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随机将我院48例神经外科的手术病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A组)和未使用控制性降压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两组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A组降压时间(73.0±20.3)min;心率A组高于B组(P〈0.05),血氧饱和度(Sp0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的手术中的出血量及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监测完善的情况下,控制性降压能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合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PGE1 100μg/d静脉滴注,甲钴胺1000μg加滴管内静脉滴注)和对照组56例(复方丹参20mL/d静脉滴注,维生素B1 100mg/d、维生素B12 500μg/d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肢体疼痛、麻木、发热、发凉、感觉减退的改善率分别为69.4%,78.5%,57.1%,62.9%,5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42.8%,20.0%,26.7%,24.2%(P〈0.01)有统计学意义,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腺素E1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穿刺处止血的理想方法。方法将80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Anglo—seal装置闭合股动脉穿刺点止血,B纽应用Anglo—seal装置闭合股动脉穿刺点加改艮加压包扎法止血。两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①A组止血的成功率为100%,B组止血的成功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45.0%,B组为5.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患者的舒适度:A组腰背疼痛10例(25.0%),B组为0例。A组排尿困难5例(12.5%),B组为1例(2.5%),A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Angio—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加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效果好,医疗费用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化钠对缓解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连续输液治疗患者24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治疗第1天静脉输入10%葡萄糖500ml+10%氯化钾15ml(A组)、第2天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500ml+10%氯化钾15ml(B组)、第3天静脉输入0.9%氯化钠500ml+10%氯化钾15ml(C组),观察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情况。对A组中出现疼痛的病例。立即在输液中加入10%氯化钠10ml,观察对局部疼痛的影响。结果B、C组患者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2.91%和9.17%,与A组(82.50%)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A组出现疼痛的病例,经处理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处理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采用糖盐水或生理盐水配合补钾可显著降低局部疼痛的发生率,在已发生局部疼痛患者的液体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芬太尼透皮贴剂与口服吗啡用于老年癌痛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6例老年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B组口服吗啡控释片,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止痛效果明显,A组总缓解率90.70%,B组总缓解率93.02%,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死两组便秘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安全方便,疗效确切,是治疗老年中重度癌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黄碱配合应用于胃镜检查时对循环、呼吸功能及麻醉效应的影响。方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丙泊酚;B组合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C组合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麻黄碱。观察患者药物用量、苏醒时睁眼、对答和自行离去时间、循环呼吸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B、C组丙泊酚用量比A组明显减少(P〈0.05),呼之睁眼及自如对答时间比A组缩短(P〈0.05),而C组患者自行离开时间要短于A、B两组(P〈0.05);A、B两组患者用药后及呼之睁眼时MAP均较检查前明显降低、HR减慢(P〈0.05),而C组患者检查前、用药后及呼之睁眼时MAP和HR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用药后及呼之睁眼时RR均减慢,SpO2降低(P〈0.05);B、C组的注射部位疼痛及检查时肢体活动发生率比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伍用于丙泊酚可减少丙泊酚用量,降低注射部位疼痛及检查时肢体活动发生率,但并不减轻对循环呼吸的抑制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黄碱伍用则既能减少丙泊酚用量,循环功能亦较稳定,但不能减轻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芬太尼、曲马多在无痛人流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轻无病人流术后疼痛的可行方法。【方法】选择ASAI级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异丙酚+芬太尼,B组(n=20)为异丙酚+曲马多,C组(n=20)为异丙酚+生理盐水组。比较在分别给药后.各组异丙酚的总用量、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组患者苏醒后,65%述有明显的下腹疼痛(VAS〉6).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患者在苏醒后10min内疼痛的程度皆较轻(VAS〈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术后30min至2h内,B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2h及以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A、B两组异丙酚总用量分别小于C组(P〈0.05)。【结论】芬太尼、曲马多均可以安全辅用于异丙酚在无病人流手术中的麻醉,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而曲马多在镇痛维持时间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比较紫杉醇联合顺铂改进的3周方案与传统3周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毒副反应及1年生存率。方法75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b或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改进方案(A组)和传统3周方案(B组)化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与毒副反应,并随访1年生存率。结果A组无CR,A组总有效率为47.9%(18/37);B组CR1例,总有效率为52.6%(20/38)。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38.2%和35.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周围神经毒性、肝功能受损、心脏毒性等。A、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关节肌肉疼痛A组32.4%;B组84.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改进的3周方案治疗NSCLC与传统3周方案相比,疗效相似,但血液学毒性明显下降,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判断其心肌损伤程度。方法 45例60岁以上择期手术患者,分成三组即对照组(A组)、高血压组(B组)、高血压性心脏病(C组)。围术期不同时段患者肘部采取静脉血,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TnI值;记录用术期不同时段SBP、DBP、HR和ECG中的ST-T等的变化。结果 A组cTnI围术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C组则于术30min后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与A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和C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组围术期ECG动态变化与A组、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麻醉手术风险明显高于老年高血压及无高血压患者,围术期测定cTnI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A、B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YAS评分比较,出院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时B组病变区域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为射频毁损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相似文献   

11.
周理  李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61-1062
目的:探讨美国G5振动排痰机联合盐酸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COPD患者166例,分为4个组。A组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静脉注射,2次/d;B组使用G5美国振动排痰机在餐前1-2h或者餐后2h进行,每侧肺做10min,3次/d;C组用盐酸氨溴索联合排痰机治疗;D组给予α-糜蛋白酶400U/mL治疗。结果:(1)A、B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8%和80%,A、B两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从达到临床控制的时间比较,A、B、D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长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采用G5振动排痰机联合盐酸氨溴索有助于患者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触摸护理在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用关爱性触摸护理带给患者情感支持,减少围手术期心理问题,减轻术后反应,促进睡眠,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59例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触摸组(A)34例,护士从患者入院起给予有关触摸技术的沟通与护理,对照组(B)25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睡眠障碍情况。结果 视网膜脱离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1.2%,A组为61.8%,B组为82.0%,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触摸护理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睡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综合营养评估法(GNA)对108例MHD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价,根据不同GNA数值分为3组。A组:营养良好,GNA〈7.5分;B组:轻至中度营养不良,GNA7.5~15.0分;C组:重度营养不良,GNA〉15分。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惠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多发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3组颈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GNA评估:A组58例(53.7%),B组32例(29.6%),C组18例(16.7%)。B组颈动脉病变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样C组病变更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营养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关系密切,营养状态愈差。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愈高。  相似文献   

14.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PKP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8例.A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组采取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Cobb角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个月的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 A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A组医疗费用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1周A组Cobb角与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02±4.97)°与(2.77±1.25)分,显著低于B组(22.24±6.88)°与(5.85±1.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4周的功能恢复优良率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41.67%(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1.67%与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操作简单、创伤小、可快速缓解疼痛及矫正畸形,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收效良好,近期功能恢复优于保守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家族特应性聚集与儿童哮喘表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家族特应性聚集与儿童哮喘表型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本院呼吸专科就诊的216例哮喘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并根据有无家族特应性疾病史分为家族特应性(A组)和无家族特应性(B组)两组,比较两组哮喘患儿特应性疾病的患病率、哮喘严重程度及血清总IgE(TIgE)、户尘螨特异性IgE(DlIgE)水平。结果A组哮喘患儿特应性患病率为81.15%,与B组45.7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哮喘患儿,TIgE为(768.40±524.26)IU/mL,与B组患儿TIgE(597.16±565.38)IU/mL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哮喘患儿DlIgE为(62.35±51.14)kua/L,与B组患儿D1IgE(59.43±60.77)kua/L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哮喘患儿重度哮喘患病率为10.66%,与B组的重度哮喘患病率3.1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哮喘患儿中度哮喘患病率为30.33%,与B组的中度哮喘患病率12.7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间歇发作、轻度哮喘患病率分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重度哮喘患儿TIgE(1326.04±635.48)IU/mL,与非重度哮喘患儿TIgE(650.05±539.10)IU/m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特应性聚集与患儿哮喘表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家族特应性聚集的哮喘息儿易患特应性疾病,病情较严重,TIgE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微球蛋白(β2-MG)测定对心肾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本院确诊为AMI并进行PCI的患者244例,根据β2—MG值范围分为β2—MG正常组(A组)129例和β2-MG升高组(B组)115例。比较两组血肌酐、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心功能(Kil~lip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蛋白(NT—proBNP)、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值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A组患者的血肌酐值为(66.2±16.3)μmol/L,明显低于B组(79.4±18.5)μmol/L,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和SpO2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B组患者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级和Ⅳ级的占20%(23/115),明显高于A组7.0%(9/129),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③两组术中情况比较,B组患者出现2支及以上病变血管的例数为40例,占34.8%,较A组12.4%(16/129)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肾损害发生率为14.8%(17/115),明显高于A组2.3%(3/129),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β2-MG浓度的测定对于早期判断AMI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与NT-proBNP联合使用具有更好的价值,其可以用于心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压变化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A、B2组,合并高血压者116例归入A组,无合并者102例归入B组。对比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A组为31.9%,显著高于B组的14.7%(P〈0.05)。血清肌酸激酶峰值A组为(18±10)×10^2U/L,B组为(13±10)×10^2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A组为(1.5±0.8)×10^2U/L,B组为(1.2±0.9)×10^2U/L,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A组为83.6%,B组为26.5%,差异有显著性(P〈0.01);收缩压下降:A组为(36±16)mmHg,B组为(14±10)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属心功能Ⅰ级患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42.2%和58.8%;心功能Ⅱ级患者例数2组相似;心功能Ⅲ级以上A组为28.5%,高于B组的12.7%,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血压正常者高,近期预后差,故高血压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单纯手术与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86例脑胶质瘤患者,通过近期随访,按照治疗方式分为A、B两组:综合治疗组(手术+放化疗治疗,A组)及单纯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平均生存时间。结果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于B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尽早行放化疗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止血带引起的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全庥患者.ASAⅠ~Ⅱ级,常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18例.A组静脉注入异丙酚8~12mg/kg;B组吸入异氟醚1%~2%维持麻醉。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止血带放气前.止血带放气后5、10、20min静脉抽血,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与止血带充气前比较.A组患者止血带放气前LDH水平轻度增高,在放气后5min显著增高(P〈0.05).10、20min LDH水平降低,与充气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各时点LDH水平均显著增高,且在放气后10、20min高于A组相应时间点LDH水平(P〈0.05)。血浆MDA水平变化趋势同LDH,两组在放气后10、20min MD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放气后SOD含量显著增加(P〈0.05),B组患者放气后SOD含量轻度增加(P〈0.05),且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A组SOD含量(P〈0.05)。结论:临床剂量(8~12mg/kg)的异丙酚能够显著降低止血带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于很大程度上抑制肢体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