )在MEP提示的相应节段发现有压迫脊髓的病灶。结论 :MEP对脊髓病变尤其波及运动系统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简便而准确的电生理学定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部磁刺激丙泊酚麻醉患者拇收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颈部磁刺激的方法,观察单剂量丙泊酚对拇收肌(AP)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效应。方法1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予丙泊酚2 mg/kg单剂量静脉注射。磁刺激器置于第七颈椎(C7)水平对颈神经根实施超强单次磁刺激,诱发拇收肌的MEP反应。在丙泊酚诱导至恢复清醒期内连续测定拇收肌的MEP波幅和潜伏期。记录注药前MEP基础值,注药后最大抑制值和清醒时恢复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注射丙泊酚后拇收肌MEP的波幅明显抑制(P<0.01),MEP最大抑制值比基础值减少了15%。从静脉注射丙泊酚到MEP最大抑制的时程为(242±50)s。各测定点MEP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丙泊酚(2 mg/kg)对磁刺激诱发AP的MEP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s,面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茎乳处的长度约为65mm,依此计算出面神经自脑干至茎乳了孔的传导时间应为1.1~1.3ms,提示面神经MEP的刺激部位在该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进入内听道口前这一段,并可能更靠近脑干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下近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结果20例患者正中神经近段MEP、全程MEP法的检测百分率为83.3%、33.3%。采用尺神经近段MEP、锁骨下近段MNCV及全程MEP法检测,三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4.4%、83.3%、55.6%。说明近段MEP检出百分率高于锁骨下近段MNCV的检出率,高于全程MEP潜伏期的检出率。结论(1)用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明显提高TOS的诊断率;(2)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提高双卡综合征的鉴别率。  相似文献   

13.
李永红  刘占波 《吉林医学》2013,34(22):4617-4618
目的:通过细心观察小腿外伤骨折患者,早期发现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症。方法:对挤压伤,严重挫伤患者要做到重点患者重点观察,连续、细致观察,区分疼痛的性质,观察伤肢肿胀情况,被动屈伸足趾看是否有牵拉疼痛。结果:通过观察早期发现10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得以及时治疗,避免了肌肉缺血性挛缩及神经功能障碍发生。1例小腿肌疝修补术后患者因经验不足发生胫前间隔区内肌肉广泛坏死。结论:掌握诊断依据,细心观察护理是早期发现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玉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830-830
骨筋膜室综合征(OFCS)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情况下,尤其是手臂和小腿的挤压伤、碾压伤等,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内的神经和肌肉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对伤肢的严密观察与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筋膜间区综合征是四肢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伤后十小时以内即可形成,本文强调伤肢未梢感觉异常,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组伤肢71例,男56例,女15例,年龄16-39岁,其中筋膜间区综合征36例(小腿骨折28例,股动脉损伤7例,腋动脉损伤1例),小腿骨折后局部明显肿胀35例,其中,35例经局部制动,静点甘露醇250ml一日两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日,使局部肿胀得以消退。23例早期筋膜间区综合征,经以上方法使症状消失。13例经筋膜间区切开减压,取小腿内侧及前外侧切口与肿胀的肌腹长度一致。经内侧切口切开后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探讨MEP在SCIRI后肢运动功能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模型,分别阻断兔腹主动脉15 min、30 min、45min和60 min后再灌注,建立不同程度SCIRI,于缺血前、缺血期间、再灌注期间监测MEP,术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FS)后肢运动功能,再灌注48 h进行脊髓病理学观察。结果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45 min、60 min后开放表现出轻、中、重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学特点。不同程度SCIRI可造成MEP明显变化,MEP波幅较潜伏期恢复迅速,损伤越重,电位越低。脊髓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MEP波幅和潜伏期分别明显延长及减小,NFS、MEP波幅和潜伏期恢复迅速;脊髓中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MEP波幅和潜伏期下降更加显著,NFS和MEP不能完全恢复且恢复缓慢;脊髓重度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FS、MEP波幅和潜伏期均不能够恢复至术前水平。再灌注2 h MEP波幅变化分别与再灌注2 d后的Jacobs评分(r=-0.838)和斜板试验(r=-0.901)显著相关。结论MEP能敏感而准确地反映SCIRI后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术中MEP监测可作为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69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 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 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 例患者中9 例表现出MEP 的异常, 其中6 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 min 内MEP 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 例MEP 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 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 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SEP及MEP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与术前预警电位比较,患者术中SEP及MEP波幅多有降低(P<0.05),仅有6例SEP潜伏期延长,其余均没有明显改变;术毕SEP及MEP波幅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9.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筋膜室内组织压因肢体受压而升高,损害室内肌肉和神经的血液供应,组织急性严重缺血时出现的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是挤压综合征的局部表现,多见于小腿和前臂,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发展为骨筋膜室内组织(主要是肌肉)的坏疽、缺血性肌挛缩甚至包括肢端在内的整个肢体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表现为伤肢剧烈疼痛 ,伤肢高度肿胀、紧张 ;相应间隙区神经、肌肉麻痹、远端肢体血运差。如不及时处理 ,轻者导致肌肉坏死 ,神经麻痹 ;重者可造成肢体残废 ,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文对 1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原因及护理观察要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从 1992年 3月至 1999年 10月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 15例。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5 9岁 ,伤后 1h至 6 d入院。其中胫腓骨骨折 10例、胫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